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至二十三日 聞法,聽法,傳法

7.22~23《農六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用心聞法,直心聽法,圓融傳法。
直心行道,圓融接引
家住高雄橋頭的陳宏明,一九八九年就聽聞慈濟,但因為修禪而無暇加入,十年後在九二一大地震中,看到慈濟人在災區動員付出,彷彿經文描述「菩薩雲來集」景象,深受感動而報名培訓;過程中卻因他人一句無心之言而退轉。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他受慈濟動員力感動,再度報名志工培訓,終於受證慈濟委員;現在已是社區精進幹事,每天清晨到橋頭共修處開機連線「薰法香」,並用心投入訪視。
正值壯年的案主因意外癱瘓臥床,一家四口生活陷入困境,成為慈濟照顧戶。陳師兄前往關懷,帶了《靜思語》和案主分享;隨手翻到「苦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案主深受觸動——原本身體健康,能夠工作養家,卻突然癱瘓、身心受桎梏,眼睜睜看著家庭生活困頓,卻無計可施……
陳師兄亦從中體會「苦諦」,以法寬慰照顧戶;發願更精進聞法,接引更多人了解佛法。
晨語時間,上人肯定師兄聞法且能行法。「他過去不願在人群中沾染人我是非,希望從打坐、誦經、靜修中得清淨心。如今投入慈濟,走入人群,淬鍊出不受人我是非動搖的慈悲與智慧;真正是聞法者、說法者,也是傳法者。」
上人指出,人人都有如菩薩一般、悲憫苦難眾生的慈悲心;也有如佛一般,清淨無染的菩提本覺。但是凡夫心志不堅,容易受外境影響,偏離了菩提大直道,或停滯腳步,或起退轉心。
「學佛者要用心聞法,也要說法、傳法。用直心聽法,安然行走菩提大道;用圓融心說法,接引他人同行菩薩道。」
菩薩,即是「覺有情」。上人教導,精進聞法,投入人群中付出,從幫助眾生拔苦的過程中體會道理,將無明煩惱轉為菩提。「見苦知福,自覺覺他,是最真實的人生修行,也才能真正體會佛法,成就自我慧命。」
諸佛菩薩在長遠劫的修行中,生生世世都在苦難眾生群中悲智雙運。上人強調:「只有慈悲心還不足,只想求智慧也不能圓滿;必定要慈悲、智慧相契合,才能成就。」
人間道場,踏實修行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深入人群,見聞人間苦難,才能修學寶貴的人生課程——了知眾生受各種煩惱無明而造作苦因、承受苦果。
「在苦難偏多的娑婆世界,必須堪得忍耐。但是凡夫受名利與感官享受所迷,不知苦、不覺悟,醉生夢死,造就更多苦難。要運用佛法滅除無明,篤志力行菩提道。」
尼泊爾比故修道院,有六十多位比丘尼與沙彌尼,在位於五千四百多公尺的高山上修行;四月二十五日強震過後,修道院被震毀而遷移下山,慈濟援建簡易教室作為暫居之處,七月二十日舉行入住儀式。
當天是藏曆六月四日,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日子,是佛法傳世的起源。上人讚歎:「因緣奇妙!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慈濟人帶著佛法來到佛陀的故鄉,幫助比故修道院的比丘尼安身,也幫助尼泊爾居民安心。」
修行,要自度度人。上人表示,比丘尼們遷移至山下的慈濟簡易房舍,除有暫時安身之所,也可深入人群,度化眾生。「走入人群,拔苦予樂,可以親身印證佛法,真正領悟法理。」
上人教眾,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事理印證、踏實修行。
人間美善,真實記錄
中國國家版權局閻曉宏副局長等人來訪。上人言及,慈濟出版物多是慈濟人「說我所做」的真實紀錄,具有見證時代的歷史意義。
就如八仙塵爆發生後,慈濟人立即動員協助;人文志業透過報導讓社會大眾了解傷者和家屬身心創痛,以及醫療人員盡力搶救傷患的沈重身心負擔;善盡安定社會人心之責。
「如此嚴重的事故,不只對傷患個人,對家庭、社會也是影響深遠的一大創傷,不只需要人間菩薩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精神,盡心盡力付出;報導者也要以慈悲心,承擔起安定社會人心的責任。」
上人表示,若社會大眾都能同理醫病雙方的壓力與苦痛,給予愛心支持,才能減輕災害,促進社會祥和平安。
「世間多苦難,慈濟人聞聲救苦,都是出於不捨眾生受苦的無私大愛;而救苦救難的力量,來自全球點點滴滴愛心凝聚。只要響應的人多,就有普遍救苦的大力量。」上人期許世界各地有更多愛心匯聚,救拔人間苦。
「慈濟從『竹筒歲月』開始從事慈善,相信人人都有愛心,希望提振人人心靈力量,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幫助人。人與人真心交流,就是人間最美的風景。」上人期待媒體工作者能共同弘揚人性之愛、為人間美善作見證。
道德倫理,教育正軌
現代社會充斥許多誘惑,年輕學子追逐享樂,心飛揚不定。二十三日教育董事會,上人表示,「大愛為梁,智慧為牆」是慈濟教育目標。「期待師長們用愛投入教育,不只傳授知識,更要讓學生擁有智慧與健康的心靈。」
感於人心道德觀念愈漸衰微,上人期盼慈濟學校加強道德倫理教育。「人體需要健康骨髓,才能源源不絕造血;道德是『國魂』,道德倫理就是維持社會祥和的骨髓。倘若人心失德、失序,錯用知識於犯罪;社會混亂失序,國家無法依循正軌運作,個人安全亦無保障。」
各級學校普遍面臨「少子化」衝擊。上人表示,學生人數減少,教育要更精緻。「人才要靠教育養成,教育是國家的希望;教育首重道德培養,要從小扎根,為未來社會培養好人才。」
每年寒暑假,慈濟學校師生到海外學校交流,都有當地慈濟人接待照顧。上人言,這是全球慈濟人對教育志業的愛,這分無形的資產非常珍貴,無法用金錢衡量。又如,許多慈濟人有生之年盡心盡力為人群付出,往生後化無用的軀體為大用,成為「大體老師」、發揮醫療教育良能,這也是世間罕有的無價寶。
「孩子們在慈濟環境中耳濡目染,建立道德倫理觀念,畢業後在社會各行各業皆得到肯定與讚歎;都是教育志業的成果。」
上人表示,慈濟學校所設學系,都是為了培養對人群有貢獻、對提升社會風氣有正面意義的學系。「慈濟辦學不為營利,只求認真培養出社會的好人才。能培育出對人類有貢獻的人才,投入再多資源都值得。」
不論大環境如何變化,上人期勉師長都要依循道德倫理的軌道,加強「傳道」精神,真正利益社會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