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孤兒們的生存挑戰
撰文‧楊宇湘(慈濟美國總會聯合國專案組) 相片提供‧慈濟美國總會

位於自由城的綜合兒童之家,四月十六日收到慈濟與合作機構致贈的五穀粉;院內收容四十位孩童,大多營養不良。

近五年來,從伊波拉病毒疫情到雨季噬人的洪患與土石流,
西非窮國獅子山共和國居民飽受生存考驗,在災難中失去雙親的孤兒更是首當其衝,
匱乏食物、教育和醫療,能否平安長大,始終是未知數。

慈濟與獅子山共和國的緣分,是在二○一五年為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疫情倖存者提供援助而建立起來的,至今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關懷的腳步沒有停止過。伊波拉疫情平復後,獅子山共和國持續面對更多的挑戰與苦難,二○一七年發生的土石流、洪水,帶走了不少的人命,也留下許許多多的孤兒。

這五年來,慈濟在獅子山共和國與另外三個組織──自由城明愛會(Caritas Freetown Foundation)、希利國際救援基金會(Healey

International Relief Foundation)及蘭頤基金會(Lanyi Foundation),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一起秉持著「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理念,不辭勞苦地為居民付出,也讓慈濟愛的足跡能夠持續,不僅向散布在全國的伊波拉倖存者伸出援手,也關懷許多收容所、孤兒院、診所及社福機構等。

今年四月十一日到十六日,我隨著美國慈濟志工團隊再次到獅子山共和國首都自由城(Freetown)進行關懷,把來自全球捐款者的愛帶到那裏,讓在貧困與苦難中的居民知道,他們並沒有被遺忘。

過去我們發放臺灣愛心米、環保毛毯和環保餐具,這次則致贈四千五百二十罐五穀粉(註)給西部省(Western Area)十二所機構,其中包括診所、醫院、孤兒院、收容所及學校等,造福了約一千一百二十三位居民。

慈濟志工四月訪視首都多所醫療機構,發現醫護人力不足,病房狹窄,沒有足夠的病床及醫療設施。

教育更重要

我從家鄉馬來西亞到西非獅子山共和國,必須經過三次的轉機,長達二十五個小時的飛行,其他工作團隊成員則分別從美國的加州、紐約前來會合。

我們降落在北部的隆吉(Lungi)國際機場,隨後再搭乘半小時的快艇或郵輪,才能抵達位於西部的首都自由城。在搭乘快艇的海邊,我們看到許多居民、特別是孩童在岸邊嬉戲,也有婦女在洗衣服,而海岸上都是垃圾,顯現了缺乏衛生觀念,以及環境污染的問題。

無論是來自馬來西亞或臺灣,人們只要聯想到非洲這塊土地,大多離不開貧窮、骯髒與落後;但以目前的南非為例,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也有一定的生活水平。

所以我想像中的獅子山共和國,也如南非般充滿現代城市的喧囂;但當我們從機場前往飯店的路途中,我立刻收回了原本的那個想法,就在距離國際機場車程不到半小時的地方,可以見證這個國家的困苦。

我們觸目所及,都是極為簡陋的房屋,少年在街上兜售物品,更小的孩子在地上爬行,有些孩童穿著破舊,隨意用手進食……一切是多麼令人驚訝!這些場景在這個國家的首都,隨處可見;不難想像,在其他更偏遠的角落,還有多少我們看不見的貧苦?

我們拜訪診所與醫院,也看見醫療的匱乏與落後,所有機構幾乎都面對一樣的問題:護理人員不足、沒有足夠的設備,以及缺乏公共衛生與健康教育的觀念。好幾家診所沒有醫師,護理師需要身兼多職,不只要管理診所、照顧病人,甚至要負責幫產婦接生。

因為貧窮,許多孕婦、新生兒及病人都沒辦法獲取足夠的養分,無法從疾病與脆弱中恢復;因此這一次我們送去的五穀粉,為他們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二○一四年伊波拉病毒疫情爆發,二○一七年雨季造成土石流及洪水席捲家園,有非常多的小孩因此失去了雙親與家人,而住進孤兒院。這些孤兒院缺乏資金和人力,也只能夠依靠慈善機構所捐贈的資源,生活相當不穩定。

即使困苦,在這些小孩的臉上仍然可以看到快樂,簡單的生活讓他們保持了非常單純的心。從他們身上,我也發現教育的重要性。

居住在資源較充裕的孤兒院,小孩一般都有上學的機會,甚至能夠以英文與我們侃侃而談,也相信他們未來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如果是在資源不足的孤兒院,則看到了非常大的對比,已經快六歲的小孩,因為沒有機會獲取教育,只能比手畫腳表達自己的想法。

十二間醫療單位與收容中心四月獲贈五穀粉營養食品,社工與孩童們感恩慈濟長期的糧援。

慈善的效益

此行我們也檢視慈濟援助五年來的成果,特別是白米的發放,不僅彌補糧食的缺乏,更增加了受益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安全。

唐博斯科收容中心(Don Bosco Fam-bul)提供受虐兒童與婦女暫時安居之處,在二○一七年自由城水患後,成為慈濟長期援助的社福機構之一。二○一七到二○一八年,慈濟捐贈近七千包白米,共七萬五千四百五十公斤,這次我們拜訪,見證糧食援助所帶來的效應。

一走入收容中心,還可以看到去年慈濟捐贈的米糧,可見得他們非常節省地使用。收容中心的女童,與青少年也利用米袋製成包包,手工還非常精緻!

