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至二十一日 誠之愛,得人愛

1.19~21《農十一月‧二十九至十二月‧初二》
【靜思小語】要得人愛,須先付出愛--以誠心愛人,自然能得愛的回饋。
普天三無,愛循環
十九、二十日在臺北關渡志業園區舉行三場歲末祝福,上人教眾提起「普天三無」的開闊襟懷,達成「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的目標。
「愛,不該選擇性地只愛自己家人;應該把愛家人的心擴大,去愛每一個人。」上人表示,自己年輕時就立下心願,期待將來能愛人人,也希望得人愛。「想要得人愛,須先付出愛--以誠心愛人,自然能得到愛的回饋。」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要擴大愛,以清淨無染的平等心看待每一個人。人人心中有愛而能互愛,是最幸福的人間。」
「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要愛人,就要打開心胸相信每一個人。有誠意,就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心地自然開闊。」
「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凡夫誰能無過?要原諒他人過失,用心引導人貼近佛心,走上正道。」
上人詮釋,「普天三無」的精神,就是佛心、大慈悲心。「人人修養開闊的心胸,以誠相待,建立起誠之情誼,人間就有祥和之兆。」
生生世世,菩薩道
對於完成見習、培訓,甫受證的新發意菩薩,上人殷切囑咐,進入慈濟大家庭,要合和互協融入團體,共同承擔天下重任,為苦難眾生付出。
「受證,是踏上菩薩道的起點;要將所學得的外在行儀擴及內心--心合、人和,在團體中互愛、協力;彼此坦誠相待,不懷疑也無對立。」
上人教導,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在力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自我擴展心胸與眼界,堅定「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的心志。
「把握住眼前的每一刻,時時刻刻以佛心為己心,日日力行菩薩道。心常在愛與善的循環中,菩提心永不退轉,即使此生結束,來生仍能帶著法再來人間,持續在菩薩道上發揮愛的力量。」
全球各地都有慈濟人日日在道場聆法,同步「薰法香」,上人欣言,法入心,心才能合;人人將「合和互協」展現於言行互動中,以身行「教之慇實」,才能感動更多人,願意投入真善美的團體,共同「造福富足」。
「人生無常,要把握時間,善用科技精進聞法、了解慈濟的『舊法新知』;人人心志相合,你我之間心靈無距離,就能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合和敬誠,真修行
「慈濟在臺灣將近五十年,四大志業才逐步發展完備;而印尼慈濟志業這十多年間,就已經『四大平行』,一步四腳印,很不簡單!」
與印尼慈濟人座談,上人感恩大家合心向善、和氣共事,就地取材、出錢出力,有志一同成就志業。
過去印尼社會常有種族衝突對立,一九九三年起慈濟人在當地開展慈善關懷,連年進行大型發放、義診,濟助貧病,並帶動華人企業家回饋社會底層的勞動者,逐漸消弭印華之間的歧見,助益社會穩定祥和。
「印尼慈濟志業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來自志工彼此間合和互協,聞法即能力行。」上人感恩多位實業家志工具有「無我相」的修行功夫,縮小自己、真誠付出,與眾共同作息、一同精進;舉凡靜思堂的建設、慈濟醫院與慈濟學校的籌辦,他們都秉持堅定的信心去付出。
「之所以一切都能『沒問題』,是因為大家形成一股『合』與『和』的氣氛;更感動的是大家對師父的『敬』與『誠』--只要徵得師父的允諾與祝福,就安心放手做。」
上人感恩這群貼心弟子,發自內心、表達於行動,與眾合和互協圓滿一切。
媒體使命,拓眼界
「關懷苦難,願意無私付出的人,在我心目中,就是好人。」與媒體人談話,上人舉座中的印尼慈濟人為例,他們都是當地舉足輕重的華裔企業家,一九九八年印華衝突後開始投入慈濟,取於當地、回饋當地,舉凡發放、濟貧、救災救難,都親身力行付出。
「在當年混亂衝突的情勢中,他們沒有出走躲避動亂,反而放下身段走入貧窮之地,用尊重心扛米發放,扶助行動不便的老弱殘貧人。長期濟助與真誠關懷,讓印尼人感受在心,逐漸消弭種族對立的緊張情勢。而今社會日益祥和,經濟穩定發展,國家整體繁榮。」
上人表示,印尼慈濟人就地取材,合心推展四大志業,臺灣慈濟給予的,只有經驗與精神理念傳承。「無論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所有款項都由當地志工承擔、就地凝聚愛心。但是他們所到之處,都表明慈濟起源於臺灣,功歸『臺灣慈濟』。」
上人言,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企業家會賺錢也會用錢--用於回饋社會;也看到他們彼此之間合心、和氣,為印尼社會付出。
印尼慈濟人將近二十年的付出,成就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國家愈漸祥和平安。反觀世界上許多國家長年動亂不安,如敘利亞內戰導致人民出逃,流落各國成為難民,生命財產失去保障。
「媒體應以此為借鏡,讓民眾感受社會平安才是福。」上人表示,慈濟一向所做,都是安定社會人心之事,期盼媒體也能多多報導美善故事,促進社會祥和。
「媒體作為大眾耳目,要讓人開闊眼界與心胸。不僅報真導正,也要為苦難人發聲;讓人人身心平和,輕安快樂。」
人文清流,覺有情
與人文志業主管談話,上人表示,印尼慈濟志業能做出此成果,來自人人的用心與熱情,而且是「覺有情」。
「他們很多是大企業家,卻沒有誰比誰高的心態,彼此和睦相處、平等互重、互動熱絡。人文志業傳播清流,彼此間更不能冷漠;要熱絡,關鍵在於『人』--要用心凝聚資深同仁、用愛照顧新進同仁。真誠關懷、以愛互動,有熱情就有活力,才能讓清流充滿力量、源源不絕。」
人文志業是「四無量心」的「大喜」志業,上人表示,要達到「大喜無憂」,需人人共創好環境,讓同仁們在此感受歡喜、接受到滿滿的智慧;會合人心之愛,就是名副其實的「大愛」。
「要打開心門,以身作則展現人文;且運用智慧,將人事處理圓滿。人圓、事圓,理就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