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拔苦,予樂

9.20《農八月‧初八》
【靜思小語】為苦難人拔苦,為有福人祝福。
轉念,心莫執苦
一對父母因孩子車禍往生,心如刀割。上人寬慰,「生離、死別,都是人生必經的『愛別離苦』;了解法,就易於解脫苦痛。」
驟失愛子,心靈傷口難在短時間內癒合。然上人勸導:「再如何悲傷苦痛,對孩子、對自己都沒有幫助。若能放下牽掛,把愛孩子的心,擴大來愛護普天下孩子,就是這段親子緣最好的延展。」
封閉己心,容易積鬱成疾,整個家庭也隨之沈鬱。上人教這對父母學習轉念——就當孩子遠赴外地生活。「唯有父母調適心情,轉悲傷不捨為祝福,孩子才能安然應下一段因緣,展開新生。」
上人勸勉,放下牽掛、祝福孩子,比去做任何超度法會都重要。「放心放手,莫執著於自己的苦。父母的心平靜,整個家庭才能恢復平靜。」
慈悲,平等互動
今年四月尼泊爾強震過後,慈濟人前往救助,於慈善救助、醫療義診、教育交流中帶入慈濟人文,感動當地民眾及企業家發心投入。企業家納瑞許‧杜加先生家族三代成員皆投入志工行列,太太與女兒在帳棚區為感染頭蝨的孩子洗頭,付出得很歡喜,也感恩慈濟人讓她們敞開心胸去愛人、幫助人。
來自臺中、彰化、南投的培訓委員與慈誠,於臺中靜思堂舉行圓緣。上人舉此事例開示:「佛陀提倡眾生平等,心中有法,就能敞開心胸,與所有人平等互動、尊重互愛。」
慈濟慈善工作不只救苦救難,上人期許「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將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弘揚出去,讓人人身心安住於法、輕安自在。「引導人人付出造福,不再造業受苦,如此才是真正度化眾生。」
上人教眾「以佛心為己心」——學習佛陀開闊的心胸、平等視眾生的智慧,走入人群中淬鍊、回歸清淨無染本性。
佛法常以蓮花譬喻修行。上人說明,蓮花吸收淤泥養分而成長,開出美麗花朵進而美化淤泥池。「在充滿無明、煩惱的世間修行,若能突破障礙、通過考驗,不受人群的煩惱無明污染,就能鍛鍊出堅定而貞純的道心。」
《法華經‧方便品》記述,佛陀受舍利弗尊者三請說真實法時,有五千人退席;佛陀默然不制止;而後對尊者說:「這樣也好,留下來聽法的,就都是道心堅定、能夠接受大法的人了。」
上人勉勵師兄、師姊:「當無明風吹起時,正是考驗自我道心是否堅定之時;若是飽滿稻穀,就不會被風颳起飄飛。」
對於尚在見習、培訓的志工,上人教眾仔細思考——這條慈濟路,是否出於自願,且發願畢生力行?「做慈濟沒有絲毫勉強,唯有出於自我意願、不受強迫,才能甘願歡喜、持續精進。」
上人叮嚀大家常保四種心態:「第一、發心願,誓度眾生;第二、當善解,入佛慧海;第三、常知足,身心輕安;第四、法入心,歡喜無量。」
領眾皈依時,上人表示,既為三寶弟子,當尊敬三寶,以三種供養。「以感恩心供養,感恩人人願意付出心力與時間做慈濟事;以尊重心供養,人與人之間和合互動;身行大愛,就是法的供養。能做到這三點,就能深植福本,福慧雙修。」
上人期勉,法親之間以誠意互動,建立「誠之情誼」;以身作則做出典範,才能「教之慇實」,帶動人人共同造福人間,讓社會祥和而富足。
忍辱,無畏布施
今年以來,臺灣發生幾次重大意外及風雨災難,慈濟人皆是盡心力投入、付出無所求,希望受苦受難的人早日安定身心,回歸正常生活。
與中區慈濟人、馬來西亞培訓志工談話,上人表示,慈濟人富有愛心,盡心盡力助人;即使面對誤解與刁難,仍鍥而不捨,以誠懇謙卑的態度,想方設法幫助苦難人。
「發心布施,還要忍辱;無論面對何等境界,皆能禪定安穩。」上人表示,人間就是修六度行的道場,行菩薩道要修得胸襟寬廣,且持續精進,讓慈悲足跡無處不在,惠澤蒼生。
「慈濟人都與師父有一分深切緊密的法緣。彼此有深緣,就能凝聚愛心力量,發揮『千手千眼』的菩薩良能。」
合心,佛心師志
與馬來西亞慈濟人座談,柔佛州師兄、師姊發願承擔《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上人致勉,經藏演繹不是演戲,投入的人要有心、要虔誠、要齋戒。
「發自內心的虔誠唱誦,如同說法。人人深入經藏、引法入心,才能讓各界人士感受虔誠,願意接受佛法、蒙受法益。」
無論身在何地,大家都有共同的名字——慈濟人。上人表示,對馬來西亞的期待就是「大馬連心,愛鋪滿地」,弟子合心,師父就歡喜。「人人要合心——合於佛心;人人有共同志願——就是師志。」
上人說明,「慈」就是「愛」,因為愛天下蒼生而造福人間,期待讓人人幸福;「悲」,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疼惜苦難人,為他們拔除苦難。
「慈悲喜捨,要人人親身力行——為苦難人拔苦,為有福人祝福,更要發揮教育良能,帶動人人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上人教眾落實合和互協,廣招人間菩薩。「以身作則,凝聚愛的能量;人人善良無私,世間才會祥和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