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7期
2015-10-23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銀髮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慈善國際
  祝福快遞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7期
  回首音緣路 大愛廣播30年
◎撰文‧陳美羿 攝影‧顏霖沼

三十年前,
「慈濟世界」廣播節目開始發聲,
上人為此親作開場詞:
「步行在清朗芬芳路上,
沐浴在佛法清泉流中,
他,是慈悲康莊的道路;
他,是智慧不息的泉源。」
慈悲與智慧的清音穿透時空,
在喧囂的人間恆遠流淌……

 

【全方位廣播主持人】

大愛廣播主持人不只在錄音室說慈濟,
從廣播部經理慈韻開始,
就是全方位主持、隨師、採訪兼送帶;
後進同仁亦是多功能多角色──大型活動擔任司儀、講課、
賑災採訪兼團康帶動、閩南語新聞主播、
網頁設計、節目宣傳、舉辦聽友會……
證明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一九九二年位於忠孝東路的慈濟臺北分會錄音室完工,慈濟廣播終於有自己的家。圖為第一位廣播專職同仁慈韻錄製節目;在此之前,「慈濟世界」有七年時間均借用林義傑先生的錄音室錄音。(相片提供/廣播部)

三十年前,因緣和合,資深廣播人林義傑和搭檔柯美玉,攜手開創「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從臺灣北部開始發聲;三十年後,「大愛網路電臺」遍及全世界,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有慈濟的聲音。

而今,林義傑低沈悅耳的嗓音依然沒變,柯美玉豪邁如昔,卻已滿頭銀髮。林義傑回憶道:「最早有一位朋友吳明賢跟我說,你是個廣播人,知道廣播的影響力無比深遠,應該要為慈濟做節目,把善的訊息傳播出去。」林義傑同時在天南電臺及民本電臺都有廣播時段:「但慈濟是什麼?我並不認識啊!」

柯美玉說:「我那時正在裝潢房子,吳先生就透過裝潢的老闆跟我認識,然後介紹林義傑給我。」身為慈濟委員、法號靜睿的柯美玉,立刻去拜訪林義傑,一席話談了五個小時。

之後,柯美玉陪同林義傑到花蓮,和上人見面;上人行腳臺北,林義傑也來拜訪,上人勉勵他多接觸、多了解慈濟。

了解慈濟和上人的悲願後,林義傑義不容辭,在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將天南電臺「歡樂之聲」撥出一小時,每天清晨五點五十分到六點五十分說慈濟事。

但由於對慈濟認識尚淺,無法讓聽眾了解慈濟;開播三天的節目不能停,柯美玉想都沒想就說:「明天我來講。」她在舅舅的公司擔任會計,因為慈濟而跨足廣播界,成為一名業餘播音員。

一九八六年元旦起,「慈濟世界」廣播改在民本一臺一二九六千赫播出,時間是每天早上六點五分到七點,收聽範圍為大臺北、基隆、桃園地區。林義傑免費提供錄音室、錄音師,柯美玉說:「有時候一次錄好幾集,我就『順便』留在林家用餐,林太太真是個賢內助,她一直默默支持。」

那一年,慈濟邁入第二十年,慈善志業已由花蓮拓展至臺東、屏東、臺北,花蓮慈濟醫院也即將竣工。

 

空中呼籲 愛心呼應

 

早年,人們認識慈濟訊息的管道,除了《慈濟月刊》,就是慈濟廣播了。一九八五年春天到一九八六年夏天,農曆每月最後三天,是上人來臺北吉林路慈濟會所講《藥師經》的日子,經過「慈濟世界」廣播,會眾每每把會所擠滿。

因為收聽「慈濟世界」廣播而發心行善的大德,不勝枚舉。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新莊樂生療養院痲瘋病人發起的,一人一萬「賣心蓮」運動。

失明的宋金緣老菩薩,原本就精研佛法,透過廣播,她對慈濟的點點滴滴瞭若指掌,還時時轉述給別人聽。當她得知慈濟醫院快要啟業了,但是購買儀器設備還需要好幾億,她很焦急,於是來找棲蓮精舍念佛會會長金義楨,提及:「我們每個月捐一百元,來不及啦!一千元也來不及啦!」她迫不及待地說:「我想發起每個人捐一萬塊。這是一個種大福田的好機會,如果大家願意把『棺材本』拿出來,上人的壓力就會減輕一些……」