今年我們致贈唐博斯科收容中心九百五十罐五穀粉、每罐七百公克,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向大家介紹,五穀粉可以泡製成飲品,還能冰凍起來變成五穀冰棒。收容所最小的孩童為一歲又三個月大,慈慧師姊也向母親解釋如何使用五穀粉泡成奶粉,給她的孩子食用。

收容所不只提供住宿與食物,同時也讓這些小孩擁有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收容中心對面的社區曾經全部被大火燒燬,收容中心也將所儲存的白米發給受災戶,並且協助他們建設新的房子。

收容所的負責人喬治神父(Father Jorge)表示,因為慈濟解決了唐博斯科的糧食問題,讓他有餘裕能夠規畫成立新的收容所,幫助更多遭到暴力對待的孩子們。此外,喬治神父也協助受土石流影響的居民重建家園,建立了「唐博斯科村莊」,占地約三十三畝,預計今年底會完工;他並幫助孤兒找到寄養家庭,暫時穩定他們的生活。

神父表示,兩年前他只剩下一包大米,而那時候有四百名兒童等著他餵食,不知道該到哪裏獲取食物,只好向上天祈禱,而下一秒便接到了自由城明愛會彼得神父(Peter Konteh)的電話表示,慈濟將要捐贈白米。喬治神父表示,這對他來說是非常感恩的,慈濟是上天送給唐博斯科收容所的禮物!

兒童之家孤兒們好奇五穀粉的口味,這項糧援也能補給他們的營養。

他們還有夢

為土石流受災戶及孤兒所建設的「唐博斯科村莊」,環境安靜也遠離市區雜亂;雖然看上去設備齊全,但是居民缺乏衛生常識,因此空間仍然有些髒亂。

居住在該村莊的兒童,並沒有到學校上學,食物來源也非常不穩定。小孩們看到喬治神父與慈濟關懷團隊到訪的時候,非常開心地跑過來打招呼。

好幾位七到九歲的兒童跑過來抱著我、跟我聊天,從對話中了解到,他們一天只吃一餐,如果有時候照顧他們的婆婆沒有煮飯,他們就一整天挨餓。孩子們說,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土石流中不幸往生,而他們最期望的,就是能夠回到學校上課。

即使失學,孩子們仍然抱有非常美麗的夢,圍繞在我們身邊,興奮地分享長大後的願望,說著想當總統、律師、醫師或老師等。我鼓勵他們:「你們長大後,一定可以成為你們想要成為的人;但是從現在開始,都要做善良的人喔!要像我們幫助你們一樣,去幫助其他的人。」懂事的他們點點頭,微笑說著:「我們會的!」

輕輕的童聲帶著稚氣,卻透露出無比的堅定與信心,也願他們能夠一直記在心中。

唐博斯科收容中心主要收留青少年,包括街童或遭受暴力侵犯的兒童等;收容所負責人喬治神父召集孩童們,告知長期捐贈食物的慈濟來了!

被愛的孩子

我們拜訪格拉夫頓(Grafton)社區的瑪哈娜英(Mahanahim)孤兒院,此處主要收留殘障兒童,孩子們都非常瘦弱。院內設備相當簡陋與老舊,同時也缺乏足夠人手照顧這些肢體障礙或年齡較小的孤兒。

孤兒院管理人員卡瑪拉(Melrose Kamara)女士表示:「我有二十九個孩童需要照顧,很多都營養不良。我很感恩慈濟送來大米和五穀粉,讓孩子有食物可以吃,得到更多的營養。我沒有辦法走出去尋求幫助,你們卻走了進來,我非常感恩!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最大的希望是這些小孩將來有人繼續照顧與陪伴,也能夠獲取教育。」

卡瑪拉女士提到自己年邁,行動也不便,希望慈濟及合作組織繼續照顧孤兒們,幫忙他們度過危機,能健康長大。

聖瑪麗法蒂瑪兒童之家(St. Mary's Fatima Interim Care Center ),是慈濟合作夥伴自由城明愛會彼得神父所屬的孤兒院;因為慈濟長期捐贈白米,解決孤兒的糧食問題,因此院方存錢買了一臺車來接送孩子們上下學,並且能購置蔬菜和蛋白質食物,孩子們現在都非常健康!

我們看到這所孤兒院的孩子因為接受了教育,能說英文,認識數字與英文字母、顏色以及動物;神父與孩子們非常親近,他盡心盡力為孩子們的生活努力,也無時無刻確保孩子們都保持善念。

彼得神父在孤兒院訂定了「每週好字」,包括謙虛、感恩、愛、分享等等,作為孩子們每週需要實踐的善念。彼得神父也勸募援建圖書館,供孤兒院以及社區居民使用,把愛延伸到孤兒院以外的角落,以知識照亮社區。彼得神父的付出被認可,因而獲得了二○一九年最佳慈善家獎。

此行拜訪過這些慈濟援助及關懷的機構後,志工團隊提出更進一步的發展計畫,希望有機會再改善當地的衛生健康、孩童教育以及糧食補給;預定今年底將再前往發放大米、衣鞋並推廣衛生教育。

五穀粉   成分為黃豆、薏仁、燕麥、蕎麥、糯米、糙米、紅小麥、玉米、小米、紅豆、綠豆、米豆、青豌豆、黑豆、花豆、大麥仁等五穀雜糧,富含營養,可加水直接沖調食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