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是誰的事?
撰文‧李秋月(慈濟教師聯誼會) 插畫‧葉晉宏

問:家事不光是一個人的事,如何讓孩子一起動手做?
答:家事,是誰的事?媽媽一定會說:「全家的事!」但在亞洲地區這答案可能不成立。因為受限於「君子遠庖廚」、「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所以爸爸會說:「我賺錢很辛苦,家事是媽媽的事!」我們希望孩子多利用時間念書,所以孩子可能會說:「我很忙,功課很多,無法做家事。」
婆婆非常疼先生,從小到大沒讓他做過任何家事,跟他結婚後,我變成家事、工作兩頭忙的職業婦女;孩子出生後,忙碌的情況加倍。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慢慢地、偷偷地將曬衣服、收衣服、倒垃圾這些輕鬆的家務分給先生做,無形中他從不會摺衣服變成摺衣服高手,洗衣機的操作比我熟練。
再過一陣子之後,將三樓到四樓的地板也分給他拖,我拖一到二樓,廚房、廁所需要精工細琢的部分由我來做;再一陣子,我只負責客廳、廚房、廁所,這些比較費時間的部分。過程不能快,也不能嫌他做得不好,而且不說:「家事,是大家的事。」讓一切都在自然中進行。
兩個孩子上幼兒園中班後,為了讓他們在自然的情況下接受「家事,是大家的事」,先將一樓到二樓的樓梯分給他們拖,我在旁邊擰乾拖把並保護他們的安全。
為什麼讓他們拖樓梯?是因為樓梯一小格一小格,做起來較有成就感,一下子就拖完了。我們家看電視及玩電腦的時間要自己賺,所以孩子們拖完地後會在他們的獎懲表上畫一個圈,一個圈可看十分鐘電視或玩電腦十分鐘;孩子在不勉強又自然的情況之下學會了洗碗、拖地、摺衣服。
這之間爺爺、奶奶曾經抗議:孩子這麼小,事情做不好,而且危險。我不曾放棄「家事,是大家的事」的理念,堅持到底。
兩個孩子上小學後,在校打掃時間的工作不約而同都是拖地板,問老師原因,老師說全班就屬我的孩子最會拖地而且拖得最乾淨,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得到讚美與肯定,他們愈發喜歡做家事。
這情況延續到大學,孩子的書桌、衣櫥比同寢室的同學整齊、乾淨;寢室的地板都是他們主動清掃。這些都是從小做家事延伸出來的好處。
有位同事,每個月要去幫他四十多歲的孩子打掃房間兩次,因為孩子沒空、也不會打掃,所以時間一到,他就會說要去幫孩子打掃環境了,最近沒空跟大家見面。
反觀兩個在外工作的孩子,房間地板定時擦、浴廁一定清洗、垃圾準時傾倒且分類,做家事輕鬆而自然;這都是拜早期讓他們參與做家事之賜。所以若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並內化成人格特質,使他們的生活能力愈強,在職場上受歡迎,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就早些讓「家事,是大家的事」在家中自然形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