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5期
2015-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發現歡喜
  人品典範
  人醫之愛
  見證人生真善美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咱ㄟ庄腳病院》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5期
  陳健承諾 旅程未完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慈濟志工陳健移民美國多年,參與慈濟後卻在這異鄉找到了回家的路;平日駐守在洛杉磯愛滿地聯絡處,辦公室的照片,時刻提醒他師徒間的承諾。

五年多來,從急難救助到希望工程援建,

陳健自費往返美國與海地五十五次,

近距離凝視貧窮國度,曾經沮喪:

「究竟要用多少輩子來努力,才可能改變這個地方?」

當教育殿堂一間間完工啟用,

他在用情最深處也看見了值得期待的光明……

 

炙熱的陽光灑下,煙塵瀰漫天空,人人紛紛尋找陰涼的地方躲著太陽,陳健卻在搬運白米的動線上看頭看尾;身上的慈濟制服簡單整齊,挺拔的身形沒有因奔波而委靡,總是笑臉迎人的模樣,讓人忽略,他那常人難以達到的堅毅。

今年六十八歲的陳健,從二○一○年一月十二日,海地發生地震後,就是第一梯次賑災團成員,之後接下中長期援建的任務,時至今年七月底,五年來往返美國西岸與海地五十五回。他自己下了一句註解:「我一直覺得我的人生就是不停的跑。」

 

從臺灣到美國淘金

 

三十七年前,陳健在臺灣的銀行工作,收入穩定,讓一般人羨慕,但他不覺得滿足,他想:「我還年輕,我要到外面闖天下。」陳健跟著臺灣人移民美國的熱潮,全家遷往美國。

定居美國之後,陳健並沒有就此安定,先是到了西班牙開飯店,兩、三年後,又到美國亞特蘭大開餐廳,再兩年多之後,回到洛杉磯經營房地產事業,才就此定了下來。

「說房地產是好聽,其實就是炒地皮。」陳健不諱言,為了賺錢,他和一幫朋友手上握有頭期款,加上與銀行借的兩、三百萬,就四處投資買房,簡單裝潢後,以相對高價的價格賣出,賺取中間的差價,「意氣風發的時候,覺得錢真好賺。」陳健說。

一九九○年某天,平常沒有茹素的陳健,偶然在一家素菜館用餐,像往常一樣點了餐,無意間一本黃色小冊子介紹著「慈濟」團體的故事,吸引他的目光;他循著背面聯絡地址找到了慈濟,報名參與慈濟志工;距離慈濟美國分會靜思堂啟用,才不過幾個月的時間。

初始,美國慈濟志工多數是婆婆媽媽,「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只有凝聚力了。」四十三歲的陳健,是少數的壯丁,要耗費力氣的事情就給他認領去了。志業草創維艱,他最難忘的還是大家庭的溫暖;但他的事業卻愈來愈差,同業還在熱炒房價時,他手上的房地產動也不動。

「房子如果沒有迅速賣掉,每放一天我就多虧一天。」陳健細數,每間房子的管理費、房屋稅、銀行貸款……一天的開銷就是千多元的美金,他決定認賠出售。

「房子只要有人要買,我就賣。」陳健說,那時學佛了,認為這應該是考驗也是提醒。幸運的是,雖然賠錢售出房子,卻沒有真正破產,從那一刻起,他收起貪贏好勝的心理,不再往錢堆裏鑽了。

往返海地五十五次,生命的脆弱與無奈,是陳健在在這塊土地最大的感受。因此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參與當地志工的服務活動。跟大家一起到中央醫院供餐,陳健隨手抱起病童,像是自己孫子般哄著。

愛滿地聯絡處每天早上五點半薰法香,慈濟志工輪流準備早齋在共修後用餐,這天輪到陳健負責,甫從海地回來的他,備好一鍋清香小米菜粥,與幾樣自種的青蔬,讓大家身心飽足。

哪裏需要就往哪去

 

一九九五年,陳健回花蓮參加慈濟二十九周年慶,證嚴上人請他返臺,來幫忙慈濟基金會祕書室的工作。他對上人說:「師父,給我再想一想。」然而出了會客室,遇到的每位志工都對他說:「你要回來呀!上人需要你。」、「你看,上人怎麼不是找我幫忙,是找你幫忙,要珍惜因緣啊!」

