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曙光》常在,行經《如常》 ── 臺東慈善訪視口述歷史專書、紀錄片發行
編撰‧何予懷(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半世紀以來,訪貧隊伍後繼有人絡繹於途,逐漸累積了不同的經驗與方法,
讓慈濟精神綿綿相續,志工隊伍也持續綿延。
他們在陪伴苦難的過程中,將此視為是修行的歷程,
五十多年來如一日,走進臺東苦難的角落,行經如常。

慈濟慈善訪視的根基在花東萌芽,慈善腳步從不間斷,於臺灣各地開枝散葉,人道援助足跡更踏上全球九十八個國家地區;為傳承慈善訪視精神,而追本溯源、見證歷史,促成了臺東慈善紀錄片《如常》與口述歷史專書《曙光》。

臺東向有「後山」之稱,「日頭浮海,先照到山」,蒙受臺灣美善之島的第一道陽光,猶如點亮許多生命暗夜的那一道「曙光」,明亮而溫暖。除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外,也保留了獨特的原住民文化,被喻為「臺灣最後一塊淨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社會資源有限,臺東地區有些家庭難以自力更生脫離窮困,亟需外界輸入愛心。

一九六八年三月,慈濟功德會成立一年多,慈善訪貧的腳步即已走向臺東。二○一七年三月,臺東資深慈濟志工王添丁校長往生;靜思精舍德昕師父有感而發,與記錄文史的人文志業發展處(今文史處)同仁說,投入訪視工作的慈濟資深志工們逐漸凋零,要趕快記錄起來。

慈善志業為慈濟發展的根,在王添丁校長往生後,臺東慈善志業的第一頁已然走入歷史,顯得「為慈濟寫歷史,為時代做見證」的步伐要加緊把握。

二○一七年七月,文史處所策畫的「臺東慈善人文紀錄專案」正式啟動時,臺東資深志工余輝雄師兄,被診斷出罹患肺癌;這分因緣使得人文紀錄的步調更加急迫,紀錄片與口述歷史專書同步進行── 邀請專業人員協助拍攝紀錄片,口述歷史專書由文史處進行口述訪談與文稿編修,學術專業則向東華大學歷史系潘宗億主任、陳進金教授及陳鴻圖教授請益指導。

專案進行期間,余輝雄於二○一八年十月安詳往生,成為慈濟大學「大體老師」,模擬手術課程於今年三月圓滿結束,讓四十位醫學生和十七位醫師學習三十七種術式。余師兄投入利益眾生之事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遺愛人間,他充分體現了「用生命做慈濟」的精神。

慈濟臺東慈善志業在當地志工胼手胝足努力下生根、發芽、滋長,已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臺東慈善口述歷史專書《曙光》,預定於二○一九年六月出版,而臺東慈善紀錄片《如常》即將於六月二十八日上映,向觀影者與讀者傳達──「慈善透過人文紀錄,而展現教育意涵;人文結合慈善關懷,能賦予故事生命。」

 

《如常》紀錄片
  2019年6月28日起
  全臺院線電影院上映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