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7期
2015-10-23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銀髮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慈善國際
  祝福快遞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7期
  親愛的家人,你怎麼了?
◎撰文‧李嘉富 繪圖‧蘇芳霈

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生理疾病,
可明確診斷,
但情緒低落、緊張焦慮、
難以放鬆、容易疑心、生氣易怒,
該睡的時候,偏偏睡不著……
這也算生病了嗎?
如果狀況出現在家人身上,
又該如何協助就醫?

         

一九九四年,美國總統雷根公開宣布自己罹患失智症,並呼籲大家要重視阿茲海默症的防治。他公布罹病後的四、五年,記憶已明顯衰退到幾乎不認得他摯愛的夫人。二○○四年他過世後,世人對於他選擇在有自主能力時,對疾病開誠布公且呼籲防治的勇氣與智慧,感到無限的緬懷與敬重。

二○一三年四月一日,有感於家父中風十餘年後遺症所遭受的身心折磨,而允諾大愛電視臺將家父曾面臨的身心症狀,以及自己在精神專科醫院服務前後所協處的人與事,於人醫群俠傳〈心靈的陽光〉中播出,希望讓更多身心受困的人,正確了解身心醫學所能提供的幫助。

這樣的因緣,讓我有許多機會在各社區、學校及職場,與大眾直接面對面討論。每次講座完畢,許多聽眾會提出自身或親人困擾難解的問題。

「李醫師,家人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悶悶不樂、不出家門、敏感易怒,我實在很擔心,不知該怎麼辦,勸他就醫又被拒絕。新聞常報導有人燒炭、攜子跳河……我實在快受不了!」

「這是心病嗎?叫他想開點,他就是不聽!」

「老爸最近竟懷疑我偷他的東西,我辭掉工作專心照顧他,還被那些住在遠地的兄弟姊妹打電話來怪罪。連七十幾歲的老媽,都被他懷疑有外遇,還半夜叫老媽起床理論。」

上述生活實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家屬們對於身心疾病的認知,會因過往累積的經驗及資訊來源不同,而各自解讀。因誤解而意見分歧、甚至延遲就醫的狀況,層出不窮。每次遇到這種情形,心中真是不捨。

在綜合醫院的病房與門診中,身心醫學科醫師經常被照會評估因失眠、情緒激動、意識突發混亂的老人家。對於年邁雙親的不尋常言行,子女們也疑慮是否該看身心科?病情有糟到需要使用抗憂鬱劑嗎?或認定患者明明是故意的!

覺察異狀,協助需及時

 

家父也曾因中風後的憂鬱情緒是否需用藥,而讓我掙扎了好一陣子,即使當時我已經是精神科住院醫師,仍然有醫療抉擇的兩難。

近年來,腦科學的醫藥發展愈來愈進步。臨床上,我們清楚知道老人家常見的「譫妄」,並不是精神病,很可能是因為年齡大,加上原本內外科的生理病灶、過多藥物、感染、缺氧……等重大壓力變化,讓腦子出現短暫失調狀態。

要診斷生理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對現代人而言既不困難、也不陌生,只要做心電圖、抽血等檢查,數據報告異常就可明確診斷。而某些不需靠檢驗就清楚的生理病痛,如牙痛,連小朋友都知道要趕快看牙醫。

但是,當一個人情緒低落、緊張焦慮、難以放鬆、容易疑心、生氣易怒,起初藉酒澆愁想讓自己好睡一點,後來卻愈喝愈多停不下來,導致酒駕丟了工作,更是鬱悶。

或是該睡的時候,偏偏睡不著,腦子不聽使喚、負面想法不斷;甚至偶爾還會朦朦朧朧、似有若無地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卻不見人影,這也算生病了嗎?心病?憂鬱症?精神病?在醫療健保已相當普及的今天,許多人對身心疾病仍然相當陌生。即使曾經聽聞,一旦狀況是出現在自家人身上時,該如何協助就醫,又是另一難題。

 

經驗分享,走出身心苦

 

為了解決這難解的習題,總該有個人起頭。於是,每次有人邀我去介紹精神疾病相關講座時,我總會想個讓人聽來既期待又不會受傷害的主題,如「自律神經失調」、「精神健康與壓力調適」等,一般民眾較能接受。

幾年前,慈濟道侶叢書邀我幫《當心情感冒時》以及《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慟》寫序,這是慈濟志工以面臨身心困苦的過來人經驗,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那兩本書,不少人因而知道要尋求身心醫療協助,才讓困擾多年的病症得以紓緩減輕。

