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7期
2015-10-23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銀髮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慈善國際
  祝福快遞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7期
  張營昌 以身留史
◎撰文‧簡淑絲

人文真善美志工於彰化靜思堂共修,張營昌(前排中)與志工討論軟體操作。(攝影/簡淑絲)

總是拿著相機詳實記錄,
總是坐在電腦前與人分享、
教到會為止,
張營昌心心念念為慈濟留存史料,
殷勤精進身影,
也永留真善美志工夥伴心中。

 

二○一四年二月,空氣清冷,一群人文志工靜靜坐在靜思精舍主堂多功能教室,埋首專注校對早期上人開示的文字資料;進門後往右轉,掃描器「刷!刷!刷!」的聲音迴盪在安靜的空間,來自彰化的張營昌與張義雄兩人一組,掃描早期珍貴的文史資料。

「唉呀!這兩天怎麼手一直舉不太起來呢!」強忍著手部痠痛的張營昌,心裏納悶著。

五天下來,默默付出,張營昌沒讓同行夥伴知道他的病痛,堅持完成任務;此後也多次從彰化遠赴花蓮,協助掃描文史檔案本及紙本資料。

高瘦身材,鼻梁上架著一副超厚近視眼鏡,一頭自然捲短髮,一口標準的臺式國語,張營昌古道熱腸,待人有禮,對於他人的請託,不假思索馬上答應,並且克服萬難,使命必達。

他總是謙恭自持,謙言對上人的法與靜思語涉獵不多,卻相當認同上人慈示:「對的事,做就對了!」

 

 

張營昌一九五七年出生在彰化縣社頭鄉,祖父是日治時代的西醫。早年家中經營藥局,鄉間若有貧困家庭,傳承衣缽的父親都會濟助。身為長子的他,也深受父親施醫施藥的慈悲義舉影響,種下樂善好施的種子。

退伍後,張營昌的工作幾經更迭,一九八八年間,臺灣股票市場正值高峰,他也曾經參與;隔年,與朋友於員林合夥經營電腦補習班,朋友後來更不斷遊說他幫忙管理一間六合彩簽賭站。簽牌的人們來來去去,他時常內心交戰,想著:「這不也是賭博嗎?會不會害到人家呢?」雖然投入這個行業,卻經常告訴身邊的人,不要簽也不要玩六合彩。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他看到許多藍天白雲的身影在南投災區穿梭奔走;那時他初聞「慈濟」,開始去了解這一群付出無所求的志工所為何來,很是認同慈濟「能幫助人的人最有福」的理念;太太高瓊妹更是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張營昌全力支持:「家裏的事不用擔心,由我來照顧!」二○○五年,高瓊妹受證慈濟委員,年近五十的張營昌也把六合彩簽賭站結束。

 

張營昌與妻子高瓊妹(左二)同行慈濟路,也引導兒女培養善念付出;今年五月與兒女、外孫女,參加田中區社頭環保站浴佛典禮。(攝影/詹淑玲)

攝影好手初登場

 

一次,張營昌參加慈濟大學彰化社會教育推廣中心茶會,協助拍攝,「怎麼辦?這麼多人,該怎麼拍才好?」他緊握著相機,遲遲不敢走進人群,站在遠遠的地方,雙手舉起相機,「喀嚓!喀嚓!」按下快門。結果活動結束後,挑不出幾張照片可以使用。

拍過許多精彩鳥類生態作品的他體會到,生態攝影可以等待,同一個畫面今年拍不好、明年再來;拍人物,要抓住畫面剎那、動作表情,一旦錯過,活動不能重來,「唉!人物怎麼會這麼難拍呢?」張營昌深深嘆了口氣。

他開始投入彰化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也由於接觸電腦將近二、三十年,對於軟硬體、3C產品和資訊新知,從不吝惜分享,只要有人肯學電腦,縱使一人,他都到府授課,人文真善美志工陳美惠說:「他一定把大家從不會教到會。社區有勤務邀約他出班,他永遠只說『好!』,從來不拒絕。」

他多次與團隊一起回花蓮承擔營隊,由於比較不重睡眠,很快就適應營隊生活;期間如果遇到電腦出狀況,他總能及時解除大家的困境,讓相關工作運作順暢。

從營隊中他也體會到工作人員付出很大心力,幾乎是一比一服務學員;每一天課程圓滿後,工作人員休息了,人文真善美志工還需要做後續處理,熬夜後製圓緣影片、簡報,精神與體力都需要很大的耐力「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每次營隊結束,雖然疲累,但是每個人法喜充滿。


勇於承擔助他人

凌晨三點多夜色漆黑,二樓客廳燈光依舊亮著。張營昌埋首電腦桌前,一遍遍練習動畫試作。高瓊妹走過來,不捨地問:「怎麼還不睡覺呢?」「你先睡!等我研究好了,就進去睡。」

三年前,張營昌與吳明土、施智偉、謝貴梅等師兄師姊一起投入清水靜思堂會所3D動畫導覽,勘查繪製工作。張營昌靦腆地表達:「明土與智偉兩位操作的功力比較強,我只是利用機會學習,畫比較簡單的。」他自覺動畫技術不是很熟,回到家會上網找資料或在坊間找尋參考書,增加對軟體的熟悉度,每每徹夜坐在桌前練習。