於是在金義楨的支持下,宋金緣拄著柺杖,在看護工翁月的陪伴下,挨家挨戶去勸募。「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慈濟廣播的片頭,被她巧妙的運用:「我來賣心蓮,一朵一萬元,幫助上人蓋醫院,就像在西方世界種一朵蓮花一樣。」

宋金緣所到之處,院友莫不被她感動而慷慨解囊,在短短的時間內,居然募到四十八萬四千元,金義楨再添一萬六千元,湊成五十萬整數,匯到花蓮去,並且寫了一封信,表明院友的心聲。

那是一九八六年元月,上人收到信後,便在佛七的開示中,向全體志工說起樂生院友的發心和感人事蹟,當場就有許多人響應「買心蓮」;而樂生第二波的「心蓮」又募到六十多萬。

柯美玉透過廣播分享樂生菩薩們「賣心蓮」,這項善行更是廣為流傳。三月,上人行腳臺北,特地再訪樂生。晚間講述《藥師經》時,談到樂生種種,忍不住讚歎:「這是一個超越天堂的地方!」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啟業,收音機旁,樂生菩薩們也聽到了這個好消息!

一九八六年九月,「慈濟世界」廣播除了林義傑和柯美玉搭檔主持,又增加紀陳月雲(法號靜暘)和文素珍(法號靜潔)兩位主持人。

 

一如慈濟各項志業發展初期的克難,慈濟廣播主持人也都是因為一念心,踏入陌生領域,邊摸索邊學習。圖為廣播第一代主持人柯美玉(左)、歡樂之聲主持人林義傑 (中)及靜暘與靜潔(右)。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廣播生手 交棒專業

「做廣播,我完全沒有經驗。每次想到要去錄音,我就開始腸胃不舒服,太緊張啦!」紀陳月雲說,剛開始僅是講「各位聽眾朋友,阿彌陀佛」就會發抖,「只有結尾講『福慧雙修,再會』時最開心。」

雖然有元老級的柯美玉共同主持,但紀陳月雲還是積極地自我突破,勤做功課,密密麻麻的筆記,讓先生和兒子戲謔讚歎:「如果以前就這麼用功,早就是博士了。」但寫了那麼多筆記,到了錄音間還是派不上用場,「好像到菜市場買了一大籃的菜,進了廚房,卻不知道要煮什麼。」

痛定思痛,她買了一部雙卡錄音機,將上人開示的錄音帶剪接,配上前言和結語,直接將上人原音送到聽眾耳裏,「為了要剪接,我必須仔細聆聽,還作筆記。這麼用心地去聽上人講的話,獲益多過辛苦。」後來她也將志工現身說法的錄音帶如法炮製,設計單元,用簡陋的雙卡在家剪接,竟然效果也很好。

文素珍也是廣播生手,她和紀陳月雲搭檔對談也好不了哪裏去,「尋覓一個『正牌』的廣播人!」是她倆掛在心上的一件事。一九八九年秋天,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有一天我到吉林路分會,碰到幼教老師楊碧珠,也是新受證慈濟委員的志工。得知她畢業於世新廣電科,如獲至寶。」紀陳月雲問她,慈濟有個廣播節目,需要科班的主持人,她可有意願?

突如其來的邀約,讓楊碧珠措手不及,如果到慈濟做廣播,她必須放棄公務員資格;還有,父母會同意嗎?

紀陳月雲語重心長跟她說,上人很辛苦,需要大家鼎力相助等等。她心動了,她在中廣外製節目做過助理,也回母校當過助教,「廣播」是她的最愛,更何況是做慈濟的廣播。

「不久,有一班臺鐵的慈濟專車到花蓮,紀媽媽就叫我在廣播室對全車的人介紹慈濟。」楊碧珠說:「到了精舍中庭,紀媽媽又叫我拿麥克風,跟大家宣布事情。」上人聽見了那輕柔、溫婉的聲音,從大殿出來讚歎道:「這個聲音好,很清涼,繼續說,繼續說……」

