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7期
2015-10-23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銀髮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慈善國際
  祝福快遞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7期
  二十三至二十四 掙脫煩惱網,遍撒菩薩網

9.23~24《農八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無論批評或讚歎,都不動心,堅定菩薩志願。

 

奉獻,真誠無私

 

「現代人買得多、丟得多,要解決垃圾問題,不能只是『你丟我撿』,必須靠每一個家庭改變生活習慣,減低欲望,落實資源回收分類。」

環保署魏國彥署長來訪,上人分享慈濟投入環保二十多年來的心得——不只口頭宣導,必須不斷以真誠情誼與民眾互動,讓人了解垃圾問題的癥結,願意珍惜資源、做好分類。

「地球環境告急,遍布臺灣各地的環保志工,以無私之心為大地人群付出;即使上了年紀、身有病痛,仍克服肢體不便,堅持天天做環保。許多人因為投入環保,找到生活重心、人生目標,身心因此健康。」

上人指出,慈濟環保志工忍受髒臭,用心回收,即使連拾荒者都不願意收的物類,也出於愛護環境、減輕環境負擔,一一回收。

「各地慈濟環保站都富有教育良能,也能見到慈濟人以巧思賦予廢棄物新生命;像是拆解廢棄彈簧床用來做圍籬,還能讓瓜類攀附其上,既通風又美化環境。」

慈濟人的身教示範與帶動,讓臺灣環保做出國際矚目的成果。美國慈濟人報告,今年十一月三十日到十二月十二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氣候公約變遷會議,慈濟將舉辦一場專題講座,宣導、示範環保行動。

「五十年來,慈濟應社會所需而成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除了看得見的資料數據,看不見的是志工積極主動、無私付出,以生命做慈濟的精神。」

上人表示,許多慈濟人從年輕做到年老,身心全然投入。「這分真誠無私的奉獻,不是一般機構可以計算得出的人事成本。他們出於真誠之心所做的一切,堪稱真、善、美。」

普天之下,天災人禍頻仍,上人期待更多有心人一同加入志工行列,為祥和社會而努力。

 

付出,分分己獲

 

與北區合心團隊座談,上人表示,慈濟人無論參與海內、外賑災,都是自動自發、出錢出力,讓基金會以最低的人事行政成本,做出最高效率、最細緻的慈善成果。

上人舉例,蘇迪勒風災過後,新店和烏來災區充滿污泥、環境髒臭,即使出資請人打掃,恐怕也無人承攬。慈濟志工主動帶著打掃工具、自行搭車,接連多日進入災區清掃;還送熱食給無法開伙的居民、致送祝福金給受災戶,擁抱膚慰他們。「每一位真誠付出的志工,都是身體力行的人間菩薩。」

慈濟將屆五十年,上人感恩許多人從年輕時就跟著師父,總是「做就對了」,一路從克難、艱困中走出康莊大道,在天下開展菩薩網。

「三十多年前聽到師父要蓋醫院,人人用心盡力勸募,就算是跌倒了,衣服沾了沙也捨不得拍掉,要帶回來拌水泥。一路走來,大家心志沒有改變,慈濟的本質與方向也沒有改變,唯有年紀隨著時日增長;如今即使八、九十歲了,仍盡己所能付出。師父真的很感恩!」

五濁惡世,人心成見造成世間苦難。上人開示:「慈濟從草創開始,就走入佛陀的思想中心,力行大乘菩薩道;此時更要用心精進,將佛法弘揚於世。」

佛陀最初講四諦、十二因緣,是破除人心迷思、接引深入法藏,最終仍朝向大乘真實法。上人說明:「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環環相扣;眾生就在這循環中,不斷起無明、造業力。若能體會法理,就能中斷循環,回歸清淨本性。」

上人表示,要除煩惱、滅無明,無法只靠自我力量做到,需在菩薩團體中共修。

「要珍惜時光、善用生命,真正投入去做。『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分分己獲;不僅得功德,還能得人緣。」

上人指出,愈是謙和、愈是投入,愈能得人敬愛與關懷;關心人、讚歎人,讓人歡喜,就能凝聚愛的能量,共同付出。

「要向內自修,自我訓練禁得起批評,也禁得起讚歎;有習氣趕緊改過,無論如何都要堅定道心。」

上人表示,複雜的人間世態、難解的人我糾葛,只是出於一念心。「心念轉,法輪就轉;明白道理,就能恢復清淨單純。」

對於久未參與慈濟活動的法親,上人叮嚀,要給予關懷與幫助,帶領他們重回菩薩大家庭,鞏固道心、延續慧命。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要落實於日常言行;心中的關懷,則要以行動表達。法緣結得深、清淨大愛能量牽繫穩固,才能歷劫修行成佛。」

臺灣如同大海中的一葉扁舟,禁不起大風浪。上人勉眾:「要脫離煩惱網、遍撒菩薩網,將佛法鋪展於天下;讓人人以法互動,發揮愛心,解救人間一切苦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