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7期
2015-10-23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銀髮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慈善國際
  祝福快遞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7期
  大愛網路電臺 全世界聽見慈濟
◎撰文‧陳美羿 攝影‧顏霖沼

透過視訊畫面,大愛網路電臺現場節目主持人,分享各地慈濟志工回傳的簡報圖檔,聽眾在「聊天室」不聊天,而是見善隨喜,妙法學習!

從守在收音機旁,
到線上聽廣播、看錄音室實況,
大愛電臺沒有實體電臺,卻有死忠聽友;
播音方式與時俱進,
不變的是人間真善美的故事,
持續感動人心。

 

清晨五點,慈濟志工張燕鳳睜開眼睛,拿起手機,輕輕一點,上人的聲音立刻出現。她把手機放在口袋,開始梳洗、打掃、做早餐……

「有了網路電臺,我不必盯著電視看,可以透過手機聽慈濟新聞和氣象。」張燕鳳說:「我一邊做事,一邊收聽,一點都不浪費時間,慈濟廣播真是無所不在啊!」

 

網路世界闖新局

 

「網路電臺」的建置,始於二○○五年,前大愛電視臺總監姚仁祿指示廣播部:這是很尖端的科技,也是必行的道路,我們要搶得先機。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廣播部經理慈韻回憶:「同仁葉育鎏負責規畫整條大愛網路電臺節目,蒐集資料、市場調查、企畫節目、設計版面……」慈韻感恩地說,由她和工程部門配合,經過大半年的辛苦,二○○五年九月一日,大愛網路電臺開播。

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能收聽,還可以下載;聽眾熱切求法,甚至下載收藏法音節目,「真心看世界」節目主持人林美蘭說:「也遇過聽友因為錯過下載時間,檔案下架,於是來電求援,立刻寄去光碟,讓他補齊。」

過去託播節目需要送帶到各電臺,所以有「愛的快遞員」志工──許阿照、蔡凌霄、陳汎群。為了海外慈濟人求法若渴,「快拷志工」──葉馨憶、王蓓斯、王玉真,也馬不停蹄的拷貝節目帶,寄送全世界。網路電臺上線後,他們幾乎「失業」了,卻樂見因此能嘉惠更多聽友。

 

視訊串起聽友心

 

二○○六年三月,大愛網路電臺新增Live現場節目,聽眾不但可以聽見「聲音」,還可以看到主持人的「影像」,「八月八日,我們開始用即時通訊軟體跟聽眾在線上互動;九月『視訊聊天室』正式啟用,二○一五年則是經營臉書和LINE。聽眾想跟主持人傾吐心聲,以前靠寫信、來電,現在更快速即時,不僅做到雙向甚至多向。」主持人陳怡君指出網路時代聽眾群的特色。

「視訊聊天室」的聽友無論先來後到,總是「一聽成主顧、再聽成班底、三聽成死忠」,也培養了默契,大家相互傾聽、分享、陪伴,以正能量彼此鼓勵。

現場節目採「單兵三機」作業——三臺電腦分別支援錄音、視訊和廣告播放,同時還有個人筆電、音樂播放器等器材環繞,主持人雙眼忙碌注視資訊、兩手穿梭在鍵盤與滑鼠間,時而起身接待來賓,時而接收從網路美編林聖芯傳來的圖檔,上傳到照片分享區。現場節目主持群從過去的盧佩玉、李璧秀到線上的許宜嬪、彭欣怡、蔣彤、陳雅菱,人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

以聲音陪伴聽友,聽友也見證主持人的生命歷程。暱稱「E爸」的屏東聽友林茂正說:「聽著點點(彭欣怡)從慈大傳播系廣播實習生到現在已經為人母,十年來主持功力真的不一樣囉!」有趣的是,當點點生產,代班的新人陳雅菱雖然才在視訊聊天室鏡頭出現兩個月,但當她出差到中國大陸昆山,就被當地志工認出來!

