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7期
2015-10-23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銀髮之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慈善國際
  祝福快遞
  助人線上
  同個屋簷下
  見證人生真善美
  人醫之愛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7期
  十四日 合和互協,成就宏願

9.14《農八月‧初二》

【靜思小語】合和互協為目標,慈悲喜捨為道路,誠正信實為志願。

 

合和,心同一念

 

晨間,在大林慈濟醫院與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等人漫談,上人憶及十多年前在地鄉親與愛心人士真誠護持,才能成就這所田中央的大醫院。

像是捐土地的鄒清山師兄,八十歲了仍天天熬煮青草茶,過去是供應工地菩薩解渴,現在則是供應慈院同仁與病患、家屬;將近二十年來天天無私付出,日日陪伴著醫療團隊。

大林慈院動工時,也有一群臺北建築委員用心看顧;就如李宗吉爺爺,雖然曾經中風、需要人攙扶,卻堅持一層一層爬上爬下看視工程??

「回顧過去,感人事多;能夠突破萬難,成就這所田中央的大醫院,來自人人縮小自己,和睦互動;人人一心,構成一所充滿人文精神的醫院。」上人強調,合和互協,就是慈濟人文最大的特色。

蘇迪勒風災後,慈濟志工接連九天動員清掃災區,由空拍攝影可見,整條烏來街道密密麻麻都是藍色身影;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剷除含水污泥的工作非常吃重。「有志工分享:若自己多剷一點,其他人就可以少剷一點;自己多承擔一些,就可以減輕他人負擔。人人不顧勞累、持續付出。如此心合於一念,就是合心。」

上人以此說明,醫療品質的提升,不只是靠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還需要醫病之間有良好互動,以及各科同仁合和互協才能成就。「期待主管們心寬念純,用『感恩、尊重、愛』帶動,維持全院合和互協,凝聚搶救生命的無私大愛。」

 

互協,付出安然

 

與嘉義慈濟人座談,上人感嘆,現代社會許多問題,出自人倫道德喪敗。

「人心不存道理,無法自制自律,心境迷迷茫茫,經常走錯路,使社會難以平靜。慈濟人以身作則,帶動『行善、行孝不能等』的觀念,就是為了重建道德倫理,讓失序的人間重回正軌。」

上人期勉慈濟人發揮社會教育良能,帶動中壯年負起家庭責任、讓老者得到安養、少者得到教育,人人身心健康,社會祥和平安。

「大乘佛法,自利利他。要以佛法精神自我教育,將心境拓得寬、看得開,自我啟悟,也引導他人開拓心路。」

佛陀成道後,對眾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幾年才說真實法。上人指出,佛陀之所以懷藏真實法而說方便法,是為了引導根機不同的人「去除無明妄念、堅定道心,才能真實信受大法」。

對佛法有正確的認知、對慈濟事有深入的了解,就不易受無明虛妄之箭中傷。上人勉勵師兄、師姊:「問心無愧,就要安住初心──回歸最初的發心立願,恆持此念,持續付出。心態安然、法脈宗門安然,就能時時造福人間。」

 

宏願,諸善成就

 

一位師姊因車禍往生,家人雖然哀痛,仍原諒肇事者。上人慰勉家屬:「一切都是因緣。寶貴性命既然無法挽回,家人能安下心來,以寬大胸襟原諒對方,甚至接引對方走入菩薩道,就是對往生者最好的祝福。」

多年前,一位臺北師姊的父親亦因車禍往生,弟弟堅持不肯原諒,並要求高額賠償金。師姊帶弟弟前來,弟弟悲憤訴說,必須給對方教訓。

「生命無法用金錢衡量,與其痛苦計較、與對方糾纏,不如放寬心、安住心;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選擇原諒,就不會一直在痛苦中糾結。」

與雲嘉慈濟人談話,上人以八仙塵爆後大愛湧現為例表示,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即使苦難人與自己非親非故,慈濟人仍將他們當作親人,提起『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悲心,救拔苦難;這就是人間菩薩精神。」

期待社會平安,上人叮嚀,人人要先做到合和互協;彼此以感恩、尊重、愛相待,就能和和氣氣,實現為天下人付出的宏願。

「合心,悲心平等最吉祥;和氣,寬心宏願最大福;互愛,真心無量最輕安;協力,攝心能捨最自在。」

有緣與「諸上善人」聚於一處,上人教眾要真誠互愛。「心量寬廣,就能輕安自在;與人合心、和氣、互愛,就能協力成就諸事。能如此,即使做得很辛苦,也能滿心歡喜,感受『幸福美滿』。」

雲林斗南高中老舊校舍即將重建,為讓學生在此期間可以安心受教,慈濟援建十六間臨時組合教室;日前在校內鋪設連鎖磚,原本預估兩天工期,但在大批志工及學校師生動員下,半天就鋪設完成。

上人肯定,人多力量大。「合和互協是我們的目標,慈悲喜捨是我們的道路,誠正信實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只要人人同心協力,就能用悲心、寬心、真心、攝心,做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