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撰文‧李嘉富(臺北慈濟醫院社區暨長照服務部副主任)
插畫‧蘇芳霈

多年來,診間因為身心困擾求助的人中,
有人後悔在衝動下,對親人說了不該說的話;
有人懊惱沒能在父母健在時,克盡孝道;
有人尋尋覓覓,卻始終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生命的和弦》書中一位位主角,
在繁重本職之外,志願從事利他的助人工作,
他們對待生命的方式,足以觸發人心,
抉擇如何度過今天。
六月中旬,蘇蘇邀我為新書寫序,初獲訊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能搶先閱讀新作,憂的是能否在期限內完成。
細細品味篇篇動人的生命故事,書中專訪人物的深入洞悉,引領我認識了值得珍藏的人生寶典。主角不是達官顯貴、網路名人,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日常故事,卻給人許多觸動與啟發。有些雖是我曾經聽聞的志工人物,細讀之後,才發現這群謙卑自抑的修行者令人尊敬的過往,激勵了我原本疲累的身心。
閱讀此書,不知不覺進入父親節當天凌晨,打開通訊軟體,發現自己已有三天錯過未讀同學群組訊息,得知一位同學因胸口不適,到醫院急救,已離開大家……腦中的海馬迴細胞,竟又不聽使喚地頻頻躍出與父親道別離的點點滴滴。
父親中風後,讓身兼家屬與醫師身分的我,陷入情緒與理智的拉鋸中。醫師兒子能否多騰出一點時間陪伴父親,才算為人子女應有的孝道;親人與病人之間,究竟要分配多少比例的時間,才不會讓自己在角色與職責上空留遺憾?
多年來,診間因為身心困擾求助的人中,無論有錢沒錢、各行各業,似乎都曾因為尋求類似的答案而相當困惑。有人後悔在愛的衝動下,對親人說了不該說的話;有人懊惱沒能在父母健在時,克盡孝道;有人忙忙碌碌、尋尋覓覓,卻始終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與歸鄉之路。
感恩蘇蘇很堅持要我接下序言工作,讓我不得不撥出時間,先讀完這些動人的生命故事
梁崑將夫婦為了自然教育,堅持保存種子三十年,終於得以實現初衷,成立了五感體驗的「千畦種籽館」。
謝金龍這位愛山、愛助人的熱血青年,一旦成為牙醫,更不忘加入慈濟人醫,還自購吉普車一圓上山下鄉助人的美夢。
兼具浪漫與科學專長的公家醫師謝昭華選擇回歸故里,長年守候馬祖島民身心健康與精神資糧。
曾是國家樂團單簧管手的清修士歐友涵,將小愛化成大愛,運用專長,結合多國語文能力,參與慈濟國際救災。
四十五歲才開始學中醫的廖明煌,一週六天看診,週日做慈濟,全年無休。將針灸注入科學與美學,在國際義診中,讓十四年無法走路的人,起身走路了。
九二一地震因緣,開始推廣蔬食的陳力壽,發現植物太被保護反而會失去抗病能力,體會人在困境中,反而能逆境重生。
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因為參與救災開啟了善良的佛心,在艱困的環境中尋找資源,倡導小錢行大善、引導做環保,恆持悲心廣邀人醫,不改其志……
一個個生命故事的主角,他們用心生活、對待生命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刻骨銘心;尤其,書中人物多是在繁重本職之外,志願從事利他的助人工作。
有一首歌〈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歲月在你我呼吸間流浪,當終點抵達,那些想望休息了嗎?身心在日出日落間耗轉,當無常宣判,你的心回家了嗎?周遭一幕幕演出,不存在的陌生,尋尋覓覓哦,斷線珍珠怎麼接?失落的音符怎麼唱?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感受這慈濟道上的多人相伴。現實生活之中,雖免不了經歷種種磨難考驗,輪迴於生老病死。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將如何度過今天?
那一夜,守候在父親臨終病床前,雖然經歷多年身心科臨床訓練,可以向病人解釋各種應對之策,但自己要忍住傷痛地道愛、道謝與道別卻是這麼的難,淚光中感受到父親仍有一絲難捨,直到父親明白我即將完成博士學位,才放下了心。
我會永遠記得父親的話:「既然人家信任你,你就要做個好醫師,不要讓他們失望。」我願用生命走入慧命,在覺有情道上點亮了光。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叢書《生命的和弦》推薦序)
歡迎助印索閱 客服專線:02-28989000分機2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