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父母吵架時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會) 插畫‧鍾庭嘉

問:爸爸、媽媽吵架,我該站在哪一邊?

答:爸爸、媽媽吵架時,孩子的確會有「該站在哪一邊」的疑惑,甚至會懷疑自己不夠好,才會造成父母吵架。

小時候,我的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更常在淒風苦雨的夜晚吵架;母親永遠是輸家,不甘被打,隔天就會拎著行李,想去外地找姊姊住幾天;年幼的我們深怕媽媽一離家就不再回來,總是一個抱腿、一個攔腰、一個搶行李,哭求著媽媽不要離家出走。這些雖是小時候發生的事,但到現在仍歷歷在目,可見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結婚時就跟先生建立一個默契—— 每次的爭吵都要有建設性,而不要有破壞性;因為家是兩人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不要隨便摧毀它,所以我們建立一個核心價值,使用「聰明吵架」法。

懂得聰明吵架的家庭會幸福許多!那,什麼是聰明的吵架?

多用建設性的言詞:雖然「相罵無好話」,但建設性的語言會讓雙方的燃火點降低,什麼是建設性語言?例如把「你總是這樣……」換成「我們可以……」,這樣爭吵的建設性會多一些,破壞性會少一點。

抽離情緒環境:當發現兩人要開始爭吵時,離開家,到公園或空地散步三十分鐘,讓情緒緩和後,講出來的話殺傷力一定降低;而且因為離開現場,思緒會較清楚,較能釐清真相,不會陷溺在情緒中,而口出惡言。

多動筆少動口:為了聰明吵架,我會將生活中不滿意的地方,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就在反省自己,也在整理思緒,用詞無形中會委婉些,最重要的是會修飾責難的語氣,而且比較能抓住重點,這樣看的人較能接受,也較能知道我生氣的點。經由這樣的方式,兩人要吵起來真的很難。

向孩子道歉:許多心理學家都建議,當父母吵架之後,一定要向孩子道歉,例如「對不起,剛剛爸爸(媽媽)講話太大聲,嚇到你了,還讓你哭了。」讓孩子了解,爸媽有發現聲音或行為的劇烈變化造成他受驚嚇,讓他感到不舒服。因此建議夫妻在爭吵時,除了留意所用的言語外,也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有過於激烈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在情緒漸緩後,要關心孩子的狀態,透過同理孩子的擔心、害怕,並說明過程,讓他們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父母的感情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當父母相處融洽、家庭氣氛和樂,除了給孩子最好的身教,也是重要的人際關係互動與示範;如果可以,夫妻儘量以溝通取代爭吵,至少,別在孩子的面前吵架,以免造成孩子一輩子的陰影,甚至人際關係障礙。

孩子無法選擇「我該站在哪一邊」,但可以適時表達聽到父母吵架時的無助與恐懼,讓父母同理你的情緒,讓父母知道家是大家的,不是只有他們兩個人的,請父母也要尊重你的感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