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主 背後最溫暖的支柱
撰文‧吳秀玲(臺南人文真善美志工)
 |
蘇銀石與林素蓮夫妻,於一九九八年同年受證慈濟委員,也開始改賣素食,今年六十六歲的林素蓮勤勉堅守在小店鋪。(攝影/洪淑真)
|
「家裏很好,不用擔心。」林素蓮是蘇銀石最溫暖的支柱,支持他成為九二一希望工程堅實的砥柱,從臺南到鹿谷、南投,駐守學校工地七個多月……
我真的很感恩我家師姊,當年要不是有她在背後支持我,她一個人做兩人份的工作,讓我無後顧之憂,我也沒辦法完成這些事,她的功勞比我還大。」臺南慈濟志工蘇銀石,悠悠說起二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驚世的大災難,災後他投入慈濟「希望工程」學校援建的景觀工程;回首過往,妻子林素蓮那分全心全意支持他的心,還是最美……
從年輕時就是泥作師傅的蘇銀石,一九九八年參與花蓮靜思精舍的泥作工程——手工洗石大柱,知客室、會客室玄關處屋頂的「慈誠瓦」,都有他深刻留下的足跡。
六十多天他守在精舍工程現場,一步也不離開,以耐心和毅力完成了「慈誠瓦」。這似瓦而非瓦的「慈誠瓦」,是以泥作的方式,如同藝術品般一片片塑造而成,他說:「不管來來回回多少世,我都不會忘。」
「慈誠瓦」不僅贏得上人的讚賞,也讓蘇銀石找到人生的方向,更加投入慈濟,一九九八年與妻子林素蓮一同受證慈濟委員;原本賣葷食維生的素蓮,也改賣素食餐點,迄今依舊。蘇銀石一身的泥作功夫,在九二一大地震後,使他更勇於承擔希望工程的景觀工程。
 |
蘇銀石(左一)跟著團隊投入鹿谷國小做景觀工程,時已年過半百,離家三個多月,以學校活動中心為家。(相片提供/蘇銀石)
|
教育殿堂,雨中重生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創校園,上人心繫災區的孩子教育不能中斷,在沒錢沒人的情況下,仍不停地走訪受災學校,傾聽校長的簡報及提出的需求,一直勘災也一直承諾,援助營建的學校最後增加到五十一所。
慈濟承擔這樣的重責,於是各區志工也認領工作──校舍建築由慈濟的營建處發包給營建商,慈誠隊則配合營建進度,進駐負責景觀工程,包括拆除校地上的組合屋,校舍牆面洗石子,校舍四周挖溝渠、種樹、鋪草皮,廣場及路面鋪連鎖磚……
當年雲、嘉、南區的慈誠大隊長張文郎,代表認領了鹿谷國小,和蘇銀石至少跑了十趟,不斷了解營建進度,確定景觀工程可以施做了,便立刻進駐。
「第一次進去大約二十位志工,住在學校活動中心,紙板鋪在地上就睡。」山頂上的鹿谷國小,四周沒有住家,深夜萬籟俱寂;蘇銀石娓娓說起過往:「鹿谷那個地方經常在下雨,要趕快做,好讓孩子能早日搬進去教室,這是當時大家心中唯一的信念。所以我們幾乎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以上,下雨天就穿雨衣做。」
慈濟建築委員前來關心工程品質,江子超師兄跟監工說:「你們來看蘇師兄洗的石子,我用手摸都不會刺。蘇師兄洗石子真的沒有人可以跟得上,連國外的團隊都來取經。」
蘇銀石則是對上人的慈心,滿心敬佩,「即使是小地方,師父也想到了。像是教室前面走廊旁的水溝邊也用洗石子,踩起來粗粗的,孩子才不會滑倒。」
蘇銀石計畫洗石子完成後,接著去前棟的教室牆面黏塑膠條,讓師兄抹上水泥。期間接到大隊長匆忙打電話來說:「有兩臺遊覽車的師兄姊,週日要進來鋪連鎖磚。」
幾件工作擠壓在一起,蘇銀石一個晚上睡不好,夜半兩點多突然醒過來,於是起身牽好電線、把燈打亮,一個人就開始工作,把三間教室的塑膠條都黏好。
忙到天亮,蘇銀石一刻不得閒,吃完早餐後,馬上投入鋪連鎖磚的前置工作,拉好垂直線;等待師兄姊鋪完磚離開後,他再一塊塊地用鐵橇校正。
「就覺得自己的責任很重大。」蘇銀石鏗鏘有力的話語中,流露出當年的堅毅。
 |
無論是洗石子牆面或鋪設連鎖磚,即使下雨天,志工們也按照進度趕工。(攝影/張文郎)
|
桃芝颱風,生死關頭
二○○一年桃芝颱風,超強的風力,將鹿谷國小旁三樓高的樹木颳到貼在地面。那個晚上先撤出的志工,差點被水沖走了!因為途經一間加油站,地勢低,水漫過路面,車子就浮上來了,師兄猶如在水中開車。
蘇銀石和其他人則是坐著車要往山上跑,眼看整條路不是土石流,就是倒地的樹木,到處都封路,狂風亂舞,彷如世界末日般,一行人只好又回到鹿谷國小活動中心。
