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八日 覺有情

1.16~18《農十一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聽法且行法,有「覺」有「情」,菩薩道大步前進,天下就能平安。
愛人人,才能得人愛
十六日至十八日的歲末祝福典禮,陸續在三重靜思堂、臺北慈濟醫院、板橋靜思堂進行;三天六場典禮中,上人教眾朝「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方向努力。
曹雪霞師姊由家人與法親陪伴,坐著輪椅上臺分享--去年九月去會員家收善款途中,車禍造成腦出血、胸骨斷裂、左腳粉碎性骨折;在加護病房住了十四天,一直到出院返家休養,師兄師姊一路陪伴,送營養湯品、幫她做復健。法親之情讓師姊與家人感銘於心,也是她復健路上最大的支持力量。
上人肯定師姊遭遇重大創傷,絲毫沒有退道心;也因為法入心,凡事抱持正念。「慈濟人彼此間有深厚因緣,才會同心、同道、同志願,匯聚在同一時空,共同發揮菩薩良能,為大地人群付出。血親緣或許止於一生一世,法親緣則是生生世世。」
法親緣,起於最初發願「生生世世入菩提」的一念心。上人指出,人生短暫無常,每過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未來不知還有多少日子可過?不知還能度過多少年關?唯有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發起一念好心,就要緊緊把握,朝目標精進。」
上人表示,自己從小就想著生命從何來?往何去?「那時還很年輕,雖然對於人生如何來、如何去的道理還不清楚,但我已經發願,期待能去愛每一個人,也讓人人能愛我。」
一路走來幾十年,上人這念心未曾改變。「雖不敢期待人人都能愛我,可是我要求自己去愛每一個人;因此把握分秒,為眾生付出。」
轉心念,愛能遍虛空
越南籍的陳太太罹患腎病洗腎多年,去年九月接受先生捐贈腎臟,在臺北慈濟醫院完成移植手術。歲末祝福典禮中,夫妻倆帶著兩個孩子上臺,感恩慈院醫療團隊的救治與照護,讓她重拾健康生活並能照顧家人,提起對未來的信心與希望。
因車禍重創左腿的周小姐,感恩骨科周博智醫師考慮其術後生活,不從大腿截肢,而花時間、費心力為她清創植皮,多保留膝下二十五公分長度,裝上義肢以後運作自如。如今周小姐重拾笑容、正向思考,重回工作崗位。
上人感恩臺北慈院團隊合和互協,日日發揮搶救生命、守護健康良能,不只為病患拔除身體上的苦痛,也照顧到他們的心理、考慮到術後的生活品質,讓其家庭重拾幸福。「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就是慈濟醫療志業的方向,需要大家以相同的志向達成。」
醫療是守護生命的磐石,上人期待慈濟醫療志業能樹立典範。「慈濟人以真誠之愛救助貧病,醫療志業也以真誠之愛為病患付出;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情誼,有助社會祥和平安。人人以身作則,帶動更多人一起造福人群,社會就能有福富足。」
要帶動他人,自己要先精進。上人教眾聞法修心,修得心寬念純、言行真誠,才能讓人受感動而願意跟隨行善。
「佛法無體無形,卻能遍布虛空法界。聞法入心,就要開闊心胸,達到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一念心轉,凡夫狹窄的心宅,也能如佛心般無限開闊。」
入人群,才能得福慧
每一次歲末祝福,看到慈濟大家庭添丁,是上人最歡喜的時刻。「受證是一個象徵,如同拿到行菩薩道的車票。但是若拿到車票卻不上車,仍然在凡夫地原地踏步。既已受證,就要力行菩薩道,精進福慧雙修。」
黃凱澤師兄分享,自己積極承擔慈濟活動,卻存有傲慢心,因故與法親起爭執,賭氣不再參加任何活動,只參加「薰法香」。聽到上人說,人圓、事圓、道理才會圓滿;他突然醒悟--自己被強烈的主觀意識蒙蔽,喪失包容心。於是誠懇懺悔、放下我執,回歸團隊運作。
上人舉此為例,黃師兄很用心投入,期待大家能按照他的安排做事;可是人多意見也多,他一時起了瞋恚心,賭氣不理一切事務,只維持聽法。「其實,只是聽法而不去行法,只有『覺』沒有『情』,菩薩道上還是原地踏步。」
《法華經‧信解品》中,有些修行者自認為沒有當菩薩、行菩薩道的根機,只想聞法自修斷煩惱、獨善其身。上人教眾不能輕視自己,投入人群才有結好緣的機會。
「走入人群,看的人多、聽的事多,體會也多,慧命才能增長。入人群才能開智慧,在人群中造福,才能得福慧。」
上人教眾,培養心想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的習慣;否則心若偏向,惡念一生,就會累積惡因、惡緣。「說話要慎思。有時候不經意一句話出口,會傷到別人的心。多說一句好話勸人行善,多接引一個人做好事,人間就多一位菩薩。」
時間不斷流逝,歲月催人老;起心動念、言行造作,也在歲月中累積善惡業。上人惕眾,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因緣成熟,業相就會現前。」
有些人會質疑,為什麼自己在做善事,人生還是不順遂?上人表示,這是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因緣果報就像農耕播種,將一顆種子種入土裏,陽光、空氣、水等因緣具足而發芽,也需要一段時間成長,才能開花結果。此生或許未造惡因、結惡緣,卻受到種種苦難挫折;這是因為過去生種下的因、結下的緣,在此生此世因緣成熟,顯現苦果、苦報。」
人生「八苦」中,除了生、老、病、死之苦,還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之苦;其中,「愛別離苦」是不捨所愛的人離開。上人說明:「無論生離或死別,感情愈好愈是不捨、愈是折磨己心。若未聞法,就容易深陷情愛糾纏而怨天尤人,想不開而煩惱叢生,被禁錮在心靈的牢獄中,痛苦難脫。」
上人續言,「怨憎會苦」,就是不喜歡的人偏偏經常見面,或必須與討厭的人共事,與之相處時產生愈來愈多怨恨、瞋怒,讓自己的心很痛苦,且會繼續製造惡因惡業;「求不得苦」則是事與願違,所求皆不遂意。
「人生的種種苦難,想不開、脫離不了,導致『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就像熾烈的大火,逼迫著自己,天天受苦受難。」
了解因緣果報,就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談及慈濟國際賑災踏履貧困國度,看見許多飢貧苦難的景象,是生在富裕平安之地的人難以想像的;這些國家的居民出生在貧苦的環境,社會長年動盪不安,生命缺乏保障,又常受到大水、旱災或地震等天災襲擊,苦上加苦。
「然而,只要有因緣得到救助、獲得啟發,他們也能轉變心念,擁有自助、助人的心靈財富,成為『貧中之富』的人。」
上人期勉大家,放寬心胸與眼界,對普天之下飢貧無助的人付出愛心。「天下災難偏多,有幸身在平安的地方,要真誠感恩;感恩過去每一天的平安,還要用虔誠心迎接未來。感恩與虔誠,就是促使社會祥和的靈方妙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