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德本】安德森之家 這裏什麼都沒有,卻有吸引你回家的魔力
◎撰文‧袁亞棋 攝影‧朱恆民
 |
布魯克發社區鄉親聚集在安德森簡陋的小屋前,期待志工的慈濟故事分享。
|
「看!山坡那一邊聚集許多人的屋前,就是我家!」
在南半球春光暖暖沐浴大地的週末,南非志工們共乘著慈濟車,隨著安德森‧祖魯(Anderson Xulu)師兄的指引,來到德本北邊的布魯克發社區(Brookfarm)。
眾人原以為當地如同英文名會是一片廣大的農地與草原,卻沒想到是房屋密集的聚落,經過本土志工解釋,才了解這裏早期是印度裔移民開墾的農場,但種族隔離解除後,此區增加了祖魯族住民,至今幾乎演變成完全祖魯化的社區。
轉過幾個彎路,終於來到安德森師兄的家。他敏捷地跳下車,跑進跑出安頓聚集的居民,幾位本土慈青熟練地將慈濟車上影音設備卸下,合力搬入安德森師兄的家中準備架設;一轉眼,安德森師兄又不見人影,原來他的家裏沒有電,他趕緊牽著延長線,跑到約二十公尺遠的鄰居家中「借電」去了!
本土社區居民普遍窮困,多數人家中安裝儲值插卡式的電表,有錢就加值南非幣十鍰、二十鍰。而安德森師兄的家連儲值式電表都沒有,窄小的屋子是由鐵片、木條、磚頭拼湊搭建而成,牆面與屋頂的接縫處既「通風」又「透光」,倘若雨天時,更有從天而降的「自來水」,這就是師兄純手工打造的「安德森之家」,他也非常自豪的歡迎社區居民來聆聽一場「慈濟愛灑分享」。
志工把握空檔走訪左鄰右舍,見人就說:「我們是慈濟志工,現在在安德森師兄家中有一場感人的故事分享,你們要趕快去聽喔!」人們漸漸聚集,共有三十多位居民與五十多位孩子,從窄小的室內擠到屋外。
志工們自動自發編成三組人員,一組本土志工負責愛灑分享,一組本土慈青聚集所有孩子們於戶外空間玩遊戲,另一組志工則跟隨著安德森師兄的腳步,前往訪視貧戶。
 |
安德森師兄(右)帶領志工們為所訪視的每位貧戶恭敬地祈禱,獻上證嚴上人的福慧紅包與祝福;社區裏的每一個人,都是他的家人。
|
看顧鄰里,對症下藥
志工們唱著歌穿越在巷弄中,其中一位背著紅色急救包,跟隨在隊伍最後的莉波(Lipuo Ngobese)師姊,是政府社工人員,二○一四年成為慈濟志工。
擁有駕駛執照及婦幼保健、愛滋衛教等多項專業證照的她,十多年來自掏腰包照顧社區病患與孩子,或送他們就醫看診,沒有錢時就靠著鄰居或家人的資助,持續自己社工「工作外」的愛心行動,只要病人一聲「謝謝」的笑容,就是莉波最歡喜的回饋。加入慈濟後,她把握週末假期,跟隨志工訪視。
這天關懷的貧戶中有位中風的病人,志工立刻請莉波師姊示範正確的按摩方式。莉波輕聲為病人解釋,從頭到背、從手到腳、由關節到四肢末梢處,專業的架式中充滿尊重與愛的輕柔,讓一旁志工們很受感動。
另一位貧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太太,她向志工抱怨自己的病痛。安德森師兄說:「我已經六十二歲啦!要跑、要跳、左扭右擺,通通沒有問題,就是因為吃素啦!」就在大家的笑聲與祝福中,老太太被勸素成功了。
訪視結束,一回到安德森師兄家,這位老人家又跑進跑出,原來才一下功夫,孩子們由五十多人暴增為一百多人,食材已經不夠。安德森師兄平日即為社區孤兒供食,只見他到屋外一角生火,架上一只小鐵鍋,奔向菜園摘了一些菜,切切洗洗立刻下鍋。當油與水氣交會,料理的香氣也冒出來了,翻炒了幾回,安德森師兄說:「啊!這真是太美味了!我就是天天吃這個才能如此『老當益壯』做慈濟!」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回想起安德森師兄二○一四年初加入慈濟時的分享,他說在一場慈濟愛灑中找到對的「藥」,這個藥就是「做就對了」;也在做的當中發覺,原來社區內充滿種種疾病與煩惱,根源皆來自於「心」,真正能醫心的良藥就是「愛」。「所以我要用慈濟的愛為社區內貧病苦難『對症下藥』,期望人心淨化,藥到病除!」
愛灑分享與供食後,社區居民們仍不捨散去,繼續在安德森師兄家聊慈濟,這天又招募到七位志工。而孩子們依舊在空地上跑跑跳跳,玩著已經跳了一個下午用塑膠袋編串的跳繩;暖暖陽光灑在午後的大地上,而滿滿的愛,也聚集在平凡而簡陋的「安德森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