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 轉念

9.18《農八月‧初六》
【靜思小語】將擔心與不捨,轉為虔誠的發願與祝福。
念無常,感恩祝福
晨間在臺中靜思堂,一位八仙塵爆傷患的母親訴說,女兒至今尚未清醒,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
上人勸慰,要放寬心,虔誠為孩子祝福。「意外已經發生,再如何焦急痛苦也無法改變;父母要轉念,否則親子連心,孩子也會感受痛苦。要轉哀傷與擔心,為虔誠的發願與祝福,祝福她慢慢療傷、逐漸清醒。」
此次行腳到臺北、桃園等地,上人看到多位已出院的年輕傷患,雖然必須長時間穿著壓力衣、辛苦復健,傷口會痛會癢,但是在眾人以愛陪伴下,他們沒有陷入負面情緒,心態正向、樂觀。
「待孩子清醒後,要鼓勵她不執著於外表,即使肢體、皮膚受傷,只要努力做復健,將來還是能發揮潛能。」
上人表示,八仙塵爆不只造成近五百個家庭深受創傷,也是臺灣社會一大損傷;包括慈濟在內,許多團體給予關懷協助;而龐大的燒燙傷醫藥費用,則多由政府負擔??
「醫療團隊、政府單位、民間慈善團體,都很盡心力,要提起感恩心;且要為孩子發願——將來復原後,投入志工回饋社會。」
一位志工痛失愛子,上人勸慰,要以佛法「無常觀」面對。
「無因、無緣,不成果報。與孩子成為一家人,這是他的依報;長大後在異國因意外結束這一生,是孩子的正報。過去因緣,造成今生果報,要看得清楚、看得開。」
上人教其放開牽絆、虔誠祝福,讓孩子安心投生到另一個家庭,成為見人就笑、得人疼的小菩薩。
用善法,與人合心
與一位久未見面的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慈言,既然愛師父,就要勇於承擔志業。「時間不停留,若停下腳步,任時間流轉而過,因緣、機會也稍縱即逝,再回頭人事已非。」
上人致勉,要心寬念純,放下身段,以開闊心量、圓融態度,包容他人的習氣,就能將慈濟事做得圓滿。
「『布施』有很多方法,不只是給予有形的物資,還要給予愛、給予智慧、給予機會。法親之間相處也是,要用心接引年輕人,使其發揮良能與力量;用愛關懷資深者,取其經驗,讓他們歡喜陪伴……運用各種方法,讓人心與我心會合。」
上人致勉,對於各方意見,要以感恩心聆聽,斟酌採用;並且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神湯」,化解人事問題。
與中區人醫會紀邦杰醫師等人談話,上人感嘆全球多災難,「三界如火宅」;反觀臺灣,天候、環境以及社會相對平和,能生在這片福地,要感恩。
「一生平安,是人人所期望;然而生與死之間最讓人畏懼的,是疾病與傷殘。」上人表示,人生八苦中,身有病痛最苦,即使擁有再多財富也無計可施,惟希望醫療解救其苦;由此可見醫療的重要性。
「佛陀在《無量義經》中談到『大醫王』,在《法華經》則說『大白牛車』,都能助人脫苦。從事醫療工作也要有這分使命感——要為救命拔苦而付出;『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還要啟發病患的心、救他們慧命。」
上人感恩大醫王盡心力付出,醫療結合慈善,走入偏鄉離島服務、參與賑災義診。「人人都是乘大白牛車、力行大乘佛法,自度度人的『大醫王』。」
和領眾,身為典範
與中區合心和氣功能組座談,上人叮嚀,資深者要以身作則,才能帶得動人;人人合心、和氣、互愛,自然能凝聚團隊力量,協力成就諸事。
「和氣,要從自我做起。莫認為『都是別人不來跟我和』;要反省『是我做得不夠』。法親間合心、和氣,就是對師父最大的供養。」
對於許久未投入慈濟的人,上人叮嚀要以愛關心、招呼他們再提起精進心,莫使慧根中斷。「專心做事,也要顧及人——照顧好每一個人的心。」
關於志工團隊的幹部任用,上人表示「簡單就美,單純最好」,要適應區域特色,讓人人發揮長才。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持戒、有愛,相互扶持、彼此讚歎,自然能持續接引人投入。將每一個人都帶得好,讓人人在此發揮良能,人才就不會流失。」
上人強調,做慈濟不是為了幹部頭銜;若非發自真誠、積極投入,就難以帶人。「莫作『領導狂』,為了領眾的欲望而出任幹部,要大家聽從自己分派、跟著自己走。要提起『三輪體空』精神,和和氣氣、盡心盡力付出,賺得滿心歡喜。」
桃園楊金雪師姊高齡已逾八十,仍自告奮勇承擔協力組長。上人肯定她把握付出機會,做得滿心歡喜;不僅自我成就生命價值,也感動許多年輕後進願意跟著她一起做事。
「『協力』這第一道門,最需要資深慈濟人投入。以身作則的典範愈多,愈能將新進者帶得好。以愛以善,付出無所求,這才是慈濟的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