停電了,偌大空間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只能點蠟燭,一片黑暗卻吸走了燭光。外面的樹木被強風吹得發出一陣陣怒吼,恐怖的景象,令蘇銀石至今難忘。
那夜難眠,蘇銀石跟師兄坐著聊天直到天亮。即使恐懼如此,他卻靈機一動,「有一棟教室外面那片牆,有好幾個大電箱,平常怕觸電都不敢去洗;現在停電,來洗石子剛好,我們趕快來把它完成。」
從臺南趕來鹿谷的張文郎說:「我們在外面很擔心,結果你們在裏面工作。」張文郎說,上人非常憂心在鹿谷駐守的志工是否有平安撤出,所以一定要來帶他們離開鹿谷。
志工們幾天後又再回去,繼續景觀工程,在操場外圍種草和鋪連鎖磚。每當假日,後援的志工上午湧入鋪設連鎖磚,下午離開,蘇銀石再將每塊磚校正好。
有半個多月的時間,蘇銀石三餐就以泡麵及麵包、饅頭果腹;晚上住在廣大的活動中心,他把電燈全都打亮,就鋪著毯子睡在中央。獨自駐守的日子,他說:「我沒多想,因為我們向師父承擔了這些工作,就是做好。」
有一天清晨,蘇銀石拿著鐵鍬及木棍,把連鎖磚敲齊,一不小心,木屑插進手掌裏,傷口很深;蘇銀石拿著針去挖,花了半個小時,挖到皮開肉綻,還是挖不出來,不知該怎麼辦,終於想到學校有護士。
但校護也無法處置,帶他到鹿谷的診所,大聲地說:「這是臺南的師兄來幫我們建學校。」醫師連忙從裏面出來,借助放大鏡幫他夾出木屑。
蘇銀石原先擔心受傷的手要怎麼做事,這下如釋重負,他說:「明天又可以工作了。」
 |
鹿谷國小二○○一年十二月重建落成,學生表演扯鈴。志工交給代代學子安全的環境,安心離開,只留記憶中並肩付出的情誼。(攝影/洪瑞欽)
|
弟子承擔,師父安心
完成鹿谷國小的援建後,慈誠大隊又認領了南投國中景觀工程;蘇銀石在鹿谷國小駐守三個多月,南投國中也投入三個多月,支援的志工來來去去,蘇銀石就是與大家盡量合作。
「希望工程的建設經費,都是我們一元、五角勸募來的;我既然領了師父的工作,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無私奉獻的心,讓蘇銀石每天迎著晨曦,踏著月光,洗石子、做操場……
「假日時,一百多位師兄姊在操場上一字排開,一同前進,把地上石頭撿光,然後再用力踩踏把地整實。」盛大的場面,牢牢刻印在蘇銀石的心版,也深深領悟到自己的渺小,唯有投入慈濟的大海,才能完成許多事。
停放在活動中心代步的車子,有天遭一群青少年把車窗都打碎,逢此意外,蘇銀石還是繼續駐守。他有感而發地說:「我本來脾氣很不好,過程中,跟大家一次次配合,我講話不再大聲了,很多時候我都能忍下來,因為我真的很高興能做師父想做的事,這本來就是弟子應該承擔的。」
 |
鹿谷國小按照原定日期修繕完成,雲嘉南慈誠隊又認領南投國中景觀工程,是所有學校最大的一間,約有兩千多位學生,蘇銀石(左四)和團隊投入進駐三個多月。(相片翻拍/洪淑真)
|
離家七月,感恩有她
「張文郎夫妻倆告訴我,花蓮有位師父在蓋醫院,一步步帶著我和師兄認識慈濟……」素淨的臉龐,纖細的身形,林素蓮有著一雙因辛苦歲月、長年操勞下變形的手,她心懷感恩,在困頓迷茫時幸能遇見明師。
「我十一歲時,爸爸就因病往生了,媽媽辛苦地撫養我們七個小孩長大。」童年的辛酸艱困,更滋養素蓮的悲憫心,年輕時她就喜歡布施,走入慈濟後承擔精進組功能,念佛、學法器,經文唱誦,師父的法一點一滴潤澤心田,她明瞭今生一定要布善種子。
「師兄年輕時暴躁易怒,講話常傷人,在家裏我總是順他。一開始他也是不高興我繳善款當會員,於是我想盡辦法讓他了解慈濟。還好他有顆良善的心,進來沒多久就先培訓受證慈誠隊。」
一九九三年,蘇銀石回到花蓮,聽聞師兄姊的分享,回來後跟素蓮提到「榮董」,在家中經濟還是負債的情況下,素蓮以三年時間圓滿他的捐款心願。
夫妻倆也全心全意做環保,不僅身體力行,還到處宣說。一次撿拾紙板,巧遇舊時的工作夥伴,蘇銀石的環保心念感動了朋友,當下向朋友勸募並募得一萬元善款,這分善的漣漪,讓他愈做愈歡喜。
每天凌晨三點,素蓮起床準備店裏的餐點,她受證為委員後,轉葷為素的素食店,撐起了一個家,尤其每每師兄在外做慈濟的建設工程,打電話回家時,素蓮總跟他說:「家裏一切都好,不用擔心。」她是師兄最溫暖的支柱。
蘇銀石投入希望工程約七個多月的日子,幸而背後有默默護持他的妻子。他說:「我的人生雖然屢經困難,還好師姊帶我走入了慈濟;我好比一條小船,逆風啟程時什麼都沒有,但入港時卻如大船收穫滿盈……」這沿途的心靈風光,蘇銀石心中只有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