楊碧珠最後說服了幼兒園所長和父母,到慈濟來做廣播,「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第一次到錄音室,和柯美玉、紀陳月雲交接。第二天,我就獨當一面,主持到現在。」上人賜給她法號「慈韻」,從此慈濟世界的廣播志工功成身退,「楊碧珠」也蛻變為「慈韻」,走在「清朗芬芳的路上」,帶領著陸續加入的廣播同仁,在空中弘法,用聲音記錄慈濟的歷史。

 

一九九○年六月,歐菲莉颱風肆虐東部,慈韻(右)背著卡式採訪機採訪花蓮慈濟委員,談秀林、吉安、壽豐等地災情。(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甘苦歲月 無怨無悔

 

當年慈濟沒有錄音室,也沒有自己的廣播電臺,每週一、二、三,慈韻就到板橋林義傑家的錄音室錄音,然後揹著錄好節目的大盤帶到電臺託播;週四到週日在花蓮隨師採訪。這就是慈韻新的生活方式。

「星期三晚上錄完節目已經半夜,星期四趕最早的一班車到花蓮。」慈韻說:「在花蓮要採訪,做筆記。星期一趕早班車回臺北,直接到錄音室。」

回想在當幼教老師時,假日總是跟好朋友一起騎單車、放風箏、學插花、做卡片,日子過得輕鬆又愜意;但是在慈濟工作,則是分秒必爭。雖然辛苦,但是一路走來,慈韻還是堅持地說:「我不後悔。」

慈韻回憶,早年上人比較有時間,跟她們講很多理念、想法和方向。上人對大眾開示,都是讚歎、歡喜、鼓勵,講感人的故事;而對單純而貼心的弟子,上人會講他碰到的重重困難,很無奈,有時也會感到沮喪。「我覺得上人好累、好辛苦、好偉大。」慈韻說:「愈是親近上人,愈是覺得自己很有福報。」

做節目,背著大大小小的盤帶、卡帶,送帶到電臺,慈韻早出晚歸,往往趕最後一班公車,從板橋回到內湖住處。有一次錄音錄得太晚,公車早收班了,她不敢搭計程車,就睡在錄音室;隔天一早再搭早班公車回去,經過臺北火車站的地下道,就聽到「慈濟世界」的節目片頭揚起。

「好驚喜喔!原來賣報紙的婦人,天天清早都收聽。聽到自己的聲音,哇!所有的辛苦疲累都煙消雲散了!」

 


素人開講 製播發行

一九九○年底,上人行腳在外,慈韻將最近採訪的慈誠隊員現身說法錄音帶,在車上播放給上人聽。其中有人自嘲:生平只會吃喝嫖賭抽、詐矇拐騙摸,而今接觸慈濟,將這些習氣一掃而空。開車的李清波居士聽了,頻頻發出會心的笑聲;上人則表示,這些帶子要盡快廣為流通。

十一月九日,勞委會處長到精舍拜訪上人,請慈濟委派志工主講「幸福人生講座」。一九九一年一月開始,慈濟就和新聞局、勞委會合辦,在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開講,至一九九八年總共講了一百三十三場,場場爆滿。

主講者雖然都是演講素人,但說的是自己的故事,特別生動感人,有的是婆媳問題,有的是夫妻或親子問題。臺上講者痛哭懺悔,臺下聽眾也陪著流淚,檢討反省。

臺中的洪金蘭自小自卑叛逆,曾和父親打架;婚後忤逆公婆,夫妻也吵鬧不休,和鄰居親友結惡緣。在認識慈濟後,懺悔往昔諸惡業,勇敢請罪,漸漸把惡緣改變成善緣。

自稱「惡妻逆子」的洪金蘭,每一次上臺分享都痛哭不已,當主持人的慈韻也跟著哭;紀陳月雲的無子西瓜講夫妻問題,則每每獲得滿堂歡笑。林智慧由迷信轉正信;林松典浪子回頭;李美慶捐貧換富……都是叫好又叫座。

不久,演講內容結集成「渡」專書後,下半年同名錄音帶「渡」也陸續推出,每次錄音帶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因為每捲才二十五元,不少人請購全套,當成「伴手禮」送給會員。

