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年代的動人力量
「苦難偏多!睜開眼睛,我看到人間;閉上眼睛,看到的是地獄。可是這兩天轉眼一看都是菩薩,是啊!人間疾苦,需要菩薩。」證嚴上人月前心繫受伊代氣旋災害的東非三國,感嘆災區宛如人間地獄。幸好多國慈濟志工結合本土志工,不顧道途險惡,完成糧食急難救助。
此次受災的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都是平均收入偏低的貧窮國度。慈濟志工不遠千里從臺灣、馬來西亞、美國、中國大陸及南非前去,有賴三國在地志工的投入,彌補了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他們突破萬難,發放給受災居民糧食,以及蓋屋的建材包和營生的農作包。
東非三國的貧困景象對比今日富足的臺灣,似乎是兩個世界。然而,半世紀以前,證嚴上人落腳花蓮,篳路藍縷開展慈善工作之時,花東居民的窮困,也是今日難以想像的光景,尤其是比花蓮更偏遠的臺東。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慈濟功德會成立後一年多,上人透過報紙得知訊息,南下臺東探視住在墓旁的失明長者,開啟了慈濟首位長期關懷的個案。任職於國小的王添丁校長夫婦大力投入,訪視濟貧的觸角開始深入當地。
早年政府的社福政策對於照顧貧戶尚未有系統性的規畫,臺東的慈濟志工即已依循上人的指示,走訪調查貧戶所需。儘管在山線海線,甚至離島地區奔波,完成訪查往往需耗時一個月,仍然以耐心毅力完成。每月例行發放時更舉辦義診。
「臺東慈善經驗」開創了慈濟史上幾個重要的里程碑,例如,一九六九年的艾爾西強颱引發卑南村大火,進行了首次大型賑災。一九七三年娜拉颱風侵襲,慈濟首次面對救濟金額最高、受災居民人數幅員最廣的急難賑濟,也由此確立依循至今的賑災模式。
隨著工業化而來的人口外移,使得臺東在一九九○年代就進入了「高齡化社會」。在醫療及社福資源依然十分有限的環境裏,早年隨著王校長夫婦投入訪貧的資深志工也逐漸老去凋零,由繼起的志工接棒。
臺東慈善訪視口述歷史專書和紀錄片將於今年六月發行,見證那艱辛年代的助人足跡,以及以悲心願力匯聚的動人力量。這也是源遠流長,慈濟海內外濟助苦難的立基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