陳健帶著牽掛回到美國,沒想到回美的第三天,靜思精舍德宣師父一天之內就來回打了七通電話,追著他不得不從,「我準備一下,年底回去。」到「好,我九月就回去。」最後,返美一個月後,陳健行李提著,就放下美國一切回到臺灣花蓮。

回到家鄉故土,才是奔波的開始,中國大陸、尼泊爾、柬埔寨、泰北、亞塞拜然、南非、賴索托、南美洲祕魯、玻利維亞……兩年多來,陳健習慣四處為家,卻也開始想家;於是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回美國陪伴當時高齡八十三歲體弱的父親與七十五歲的母親。

「師父要弟子去哪,弟子就往哪裏去。」陳健說,所有慈濟人都是同樣的信念,所以即使他回到美國,依舊走在慈濟的道路上,依舊哪裏有需要就往哪裏去。

二○○八年,加勒比海地區,海地共和國遭颶風侵襲受災,鄰近海地的美國志工前往勘查災情,並於二○○九年帶著物資與祝福前來發放。陳健身負領隊重任,卻為了如何進入海地、調配人力、物資運輸路線鋪設等傷透腦筋;幸好,在臺灣駐海地大使館及海外工程公司張士錡副總協助下,終於能完成任務,連同大使、大使夫人及海外工程公司員工,都一起投入物資打包及發放。

原本是段悠遠的記憶了,卻在二○一○年海地大地震,再次重返。

 

餓壞的海地人

 

海地地震剛發生的那幾天,通訊全斷,勘災團所帶的衛星電話失靈。陳健說:「每天這邊找找,那邊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點可以通訊,但講沒兩句話又斷訊了,什麼事都做不了。」

最後,買來當地話機,才真正能對外通訊與聯繫救災事宜;物資與人力路線安排妥當後,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開始賑災之路,連續十三梯次密集賑災發放,急難救助工作持續超過五個月,之後的中長期賑災工作,到今年八月出團累積五十二梯次,五年來,美洲地區慈濟人不曾忘記海地,也終於培育出本土志工,接棒志業。

回想地震後的海地,陳健說:「非常的髒、非常的亂、非常的窮。」「團員們的安全,是所有領隊志工壓力最大的事。」陳健提到,長期缺乏糧食,讓海地人因飢餓而瘋狂,慈濟每次發放都一定要申請聯合國維和部隊保護,才能確保團員安全。然而,仍有好幾次的緊急事件,讓陳健記憶猶新。

慈濟發放根據政府、教會、社區領袖等所提供的名單造冊,並優先給予最需要的家庭;但在海地,需要的人永遠比想像得多。有一回發放,鐵門之外的群眾愈聚愈多,拿著發放單要進來的受災戶,都像是抓小雞一樣的,從人群中被拽進發放現場;人潮騷動沒有停止,陳健擔心,萬一鐵門倒下,絕對會造成踐踏傷亡,他叮嚀團員注意,只要他一喊上車,大家就要快點行動。

維和部隊指揮官看情勢即將失控,高喊:「第一次警告!」門口的士兵已經把槍跟催淚彈都上膛,兩邊的維和士兵也將槍揹上,一手拿著盾牌,一手拿著木棍;士兵用盾牌圍成走道,準備保護團員上車。

指揮官接著高喊:「第二次警告!」然而,人群對於警告彷若無聞,仍舊繼續地喊著、推著;幾分鐘後,指揮官對陳健交代:「你請團員待在這邊不要動,就不會受傷。」尖銳的哨音響起,維和士兵們向前衝去,手上的木棍不管來者是誰,都往頭上打去;許多趁亂而來的人們趕緊逃跑,一哄而散。

陳健回憶:「其實鎮住了情勢,也不過一下子而已,因為大家都餓瘋了。在海地,沒有辦法用常理處理事情,人命就像螞蟻一樣,一揉,就沒有了。」

即使距離臺灣千里之遙,陳健依舊每天早上準時薰法香。對他來說,每日師父的叮嚀,就是今天要去執行的目標;即使在海地賑災時,他仍與團員在清晨聆聽上人法語,之後開始一天的賑災活動。

引領生命向善

 

