二十四日 常念初心
1.24《農十二月‧初五》
【靜思小語】恆持法脈宗門——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以教育涵養愛
「學齡前的幼兒,主要從生活環境裏接觸的長輩身上學習一切,所以此時最重要的是『境教』--要給予一個好的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養成好習慣。」
與來訪的新竹市林智堅市長談及教育,上人以馬來西亞慈濟大愛幼兒園為例,老師經常運用孩童能夠理解的方法,教育他們省水、省電,以及素食尊重生命、愛護大地等行動。校方會事先告訴家長,學校某一天限水,讓孩子自己用小水桶去挑水,一整天只用這桶水洗手、沖廁所等。孩子從中體會缺水地區的生活困難,懂得節省資源,也會勸家人不要浪費。
「這是一個大環境的教育成果--不只靠老師費心教育,還需要家長的配合,以及周圍的人以身作則,讓孩子有學習典範;在這樣的環境教育下,培養愛心與善行。」
接續與來訪的醫師談及醫學教育,上人以大體捐贈為例,許多慈濟人出於無私奉獻的心,生前即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願意捐出遺體讓醫學生學習、了解人體構造,或是從模擬手術學習各種外科術式。
「慈濟大學的師長,會引導學生了解大體老師生平,以及他們捐贈大體的發心緣由;從而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將來能以愛心投入醫療工作。」
上人表示,有些大體捐贈者生前就是慈濟大學懿德會的成員,他們定期來慈大與學生互動,平時也會關懷學生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心聲,與學生建立如同親子亦如朋友的情誼。
「他們往生之後捐贈大體,讓學生們在解剖檯上學習、感受他們的殷殷期許。雖然『無語』,卻勝過千言萬語,是很深刻的教育!」
以靜思體解道
在新竹靜思堂兩場歲末祝福典禮中,欣見年輕的慈誠、委員受證,很多是畢業慈青;上人在開示時叮嚀:「慈青從大學時代吸收慈濟精神,一路專注精進;現在真正承擔起菩薩使命,更要常念初發心--將『為天下人扛米籮』的發願永銘於心。」
上人強調,不只是年輕人要有這分毅力與勇氣,每一位走入慈濟大門的志工,都要以相同的志向,深入「靜思法脈勤行道」的精神理念,行走「慈濟宗門人間路」。
「靜思法脈的法源,來自佛法。慈濟人將佛法生活化,修行的道場在人間,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以開闊的心胸,大愛包容地球村。」
慈濟人志為菩薩,要為天下人承擔天下事。如何才能承擔天下事?上人以一句話概括:「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上人的皈依師父印順導師,早年在新竹創立福嚴佛學院栽培僧才、在臺北設立慧日講堂弘揚佛法,內修外弘並進。上人言,新竹與慈濟有深緣,新竹慈濟人要更深入靜思法脈,福慧雙修。
「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才能了解深奧的佛法;了解道理之後,就要清除煩惱無明,並且把握因緣為人群付出。人人『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社會就能祥和平安。」
世間一切有形之物本質虛空,而是因緣合成。上人舉例,一件衣服是由棉麻或石化提煉的紡織原料織成布,再經機器及人工裁製而成;棉麻來自植物,植物生長於大地,由農人耕種,會合陽光、空氣、水、土等因緣而成長;衣物毀壞之後,也能自然分解,回歸大自然。而石化產品來自原油,在抽取、提煉製作的過程中,造成環境破壞與污染,產品毀壞後掩埋於土中難以腐壞,焚燒則污染空氣。
「在謀求生活便利之時,應靜思前因後果,謹慎行事。莫為了貪欲而不斷破壞、污染環境。」上人表示,既成的物質,要疼惜,切莫不斷浪費又不斷製造;於佛法,要靜靜思考佛陀的教育,向內自修誠正信實,在人群中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
「物體皆有成、住、壞、空,人體則有生、老、病、死,人的心念則不斷在生、住、異、滅的循環中。在無常遷變中,要把握因緣付出;若人人都能守持誠正信實原則、發揮慈悲喜捨精神,全球都可淨化。」
以科技廣傳法
人生無常,禍福在瞬息之間;驟然發生意外,失去至親摯愛之痛,讓人難以承受。上人談及桃園保齡球館大火,六位消防人員不幸殉職,家屬心痛不捨;勉慈濟人要用心陪伴,運用佛法開解悲痛的心緒。
「生命的長度,無法自行預測;但是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可以靠自己把握因緣、用心開拓。」
上人勉眾「晨鐘起,薰法香」,使心胸愈益寬廣,對人間事相了解更深。「心中有法,知因識緣,較能夠平靜面對逆境,轉化心境。」
生活在新竹這個科技城市,大多擁有高學歷、高知識水準,上人期勉充分運用知識與科技,了解慈濟舊法新知,向菩薩典範學習;就地廣招人間菩薩,化科技城市為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