兩年前,在許多病人及家屬的鼓勵下,期待能有一本淺顯易懂的身心書出版,讓他們少走一點冤枉路,我自知文筆不好,遲遲不敢答應。即使後來答應了,也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

醫療、教學、研究工作占據了大半時間,即使剛開始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黃沈瑛芳師姊的積極鼓勵,乃至後來的極度包容,還是被我多次臨時的臨床工作給拖延了進度,甚至一度停擺即將匿跡。而今,這本書能夠完成,絕不能漏了對發心起頭的瑛芳師姊的感恩。

有願就有力。突然出現了人醫會才女蘇芳霈師姊,她平日經營藥局外,還兼做陶藝、繪畫等藝術治療,協助身心障礙的孩子。最令我感動而不得不加把勁的是,這本書的許多生命故事、插畫、心靈小語,都出自於她對社區民眾的關懷實例。

即使在極端工作忙碌的情況下,她仍然兩度遠赴尼泊爾參與義診,就算飄洋過海,仍不忘催促我錄下「醫師診療」以及「身心醫療與社會資源」口述文稿,讓她整理。這本書能夠完成,芳霈師姊居功厥偉。

一件事能夠完成,對家人的感恩也是不能少的。我的老婆嘉琦和孩子們,這一年來經常看見我對著手機麥克風自言自語,又經常在電腦前email來email去,雖然少了與他們相聚及談話的時間,但他們總是沒抱怨地默默支持著,還三不五時幫我加油打氣。

而最最感恩的是,分享自己生命故事的勇者。因為您的尋求協助,使關心您的親朋好友,減少對您的掛念與擔憂;因為您的經驗分享,讓更多身陷身心困苦的人,因而解惑離苦,尋求資源,走出陰霾。

 

 

這本身心書歷經近兩年的時間醞釀構思,剛開始擔心自己醫學用語太過學術,科學思維不夠親民,因此儘可能將社區藥師整理出來的臨床實例,以類似演講的口語化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文章中的身心社會醫療觀念與資源,都是我對門診病人及家屬經常提及的內容。

原則上,只要是對身心健康有助益或無害的身心靈處方及社會資源,都是我們期待收錄的內容。

期待這本涵蓋憂鬱、躁鬱、恐慌、思覺失調、失智、強迫、自閉、失眠、酒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以真實人生改編的臨床實例、插圖、診療、心靈處方、社會資源,五大元素的身心書,能為受困於心靈苦痛折磨,卻猶豫不前的普羅大眾提供方向指引;為正與疾病共處的勇者鬥士們,分享更多醫療社會資源。

我多麼希望病人的辛苦折磨能夠少一點,幸福與快樂能夠多一點,這是我出版這本書最大的願望。(本文為《心病,不是您想的那樣!》序)

 

★藥師蘇蘇說故事

媽媽跌倒之後

國芬媽媽是童養媳,十七歲就嫁給自小一起長大的哥哥,婚後陸續生了四個孩子。然而先生嗜酒如命,脾氣暴躁,夫妻倆經常吵吵鬧鬧。

婆婆原本待國芬如己出,但兩夫妻吵久了,婆婆便開始遷怒於她。孩子們才念小學,先生便因酒精肝而住進加護病房,幾個月後便往生了。

婆婆將兒子的所有不幸,都怪罪於她!在這樣低氣壓氛圍中生活,她很不好受,決定去離家不遠的工廠上班,負責裝箱。工廠沒有冷氣,粉塵導致她咳嗽不斷,婆婆以為她老是感冒,怕她傳染給孩子們,不讓孩子與她親近。

三十年的母女、婆媳感情,在先生往生後,便消逝殆盡,加上與孩子們緣淺,她愈來愈感到孤單。

三十幾歲時,她有機緣再婚,又陸續生下三個孩子。這段婚姻背負著前夫家人和四個孩子的不諒解,再加上新妯娌們暗中較勁,雖有先生挺著,但內心的交戰卻長年累月跟隨。她因睡不好覺而常頭痛,便到藥局買感冒糖漿來喝。

她每次一買就是一箱,沒幾日就喝光光,儘管勸她要少喝,應該好好到醫院做檢查,她從不領情。身體的不適慢慢削弱她的耐心,漸漸地把不順遂發洩在先生身上,並藉著不斷飲食來平衡心緒,也因此愈來愈胖。