在海地體會人命的輕賤,是陳健最難以忘卻的悲。

有位神父拜訪,希望慈濟協助中央監獄的獄囚用水問題;陳健前去探看,囚室超過原本的人數限制,受刑人只能輪流睡覺,以大垃圾桶作為便器,每晚十點運走清理,隔天早上十點再送回囚室:這段時間,囚犯只好隨地便溺。陳健向獄方詢問由慈濟供水的可能,但獄方卻連存放水的地方都找不出來。

那段日子,陳健很灰心,他想:「這個地方,究竟要用多少輩子來努力,才可能改變?」

貧弱的海地,建築物等級都是難以承受強震,無論公私立學校,震後嚴重破損期待援建。上人囑託陳健勘查需要援建的學校,他常常早上五點出門,勘查重建的各個標的物,奔波各個行政單位以確認土地產權,到天黑才回到海外工程公司寄宿;海地土地的產權紛亂,難以解決,他也牽掛慈濟評估援建的學校,能否真正發揮作育英才的功用。

「海地的孩子,只要你給他機會讀書,他都會很珍惜。」陳健想,災難急難期,慈濟發給的物資,有多少樣可以留到百年後仍有人記得;但教育這件事情,如果根扎得深,就是改變這塊土地的力量。

終於二○一二年,敲定了聖恩修女會的援建項目共三所學校,以及而後的杜柫榭幼兒園;為了援建工程,陳健更頻繁進出海地,即使當地政治局勢動盪不安,他還是機票買了就飛過去。有一回,海地舉行選舉,照例發生暴動,本地志工寫電子郵件給陳健,請他緩一點再來,他剛好在從洛杉磯飛往邁阿密轉機的飛機上。

陳健的同修師姊那天打開他的信箱要下載資料,看見這封緊急信函,緊張地打電話聯絡陳健,卻一直打不通。她說:「直到他接通,我就問,你在哪裏啊!」陳健悠悠的說:「我在邁阿密機場等轉機……」話都還沒有說完,她馬上打斷:「人家說不要過去啊!你現在馬上回來!」

陳健一面安撫憂慮的妻子,一面打聽飛往海地的航班,無奈,全都因為社會動亂停飛;他只好夜宿機場,隔天飛返洛杉磯。

這樣飛來飛去的日子,持續五年多,陳健體會到,「在海地做事,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去想所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然後做好備案,並在現場有最壞的打算。」

他覺得,海地人不是壞,而是過往的歷史與現實的境況,養出這樣的性格。曾經,在工地外面預拌好的水泥,當工人搬一部分進到工地,再回頭要搬另一部分時,餘下的水泥已經消失,陳健說:「他們不覺得自己做錯,我有需要,我就是拿啊!當你問他的時候,他還會笑笑地回答你呢。」

不忍錯誤的觀念代代循環,教育更形重要。慈濟援建的學校,聖恩修女會教學品質有口碑,杜柫榭幼兒園未來除了幼教之外,同時開始收小學的學生,也有足夠空間已規畫開設職訓班,一旦給海地人謀生的技能,就等於給了他們機會。

「以前我真的覺得幾輩子來努力都看不見希望,現在我改觀了,我覺得海地正在改變,而且愈變愈好。」陳健說,雖然海地進步的速度緩慢,不過從以往紛亂的模樣,到現在發放已經可以看到民眾排隊等候,他就感到值得期待。

慈濟在海地的第四所希望工程——杜柫榭幼兒園落成啟用後,海地賑災的階段性任務將圓滿完成,負責此項目的陳健也放下肩上的大石;然而培養海地本土志工的「心靈重建工程」接續啟動,不久後,陳健又將踏上這塊他牽掛的土地。

弟子服其勞

 

上人給予陳健的法號是思晟,「晟」讀音同勝,以前的他,在人生、在事業,總是思考得勝,爭贏求勝,直到遇上了慈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勝利。

而「晟」有著光明的意思,在海地監督工程,陳健暱稱援建的學校是他的baby,有著他的付出,有著他的感情,而這些學校,也正一步一步地為海地帶來光明。

陳健說:「原本以為,不負上人所託,把學校援建起來就算完成了援建的任務。」但是隨後,慈濟在海地的志業園區也動工興建,準備陪著這裏的人們,從「心」重建。

「只要師父有需要,弟子就會去做。」陳健還是當初那分最簡單的心念。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