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心靈交流道】

假日在平溪老街

北區慈濟人醫會在平溪義診有十多年了,我因為工作所經手的大愛新聞報導也該有數十則了。訪視關懷是慈濟委員的基本功,但我是個不及格的委員,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不喜歡去不熟悉的地方、在人多的地方只想躲起來,可是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啊!跟著志工走進平溪老人家的家中,平時處理的新聞畫面即在眼前呈現。

護理師蕭師姊自然地牽起阿嬤的手,順勢搭了一下脈搏,問問阿嬤骨折復原和復健狀況,說著說著就拿出血壓計;另一位師姊請教看護關於阿嬤的生活情形,不到十分鐘,把兩個月的日常空白填上了,故事得以繼續下去。

阿嬤摔傷至今九個月了,從老伴辭世後心情不佳,也氣跑了看護;在志工的好言相勸下,阿嬤讓新來的移工陪著在院子運動,扶著助行器來回行走,復健情況是愈來愈好。

繼續跟著志工往下一家走,蕭師姊看到一位住戶,像老友一般就進了家門。「這不在我們的名單上耶!」我腦子轉著這問題,但還是跟著進去瞧瞧。他們聊聊天、問問健康情形,談起了老人家的通病骨質疏鬆問題,一晃眼又二十分鐘過去了。

走著走著,鮮明的地標映入眼簾,平溪車站前桐花開了,涼亭前遊客魚貫經過,夾雜在人群中,蕭師姊又停下腳步,這回是一對老夫妻吸引了她的目光。一個上午,我們就這樣走走停停,看著師姊走過、經過、絕不放過地問候老人家,不吝惜自己的時間、體力以及那分愛,不是做做樣子、蜻蜓點水想交差了事,那「有溫度的關懷」,更不是我這種菜鳥做得到的。她彷彿是回家的女兒,或是像從隔壁走來串門子的鄰居,想把認識的親友點名一遍,知道大家的近況。

我想起稍早有路過一戶列在拜訪名單上,卻鐵門緊閉的人家;儘管老媽媽很喜歡跟志工閒話家常,但家屬卻不習慣志工來訪。我體認到自己真的很難做些什麼,對於這老化的偏鄉、凋零的長者,聊也聊不來時,就需要仰賴專業。我們到平溪只花了一個小時的車程,不難想像這些老人家期盼子女能常常回家看看。長照2.0的大張旗鼓,正顯示社會的需求,慈濟醫院訓練居家照服員也是看到問題所在。

很多年以前的日子,去過平溪放天燈,走過平溪車站的鐵道,嘗過老街的小吃,這回大白天還是有天燈升空,遠遠地看到火車經過,而老街的味道如今卻沾上了苦澀。

臺北 張永如

 

回家

今年暮春四月的清明過後,我再度跟隨高雄志工團隊回到心靈故鄉,記錄靜思精舍五十三周年的「朝山」活動。

行走其中,雀躍的鄉情湧現心頭。在精舍齋堂,圓圓的桌布猶如蓮花朵朵;滿滿的家人相聚,那種綿綿無盡的「溫情」,牽引著所有海內外遊子,千里迢迢歸來。

朝山前,德勘師父開示朝山的意涵和禮儀規範。「朝」是方向,人的心中一定要有方向;「山」表德高,給予個人發展的標竿。「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以在朝山之時,觀想著面前有著諸佛菩薩。

朝山動線寬窄有別,菩提大道最寬,分成六條動線,菜園道路最窄,僅能容納兩個人同行。雖然人數多寡不一,但每個人那分虔誠之心,其實並無二致。

站立小靜思前方「菩提大道」旁的草地上,看著蜿蜒迤邐的朝山隊伍,人人肅穆莊嚴,周遭空氣似乎也隨之而瞬間凝結。想起了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心思不由得升騰了起來;如果現在能以幾層樓的高度,或是搭乘直升機,俯瞰朝山隊伍,那麼對於向著「小靜思」前行的藍天長流,那種回家的心情悸動,理當會讓人更有著一番不同的體悟吧。

高雄 陳慶瑞

 

不放棄自己

媽媽從我國中時就在慈濟屏東分會當志工,有空時也會帶我去聽師兄師姊分享,但我當時正值叛逆期,難以體會父母的用心,誤交了損友,從沈迷玩樂到打架鬧事,雖然常有人規勸,卻依然我行我素地過著荒誕不經的日子。

幾年後,我染上毒品,數度進出監獄,終於因為犯下重罪被判了十九年刑期。這回入獄,我對人生失去信心,只想放棄自己,雖然父母不曾放棄過我,依然每個月不辭辛勞來關懷和鼓勵我;但我無法體會家人的用心,在自我放棄之下犯了監規。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叫去參加慈濟來監獄舉辦的讀書會。課程中,我認識了一位成功翻轉人生、走上慈濟路的更生人;也從很多分享中,了解到他們及我的父母都不曾放棄過我,我又憑什麼放棄自己?

我想好好孝順父母,我也想當慈濟人;想改變人生走出新的路,就要從改變自己的心境開始。感謝屏東慈濟的監獄讀書會團隊,以及《慈濟》月刊「心靈交流道」專欄,讓我們受刑人找到心靈交流成長的機會,也請祝福我能走向人間菩薩之路。

屏東監獄 阿勇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