一日,她牽單車載著一箱感冒糖漿,等待過馬路。烈日炎炎,突然一陣頭暈,單車傾倒,人也隨後摔在單車上。她的手腳嚴重刮傷,被送到醫院急診。

之後,她到離家不遠的菜市場找朋友,巷弄彎彎曲曲,竟走到迷了路。

類似的問題不斷發生,小女兒發現不對勁,跑來找我。「她平日也會健忘嗎?」小女兒說:「會啊!早上告訴她的事,中午就忘得一乾二淨了!吞嚥食物老是噎著,右手右腳會無力,昨晚洗澡時跌倒,站起來又跌兩次!嚇死我們了!」

「送她去急診,醫師說血壓太高,打了點滴之後,又安排斷層掃描……但是看不出什麼端倪,只好回家。」

聽小女兒這麼說,我思忖道:「媽媽可能有輕微失智傾向喔!應該帶她到醫院詳細檢查,比較妥當。」

隔日,小女兒又來找我,「我媽好說歹說都不去,該怎麼辦?」我建議她:「至少要幫她掛個牌子在身上,上面註明她的名字、聯絡電話和地址,最好還是要家人團結起來說服她到醫院檢查。」

 

生活失序,親人兩難

 

國芬媽媽才六十幾歲,過胖的體重加速雙膝關節退化、血壓竄高,騎車老是摔車,又經常在巷弄迷路,實在令人憂心!

偶爾遇見時,我會建議她至少看一下心臟血管內科門診,把血壓控制住。她總是對我客氣地點點頭,還是未能付諸行動。

隔年,她動了膝關節手術,乘著住院期間會診精神科醫師,作了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發現她的左大腦有許多微小堵塞,研判過去有好多次小中風經驗;而一邊手腳無力、吞嚥困難、空間感失衡等,則是失智造成。醫師建議家人再會診心臟內科醫師,先幫她控制血壓和血脂肪。

但由於過胖,她術後復健一站立,就痛得眼淚直掉,再加上右手右腳無力,讓她更有藉口不去做復健。愈不肯動,躺著躺著,循環因此更差了;血壓控制時好時壞,總是叨念著吃太多藥!藥物服從性愈來愈差,失智也變得愈來愈嚴重。

一晚,她把先生當成前夫,劈頭就罵:「孩子們要上課,你喝酒喝到現在才回來,你這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也不好好教小孩,成天只會在外面混!」

先生莫名其妙,被激怒地反問她:「我沒有喝酒啊?三個孩子都大學畢業了……你……有毛病不成?」她抓起枕頭,往先生身上丟去,「不要臉!還偷我的錢去喝酒!」

小女兒看不下去,忍不住道:「爸爸從來不喝酒的,你有聞到酒味嗎?你別又找爸爸出氣了,好不好?」她把頭轉向小女兒說:「你偷拿我抽屜裏的錢,對吧?我賺了那麼久,都存在抽屜裏,有好幾百萬,快還給我!」

那個晚上直鬧到凌晨三點,她才筋疲力竭地睡著。

先生和孩子們都窩到客廳,不知所措,商量是否將她送去安養院;不過,先生認為:「你們媽媽雖然不能動又失智,但是她年輕時那麼辛苦,我不忍心。她現在脾氣不好,是因為生病了。」

她能吃能睡,只是負責照顧她起居的人,吃盡了苦頭。一天,小女兒來幫她取慢性處方箋用藥,她一邊等藥、一邊訴說。聽了陳述,我感覺國芬媽媽的失智狀況似乎更嚴重了,「她目前的用藥是治療關節疼痛、降血壓等,是否再回診請精神科醫師重新評估用藥呢?」

「上次住院時,醫師未開處方用藥,可能是要等會診心臟內科結果再開處方,總之讓醫師來幫助她,也許可以延緩失智也說不定!」小女兒同意我的建議,「上次您要我買復健球給媽媽捏,我也一直還沒買,這次陪她回診,順便去買吧!」

國芬媽媽就這樣被家人半哄半騙,又去了一趟醫院,得到不錯的照護,但醫師也說了,想要再進步是不太可能,能減緩就算是進步。

在正常老化過程中,多數不會出現嚴重認知問題,負向情緒比年輕人少,也能有技巧地調節自身情緒。然而,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很多家屬卻誤以為是,或將症狀解釋為患者老番癲、老頑固,而忽略就醫的需要。

談到失智,應先了解腦部的功能。大腦非常複雜,我們能聽、能讀、能理解、能活動、能有感覺,都是大腦的功能;其中認知功能,又包括記憶力、方向感、對時空的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和語言能力等。

