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慈悲智慧

9.19《農八月‧初七》
【靜思小語】用大慈鋪路走,用大悲搭拱橋,用大智力導方向,用大慧穩定前程。
問心無愧,觀自在
「放眼天下,許多紛亂起於人心不調和。就如一人錯將繩子當成蛇,人人便喊『蛇』而驚慌失措,不去分辨是草繩還是蛇?媒體作為大眾眼目,要是非分明。」
與多位媒體記者談話,上人表示,在科技發達、傳訊快速且普遍的時代,媒體須負起「報真導正」的教育良能。
慈濟環保站有許多上了年紀的志工,天天付出時間心力,出錢出力不為其他,唯望維護大地健康、保護地球資源;慈濟環保的普及度與細膩度,已做出受國際矚目的成果,常有海外人士專程前來參訪。蘇迪勒風災後,北部志工動員前往災區清掃,許多七、八十歲的師兄、師姊也不落人後??
上人指出,慈濟人平日在社區關懷貧病、投入資源回收分類,得知災難發生,立即會合力量救助。「若問:『慈濟在哪裏?』慈濟就在社會需要的地方付出,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
沒有親自投入,就難以了解慈濟人所做。面對誤解之聲,上人教眾,坦然做好該做的事。「因為問心無愧,所以『觀自在』——心靈輕安自在。顧好心念,做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不去做,就是慈濟人的行事準則。」
健康長壽,護大地
中區環保志工、福田志工共聚臺中靜思堂。八十多歲的鞏林引師姊分享,雖然身有重病,照樣做環保,「我是病著玩的!」上人開示時讚歎,師姊想法富有哲理,才能帶著病痛做得歡喜。
上人提到,此行在臺北看到兩位人瑞級環保志工——一百零二歲的李月娟師姊,十多年前由李鄒鳳英師姊接引投入環保,最近八十七歲的鳳英師姊不慎跌傷,月娟師姊邀約志工前去探望。一百零四歲的黃張蘭花師姊,守著去年與上人的約定,特地來到關渡志業園區見上人。
「兩位人瑞身體健朗,耳聰目明,認真做環保。希望在座各位也像她們一樣,將身體照顧得健朗,天天歡喜付出沒煩惱,不只長壽健康,還能長久照顧大地、守護眾生平安。」
環保志工智慧高,運用創意延續物命。如南埔環保站林金國師兄,將彈簧床骨架做成圍籬、栽種植栽,不僅美觀,又兼顧園區安全。
彈簧床體積大,要取出可回收再利用的部分甚是費時費力,林師兄自創工具、善用懸轉椅,一個人就可以俐落的拆解床墊;彈簧圍籬既有創意又實用,令人歎為觀止。
南埔環保站的雨水回收也做得很扎實,屋頂、地面上儲水桶所存的雨水,用泵浦輕鬆一按,就能灌溉整個環保站的果樹。上人讚歎,林師兄不只提供土地做環保站,也帶家人一起投入環保;在生性開朗的林師兄帶動下,志工們付出得非常歡喜,環保站裏充滿歡笑聲。
「土地生長作物供應人類生活,人類理應回報大地恩德。環保菩薩都是大地的貴人,天天細心照顧地球環境,讓師父感動也感恩!」
上人表示,行菩薩道,要發「四弘誓願」。「誓願度眾生,就要疼惜大地,讓氣候調和,才有足夠糧食可以救度苦難眾生。」
做環保了解道理,更要入佛智慧海。上人教眾,聽聞誤解之聲,要自問己心、自省言行,問心無愧就自在。「要堅定信心,持續以愛付出。對的事,做就對了!」
走出陰霾,現良能
八仙塵爆後,南投慈濟人協助傷患劉先生的家採收葡萄,並認購葡萄送往消防單位與收治傷患的醫院,讓劉爸爸無後顧之憂,得以在臺北專心守護孩子。得知上人行腳到臺中,傷勢穩定的劉先生,跟著爸爸前來道感恩。
「憾事已然發生,無法改變,唯望傷者能走出陰霾,打開心門、迎向光明。只要心靈健康,就能發揮良能,擁有健全人生。」
上人表示,此次塵爆意外,讓人看見臺灣社會的善與愛,也看見慈濟人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不僅安定傷患和家屬的心,也安定社會人心。
此刻正於臺中分會舉辦的「彩繪生命慈善聯合美展」,六位身有病痛或殘疾的藝術家,透過八十件作品讓人看見生命的無限潛能。中區志工聯誼會中,上人分享觀後心得——
一位聽障孩子,畫了一個人伸出雙手,好像在向人乞討耳朵,黑白畫面寫滿密密麻麻的心靈苦悶;另一半彩色的美麗境界,則寫著充滿希望的字句。兩方強烈對比,訴說她聽不見聲音、意志消沈時的心境,以及得到眾人關愛、充滿希望的心靈世界。
黃先生用回收紙牌做成手工藝品,感恩在他經商失敗、與妻子離異時,慈濟人一路輔導與陪伴,帶他走出陰霾、積極開展生活;李先生罹患血管畸形病變,四肢癱軟、左手截肢,卻能用針筆作畫,畫得很有力道……上人肯定此次美展,讓人看見作者的生命軌跡、心靈境界,也傳遞正向的生命力量鼓舞參觀者。「慈濟人長期陪伴、關懷只是助力,他們最終還是靠自己的能量振作起來。」
慈濟人以慈悲、智慧關懷苦難,上人說明——用大慈鋪路走:以大慈之心,鋪平拓展人生道路;用大悲搭拱橋:看見有人遭遇坎坷,以同體大悲心搭拱橋使其安然度過;用大智力導方向:以智慧導航,引導行走正確人生方向;用大慧穩定前程:提起大慧力穩定精進。
「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也是我對塵爆受傷的年輕人最深的期許,希望他們也能以慈悲、智慧,走出光明的人生道路。」
尼泊爾賑災視訊會議,接受慈濟助學的本土志工羅傑分享,早會時看到上人談述敘利亞難民處境,深深感恩自己雖然父母雙亡,卻還能在故鄉生活、求學。他自許作慈濟在尼泊爾的種子,將來成長為大樹、幫助更多人。
上人鼓勵羅傑,雖然父母不在了,天下慈濟人都是家人。「只要心中有愛且願意付出,就會得到人人的愛,永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