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心連心,無縫隙

9.1~2《農七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合心無縫隙,就不會有人我之分,不受是非紛擾。
用心入法
「《地藏經》中描述的地獄刑罰,如『赤燒銅柱,使罪人抱』,以及『拔舌耕犁』等,是由誰執行?」
針對集結中心志工提問,上人開示,學佛要智信,不能迷信。「眾生因業力、果報墮入地獄受苦,自有夜叉施以刑罰。但與其推究是誰執行罰責,應該重視的是,為什麼墮惡趣、受罪罰?」
經文描述的地獄刑罰,種類繁多而嚴酷,如火床、糞尿、刀山、寒冰地獄等。上人表示,人間其實也有地獄,例如人體生病時,有高溫煎逼的痛苦感受;心靈不調和,也會感到如火攻心般熾熱難耐。
「人心充斥貪、瞋、癡、慢、疑等煩惱,身心難安也如處地獄。做虧心事時,時刻皆感煎熬痛苦,就像落入心靈的無間地獄。」
《地藏經》描寫無間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上人以醫院急診室為例,常有病患覺得自己最需要關注,看到醫師優先照顧其他病患,就抱怨自己不受重視,甚至掀起醫療糾紛。「心靈受無明牽纏,凡事只想到自己,沒有空間容納別人,身苦更添心苦。」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上人教眾,要向內追尋本具的清淨佛性。
上人引述《大學》章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表示,「明德」指人人本具的善性、道德觀,「明明德」就是發掘內在的清明德性,要不斷克服煩惱,日日精進,直到「止於至善」——回歸清淨無染的善念。
「古儒的智慧之語流傳至今,鑽研的學者不知凡幾,還有諸多相關論述;但是,真正做得到的有幾人?」上人感恩編纂志工用心投入文史結集,期許不只珍惜法語,更要身體力行。
莫纏是非
「彼此感恩、尊重、愛,心就能合;反之,若一直覺得這整副擔子『都是我在扛』,就會很辛苦。」與志工談話,上人點出「感恩、尊重、愛」五個字,是「合心」的關鍵。
一個人做事很辛苦,能接引更多人投入、與人合心付出,就有承擔的大力量。上人教導:「合心、連心而沒有空隙,就不會有人我之分、不受是非煩擾;彼此親切相待、歡喜共事,才能吸引更多人以愛投入。恆持初心,凝聚愛心,就能付出得滿心歡喜。」
上人叮嚀,陪伴新進者,不是非在身邊不可,重點在於「心」——要用心透過自我言行,讓新進者感受到慈濟精神。
「既有愛慈濟、做慈濟的心,就要開闊心胸,包容所有人。莫在人我是非中打轉,總是計較別人錯、自己對,讓一顆顆善種子徒然消磨。讓人人做得歡喜、願意付出,志業才會興旺。」
要讓團體合和互協,上人叮囑,須先包容人、善解事。希望人人上軌道,自己要先上軌道。「遇事要自我反省、靜心思惟,莫總是找理由。將自心整理好,騰出空間,才有辦法接受別人的建議,與人合心。」
《法華經‧化城喻品》:「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指出不明道理的人,喪失了清淨善念,總是起無明而造業,無法輕安歡喜;上人解說:「如果失去善念,就沒有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的因子,只剩滿心煩惱;所以不僅不能失去善念,還要把大家的善念凝聚起來,歡喜同行菩薩道。」上人殷囑人人恆持初心與善念。
啟愛效應
為了援助貧困飢餓之人,慈濟年年在海外多國發放臺灣愛心米。南非德本慈濟志工,七月中旬跨國到史瓦濟蘭,與當地志工一起為貧苦居民發放。
二日早會,上人讚歎南非本土志工如「黑珍珠」般,粒粒閃亮。「他們本身亦是窮困,但是自從傳承了慈濟大愛,已經脫離心靈之苦,還能將愛心帶給其他貧病人,紓解其身心之苦,讓貧苦地區家家傳出米飯香。」
菲律賓慈濟人近期持續在萊特省獨魯萬市發放臺灣愛心米。窮困民眾都很感謝這分來自臺灣的愛心,有些人在領米之前擔任搬米志工,學習付出。
「海燕風災後,慈濟對獨魯萬的愛仍持續延展。看到當地居民為了讓其他鄉親能受到幫助,而發心、用心、努力,很感動!」
世間種種苦難,來自人心不調和。上人致勉慈濟人深入苦難地用心付出、給予救助,也要善用方法教育人心。
「無私無染的大愛能量,能帶動愛的效應。要運用智慧為人指引正確方向,讓人心調和,人人平安、社會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