有兩種跟認知功能有關係的疾病──一是失智,一是譫妄。失智是緩慢形成,譫妄則有致命性危險,可能會在極短時間內,讓病人的記憶力無法集中、行為脫序、與人對話迷迷糊糊,必須儘快找出發病的可能因素。

失智症大部分不是先天性,而是後天腦部疾病,主要是認知功能發生障礙,造成原因如神經退化、中風、後天傷害等,除了大腦認知功能退化,也會伴隨出現行為異常問題,例如:個性改變、多疑,產生妄想或幻覺等症狀;東西弄丟了,會懷疑是別人偷的;或懷疑另外一半不忠等,這些行為和精神等異常症狀,在醫療上都須一併做治療。

如有親朋好友的家人被診斷是失智症,可建議進一步去請教醫師: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神經退化、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其他原因?進一步探討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非常重要。

常見的失智症有四種:一是阿茲海默症,二是血管性失智症,三是額顳葉型失智症,四是路易氏體失智症。

在臺灣失智族群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占百分之六十,血管型失智症次之。

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腦子隨著年齡演進,會慢慢出現一些斑塊和糾結組織,這些斑塊和糾結散布在大腦皮質、海馬迴以及神經元,當神經元細胞逐漸被這些沈積物阻隔占據後,即開始死亡,大腦皮質和海馬迴就會出現萎縮現象。

在正子照影下,可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頂葉及顳葉部位出現活性下降。當病程進展得更嚴重時,額葉、顳葉、頂葉都可能逐漸喪失功能。所影響的層面,不只是記憶部分,還包含所有關於認知的功能。

臨床上也發現,若人體內含有血脂蛋白基因第四型,會使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提高到百分之三十;若是具有兩個這樣的對偶基因,則風險會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證明,阿茲海默症的失智與遺傳有關。

身體中有血脂蛋白基因第四型對偶基因的人,在發生失智前,大腦皮質的蛋白和葡萄糖代謝,就會出現一些異常情形,最明顯的症狀包括冷漠、激動、憂鬱、焦慮、妄想、煩躁等,因此如何早期偵測,延緩這些沈默形式的異常退化,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努力的方向。

 

血管型失智症

 

國芬媽媽常鬧頭痛、血壓高,又有多次小中風紀錄、吞嚥困難、一邊手腳無力、常常摔倒,此種因腦血管中風所導致的失智是屬於典型的血管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不像阿茲海默症在緩慢中進行,它會隨著血管的健康狀態受損,呈階梯狀退化。可能因為一次次嚴重的腦中風,就又加重失智程度,在東方人身上發生的比例甚高。

血管型失智症的判定,可分成三種情況:首先是腦部智力的退化、空間定向功能變差,以及有腦中風病史。這類型的失智患者,在天色漸入黑暗時,頭腦會變得不清楚。

通常腦部一旦中風,產生局部神經功能缺損症狀,腦組織就會受到永久性的傷害,例如一側肢體麻痹(半身不遂)、感覺異常、言語不清、嘴歪眼斜、眩暈、步態不穩、大小便失禁、意識模糊或昏迷,有別於其他神經功能異常,所以腦血管病變發生時,應儘速就醫減少後遺症產生。

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就是三高族群──血壓、血糖、血脂偏高者;此外,心臟病、抽菸、酗酒、過度肥胖、缺乏運動、高遺傳體質的人也容易罹患,所以要好好控制血壓和血糖值。另外,血脂肪、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也要特別注意。

一般失智症患者,在臨床症狀上除了記憶減退外,亦可能出現人格上的變化,例如原本愛面子、愛整潔的人,變成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或是不合乎原先人格的表現;血管型失智症患者的人格表現則較不受影響,但罹患憂鬱的比例會較高,尤其多重性腦中風的病人容易情緒失控。

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可從兩方面來著手:

一、降低腦中風危險因子,如定期健康檢查、每天量血壓、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喝酒、心情保持愉快、穩定。

二、了解腦中風發作的前兆,以應變到醫院接受治療。

國芬媽媽雖有就醫,也有家人耐心照拂,但由於雙膝關節未能痊癒,不能好好運動,只能靠藥物與飲食的配合,來延緩失智的腳步。

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遭遇失智問題,罹患失智的老人或許很辛苦,但是照護他們的子女們更為辛苦,可說是目前社會成本最高的疾病。若能及早篩檢出失憶人口,及早就醫,從運動或是飲食來延緩失智的發生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