「渡」總計發行十二集,收錄二十七位志工現身說法。「渡」為閩南語發音,因此慈濟廣播組另製作國語發音的「悟」系列,共有十五集,屬於演講帶。

「渡」和「悟」的錄音帶發行後,影響非常大,臺北志工林惠美有一次跟婆婆到分會見上人,婆婆當面稱讚她:「我的媳婦真乖、真孝順。」林惠美回家後痛哭,因為過去跟婆婆針鋒相對,宛如仇人;聽了「渡」的錄音帶後,才從怨恨中解脫出來,改善了婆媳問題。

有一位聽眾告訴慈韻:「共買了十二集,一口氣聽完後哭了一場,因為內心深處那一分瞋恨埋怨,惡的種子被挖出來,攤開來檢視,哎呀!人何必斤斤計較呢?」因此心開意解,頓時輕安自在,再無煩惱。

 

 

廣播留下不少珍貴的聲音及文字檔,此為一九九四年主持人慈韻親筆寫下的節目表,內容有──蔣孝嚴先生拜會上人,希援助泰北難民村,在尼泊爾建一千八百戶慈濟屋、慈濟醫學院上梁典禮等。

 

一九九一年,位於忠孝東路的慈濟臺北分會啟用後,也設立錄音室,「慈濟世界」有了自己的「家」。慈韻很感恩地說:「林義傑免費借給慈濟七年的錄音室,林家三兄弟也當了七年的錄音志工,實在功德無量。」

目前,在十七家電臺、二十三個頻道,每天十個小時播放慈濟訊息,而且以「法音節目」為主;包括全臺聯播的中廣新聞網,還有高雄漁業電臺、雲林神農電臺、臺南自由之聲、教育電臺等,服務各行各業的人們。

二○○五年元月一日,位於臺北市北投關渡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落成啟用,包括大愛電視臺、平面出版及廣播;二○○五年九月一日,大愛網路電臺開播,聽眾利用電腦和網際網路連線收聽,不受時間限制,隨時點選收聽喜愛的節目。

三十年的歲月有多長?三十年的道路有多遠?廣播是早年慈濟傳遞訊息的最佳媒介,如今結合科技,將善的訊息傳播得更廣,路更寬,歲月無盡。

 

★「慈濟世界」在臺中放送

 

一九八六年四月八日起,中廣臺灣臺每週一到週六早上六點半到七點播出「慈濟世界」,由慈濟志工李惠瑩(法號靜淇)製作主持,迄今已近三十年,「感恩上人,讓我優游在廣播世界,雖是方寸空間,卻是無限天地。」

中廣臺灣臺收聽範圍是大中區,兩個月後,中廣又提供寶島網每週日半小時調頻時段,全臺灣都可收聽得到。家住中興新村,早年在省政府人事處任職的靜淇,下班做好晚飯,陪先生和兩個女兒用過餐,收拾好家務,晚間九點就開車到臺中市的中廣錄音。三十年前沒有國道三號,也沒有中投公路,她一趟路要開八十分鐘才到。

「我都利用中廣收播後才錄音,往往夜裏十一點開錄,要錄到清晨四、五點。」靜淇說:「收工後又飛奔回家做早餐,再趕去上八點的班,我可是從來不遲到的。」

「我很感恩中廣的工程人員,特別是賴坤木和賴坤地兩位。」靜淇說:「我通宵達旦的錄,他們也耐心的陪我,他們同時也是我女兒的『電臺阿伯』。」當年靜淇兩個女兒才五、六歲,非常喜歡跟媽媽去錄音;大人要開始工作了,小孩也該睡了。「電臺阿伯」把椅子拼成小床給她們睡,或拿乾淨的睡袋,讓她們感覺像在「露營」。

「我曾經一集三十分鐘的節目,錄了三個小時才完工。」靜淇有點不好意思說:「有時候還錄到睡著。」賴先生不忍心叫醒她,就讓她睡一會兒,因為他們知道身為廣播志工的靜淇白天還要上班,實在太累了。

最初,上人將這個工作託付給她,交代她「多用心」,一路走來,「我不能對不起上人,也不能對不起聽眾。」靜淇說:「我不曾開過天窗,也不重播。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到完美。」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