「營昌是一位『不請之師』,也是一位精進大菩薩,」吳明土說:「只要聽到、看到或知道你有困難,他總是會默默先找尋解答;一有答案,他就會主動分享。」

每週六早上,張營昌前往慈濟南投聯絡處的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在攝影班講師簡宏正的進階班課程當助教,陪伴學員、即時給予指導。

後來,簡宏正請張營昌參與攝影基礎班教學。「不!不!我比較不會表達,我來配合老師就好。」張營昌緊張地說。「您要學習承擔啊!」簡宏正鼓勵他,終於讓他上臺教學。

「鳥類的生態拍這麼好,您是怎麼拍的?」為了引發張營昌分享,簡宏正拋出主題。

「就站在那邊一直等,鳥飛過來就按下快門。」

「不用觀察嗎?應該有竅門吧?」

「就是這樣啊!不要驚嚇它,看到就按下快門。」講臺前的張營昌對著老師笑笑說著,回答簡短。

「兩小時的課,營昌五分鐘就講完了!」簡宏正笑說,張營昌老實修行與精進,總是以歡喜心默默成就別人。「在他的身上可以學到『溫、良、恭、儉、讓』的美德,一如菩薩,以身傳法。」

今年六月十五日,張營昌顧不得自己是胃癌四期的病人,剛自大林慈濟醫院出院,在太太的陪伴下,由兒子張一帆推著輪椅,直奔臺中慈濟醫院看媽媽。媽媽由妹妹推著輪椅,坐在大廳的佛陀問病圖前等候;張營昌緊緊握住母親的手。(攝影/簡淑絲)

放得下與放不下

 

這個總是為大家解決問題的清瘦身影,自身長期頸椎不適,手麻、背痛卻遲遲沒有處理;二○一五年四月中旬,他胃痛出血,家人緊急送醫,住院手術後,確診罹患胃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後來轉到大林慈濟醫院繼續治療。

多次進出醫院,身體虛弱的張營昌躺在病房中,心裏卻牽掛著許多慈濟事,他說:「經藏結集、離線編輯與資料庫,都非常重要,慈濟的歷史要記錄下來;如果沒有記錄,以後這些都會沒了。這需要長時間去做,原始資料掃描後還要整理,很花時間,但數位化以後,搜尋會更方便……」

每想到還在臺中慈濟醫院住院的媽媽,張營昌含著淚水說:「之前都是我在照顧她,現在自己也病倒了,手術後就更沒有體力照顧媽媽了……」

六月十五日,醫師宣布張營昌的生命剩下不到兩週,他第一時間就說想要去看母親最後一面。他插著鼻胃管,緊握著罹患帕金森氏症母親的手,母子倆對坐輪椅上,相視無語,更勝千言。

今年三月份母親跌倒後,他就睡在母親身旁照顧生活起居,現在卻要讓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簡宏正感傷地說,無論一同參與慈濟活動或者是外出攝影,只要一到用餐時間,張營昌總是匆匆忙忙向他說,要回家陪伴母親用餐,「他是我兄弟,而我們卻從未一起吃過飯……」

 

張營昌透過觀景窗化剎那為永恆、以電腦專業帶領團隊進步,直至生命最後仍鼓勵志工精進,莫讓史料漏失。(攝影/陳美惠)

生命最後的快門

 

「營昌,加油!我們等您回來教離線編輯!」詹大為不捨地說著。

「八月有營隊,大家等你回來一起參加,還有您的鳥類拍攝技巧,一定要傾囊相授喔!」黃宗保為他打氣。

「您不藏私,到府授課的精神,我們都會把它傳承下去!」陳美秀泛著淚光,哽咽說著。

七月五日志工共修時,人文真善美夥伴透過電腦視訊幫張營昌打氣。他的身體羸弱,仍用力撐起身體,聲音沙啞。「離線編輯學成了沒?」「拍鳥最佳地點之一是彰化社頭清水岩露營區。」透過身旁志工簡淑絲的傳達,張營昌的回應讓大家淚眼婆娑。

總是照顧家人、照顧師兄姊需求的張營昌,生病後體會到健康的重要。他感嘆:「有了健康的身體,有些工作想做就可以去做。若沒有健康的身體,有財富及才能,任你想做也做不了。」

病榻中,張營昌坦然面對生死,對著妻子高瓊妹說:「有慈濟人陪你,有慈濟大家庭陪你,我放心!」

「以後我要幫你做慈濟事,你也要再來做,然後引導三個孩子一起來幫忙。」高瓊妹發願在菩薩道上精進,願師兄再回來接棒。

今年六月,張營昌在大林慈院心蓮病房中,接受靜思精舍德旻師父代表證嚴上人授證榮董祝福,並進行皈依,上人賜予法號「本良」,圓滿他想成為上人皈依弟子的一念心,也圓滿和瓊妹當同修道侶的心願。

志工簡淑絲說:「在營昌得知罹癌後,面對病苦『生死皆自在』的人生態度,令人感佩。他生病的過程中,太太高瓊妹與三個孩子,三個月以來輪流陪伴在他身旁;我深深覺得是他發揮了生命良能,以身行做典範影響了孩子,真的是以孝傳家。」

七月十二日,張營昌圓滿此生,大體連夜送回花蓮,化無用為大用成為無語良師。他把握每個當下,克服身體的不適,難行能行,按下生命最後的快門,清瘦身影深印人文真善美志工心中。期待營昌師兄快去快回,乘願再來!

(資料提供/高肇良、黃春桃、簡宏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