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付出同時感恩

1.3《農十一月‧十三》
【靜思小語】付出無所求,就不會計較、執著,而能心生感恩。
付出得歡喜,善解得自在
福建慈濟人今將舉行歲末祝福,五百多人透過網路視訊,同步參與靜思精舍志工早會。上人勉眾,不只在每年歲末感恩、祝福,時時都要提起感恩、虔誠心──感恩每一天平安度過,虔誠迎接每一個新的時刻到來。
「我天天都祈願人心淨化,使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希望人人聞法而敞開心胸,淨化無明雜念,走入人群付出,從中增加智慧福德──從佛法中得智慧,在人群中造福緣。」
常懷感恩心,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容易。上人分析:「人心難以滿足,總想著『別人有、我沒有』;永遠都覺得缺乏,所以不快樂、不滿足,也就難起感恩心。」
上人強調,想要擁有幸福人生,必須走入人群付出。「『福從做中得歡喜』──在付出中,見他人之苦、感受己身之福;看到苦難人得救,感受到歡喜、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慧從善解得自在』──在與人互動中,常懷善解心,就能輕安自在。做得歡喜,且能善解自在,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
大陸幅員廣大,許多貧苦弱勢者居處窮山僻壤,志工不辭勞苦遠途奔波,貼近他們的苦難,以真誠之愛膚慰、呵護;上人讚歎大家展現菩薩愛護眾生的至情。
「慈濟人志為菩薩,在一次次付出中圓滿救人心願;以誠懇大愛、智慧造福人間,心靈常感法喜,這就是最富足的人生。」
上人期勉人人,都能成為真誠付出的人間菩薩。「菩薩是『覺有情』──要成為有情人,就要付出;要覺悟,就要多聞法。聞法覺悟,就能堅固道心,心甘情願克服種種困難,持續不懈地為眾生付出。」
受證成為委員、慈誠一員,代表在菩薩道上正式起步;上人殷勉,此後要時時提起「佛心師志」。「學習佛陀的大慈悲心,視眾生如己親;以『覺有情』的清淨長情,力行菩薩道。」
多一分愛心,減一分苦難
近來為了救助馬來西亞水患,慈濟人日日動員,到各個重災區供應熱食、發放物資及帶動「以工代賑」清掃家園,還有各行各業大力襄助--如馬航、華航,協助運送香積飯、福慧床等賑災物資;當大批物資運抵馬來西亞機場時,海關了解這是救災物資,不只免關稅、讓物資儘速通關,還動員幫忙搬運。
與多位來訪的企業家談話,上人以此為例,期許更多經營企業者發心同行善事。「有志一同的人多,才能匯集大力量,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除了世間災難需要大眾付出愛心,上人表示,「環保」也需要每一個人身體力行;唯有減輕環境負擔,才能減少天災。
「全球人口暴增,對地球環境造成沈重負擔,而人們為了滿足口欲,大肆豢養牲畜,只是呼吸、排泄就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加重地球暖化;以致氣候愈益極端,天災頻起。」
全球七十多億人口中,約有八億人處在飢餓中;然而在此同時,卻也有許多人奢侈浪費,每天丟棄的食物量非常可觀。上人感嘆:「假如人人提升愛心,生活簡樸一點、善事多做一點,世界上飢餓苦難的人就會少一點。」
地球資源有限,人心欲望無窮,導致資源快速消耗;在開發、製造的過程中,也產生大量污染。上人表示,慈濟做資源回收,讓物命重生,藉此減少資源開發與耗用。
「環保不能淪為口號,要有『行得通』的做法;大愛感恩科技的設立,證明只要把資源回收做得精緻,就能再製出高品質的物品。要將資源回收做得精緻、提高回收利用率,就要做好『清淨在源頭』。」
近幾個月來,屏東市政府與慈濟合作宣導資源回收,實際教導民眾分類方法,效果顯著;上人期待每個縣市都能推行,如此全臺灣就能做出良好的環保成效,帶動國際仿傚,真正身體力行保護地球。
「普遍推行環保,能夠淨化大地;而淨化大地最徹底的方法,其實是淨化人心。」上人指出,佛法是淨化人心的清流源頭。
「佛法認為人人平等、都有覺悟成佛的潛能。只是眾生隨欲起煩惱,無明迷茫已久;依佛法指引,去除心的染著,就能回歸清淨--降低欲念、開闊心胸、提升愛心。」
慈濟人是「不請之師」,自動自發以真誠大愛,為大地眾生付出;上人表示,這般無私無我的慈悲與智慧,來自佛法的教育。
「付出無所求,心就不會執著──計較對方有沒有感恩自己。反而由衷感恩有造福的機會,讓自己慧命成長;即使做得很累、很辛苦,心靈仍然輕安歡喜,時時感到幸福。」
慈濟人在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時,發現重災區獨魯萬市居民的信仰中心──有四百年歷史的天主教聖嬰教堂毀壞嚴重,主動向神父表示要協助重建。去年十月底教堂即將完工時,歐品亞諾主教專程來臺感謝慈濟,表示包括屋頂的十字架、室內彩繪裝飾,都照原樣復原,將教堂重建得比過去還美、還穩固。
上人以此為例表示,慈濟人不全是佛教徒,但是依佛陀教法開闊心胸,不分宗教、種族,普愛所有人;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欣見一千多人共聚重建後的聖嬰教堂望彌撒,氣氛莊嚴,令人感動。
「無論信仰何種宗教,最重要是要有『正信』,不能迷信怪力亂神;只要有正確的信仰,相信不同宗教間都能相互成就,和合心力,讓人間更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