鄒裕儒採訪過程中,自南非來到臺灣花蓮慈濟大學讀書的林琪蘿(右一)和何嫣達(中)不向命運屈服的故事,最讓她難忘。(相片提供/鄒裕儒)

以英語向世界發聲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聽到大愛廣播。但是大愛網路電臺只有閩南語和華語的節目;張哲嘉的「英文新視界」、來自美國總會的「愛在洛城」、北加州的「大愛知音」,也都是華語發聲,難以觸及英語聽眾。

「幾年來,我一直構想推出以英語介紹慈濟的節目,」慈韻說:「正苦惱不知該找誰來主持,鄒裕儒出現了!她就是不二人選啊!」

十五歲隨家人從臺灣移民美國的鄒裕儒,三十幾歲就完成人生夢想——好工作、賺大錢、環遊世界、享受人生。因緣際會,二○一○年,她放下美國的一切,回到臺灣靜思精舍當清修士,加入精舍英文編譯團隊。

二○一三年,鄒裕儒終被慈韻說服,開始規畫並承擔大愛網路電臺「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Heart)節目主持人,以英語說上人的法,帶聽眾走入靜思世界。

鄒裕儒每天「晨鐘起,薰法香」,接著「人間菩提」節目英文字幕翻譯,營隊口譯、外賓接待……再加上每週一集的廣播節目錄製工作,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跟廣播結緣,從零開始學習、從無到有,開播僅短短一年多,已有世界各地聽眾群。」鄒裕儒說:「透過網路電臺,讓全世界都能『聽見慈濟』,太好了!」

 

錄製廣播劇時,杜滿生老師(後方右)指導演員聲音表情,配合劇情,運用牆面上窗戶、門把、門鈴……等道具製造音效,畫龍點睛。

鑼聲一響戲登場

 

二○一三年三月四日,大愛網路電臺更推出精緻感人的「鑼聲若響」廣播劇場。從首播「我不笨,我是盧蘇偉」至今,兩年多來已製作了二十五檔,超過六百集廣播劇了。

畢業於臺藝大,專攻戲劇的王秀芳,是「廣播劇場」的推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找『配音泰斗』杜滿生老師來指導。」王秀芳說:「還有一位貴人,就是主持『生活講臺語』的高菁霞做後製音效。」

王秀芳自己選題材、寫劇本、找演員……第一齣戲就是輔導專家盧蘇偉的故事。盧蘇偉自小有學習障礙,幸而父母、師長都不放棄他,最後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警察大學,擔任地方法院的觀護人,並成為知名的潛能專家,演講、出書,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了無限可能;但如何趣味而生動地呈現他曲折的成長故事?

「杜老師找來他的配音班底,慈濟藝聯會的藝人也鼎力相助,加上志工、廣播同仁……」王秀芳說:「最難得的是,盧蘇偉老師也親自來主述串場,讓這齣廣播劇更具說服力。」

五月份,慈濟道侶叢書出版了《我不笨,我是盧蘇偉》有聲書,並且舉辦講座,吸引了爆滿的閱聽者,盧蘇偉的故事更感動了全場來賓。

二○一三年第四十八屆廣播金鐘獎,王秀芳以「我不笨,我是盧蘇偉」廣播劇參賽,一舉敲響金鐘,榮獲「企劃編撰獎」,高菁霞也入圍「音效獎」。

「我們努力製作,希望把慈濟真善美的故事,透過廣播劇傳揚出去。」王秀芳期許著。

 

 

走過悠悠三十年,大愛廣播從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首次獲獎開始,截至今年六月為止,共獲海內外十八項榮耀。「藍天白雲好時光」主持人張嘉玲今年就以「情牽甘肅、幸福水窖」榮獲第四屆全球華語廣播獎「公益貢獻獎」。

「每年春秋兩季,我們會舉辦『聽友會』,今年春天在內湖舉行,許玉摘師姊跟我提了一個好點子,能否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聽到大愛廣播?我嘗試操作,居然成功了。」陳怡君說:「現在只要加入大愛網路電臺LINE@的好友,每天早晚兩次節目送到手機,收聽更方便!」

「蔣彤主持的『音樂共和國』,選的歌都很好聽。」「雅菱主持的『人文聽講』下載下來,要重複聽幾遍都可以,不必遺憾沒到現場去。」網友紛紛表達支持和鼓勵。

三十年來,慈濟沒有實體電臺,卻有死忠的聽友;透過網路,天涯海角,隨時隨地,只要「手指輕輕一點」,就可「全球聽見大愛」。大愛廣播一步一腳印,從未停歇,如今更邁開腳步,茁壯成長。

在新型態的影視媒體、網路、手機的夾縫中,廣播不但沒被淘汰,反而結合它們的優勢,正在以嶄新的姿勢竄起。猶如世界知名的廣播公司BBC、CNN、ABC、NPR,有的已將近百年歷史,卻歷久而彌新,廣受全世界聽眾的尊敬、信任和喜愛。

「我們的廣播樸實而精緻,不譁眾取寵,不隨波逐流,堅持傳法音,度眾生。」慈韻說:「感恩並肩同行的同仁,和全球聽友的支持。三十而立,我們會站穩腳步,把慈濟的精神,遍灑虛空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