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顧修行路 蒼蒼橫翠微
撰文‧李淑玲(慈濟香港分會副執行長)
 |

作者:潘翠微
出版:檀施文庫
客服專線:02-28989000分機2145
本書歡迎助印索閱,線上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會員,
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好書。
|
這本書以二十四節氣來比喻修行,
除了可以感受翠微修行路上的艱辛與堅持,
更能一窺她觀察入微的一面,
從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善用佛法。
知道翠微要出書,我的直覺反應是:「真的嗎?她行嗎?」各位看倌不要誤會,我不是覺得她的文采不夠斐然,也不是懷疑她的人生歷練不夠;而是,她的清修士及宗教處同仁身分,讓她日日忙碌於叢林生活及會務工作中,還能騰出時間來寫書嗎?
當然,在她陸續傳來文稿後,這個疑問便解開了。事後想想,這個不就是我認識的翠微嗎?一個做事有規畫、條理分明、堅定信念、時刻鞭策自己努力向上的人。
屈指算算,認識翠微已經有二十三年了。一九九六年,在她進入香港慈濟沒多久,我們一起參加了大陸閩西的賑災發放。閒談中,獲知她會美編,這對當時剛接手出版《香港慈濟世界》、苦於沒有志工可以幫忙美編的我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感覺像是菩薩接引她來助我一臂之力。
之後,翠微不只承擔了文宣品美編,更是規畫及推動人文真善美的核心成員之一,經常在分會舉辦課程、實作工作坊等,招募培養更多有心的志工來參與。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翠微好像生來就是個慈濟人,因為在她剛加入慈濟時,她的作品無論是刊物及海報的美編、文章的撰寫,皆蘊涵慈濟人文;而她的言談舉止也是儀軌合宜。
熟悉翠微的人都知道,她也擅長於繪畫和攝影,這些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相信是承襲於她的父親。翠微的父親是被譽為臺灣「藝術電影之父」的潘壘,於一九五○年代馳譽文壇、一九六○年代揚威影界,一生小說、劇本、電影作品無數,在文藝創作方面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有其父必有其女」,加上自小的耳濡目染,讓她得天獨厚,優游於藝文天地中。
知道她要出書,香港的慈濟人都為她感到高興與驕傲;作為「資深」法親及與她共事多年做人文真善美志工的我,更是與有榮焉。但也因為是「資深」,所以她找上門來,請我為她寫「推薦序」。
「真的嗎?我行嗎?」這個疑問再次出現在我的腦海。禁不起她的懇求,心軟的我終於答應了;為的是多年深厚的情誼,也是想為她修行路上的蛻變做見證。
 |
《24節氣聞思修》作者簡介 潘翠微
臺灣出生,香港長大、讀書及工作
1996年 9 月 認識慈濟,積極投入
1997年12月
成為香港分會第一位全職職工
1999年 1 月 受證慈濟委員
2012年 9 月
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跟隨證嚴上人修行
潘翠微與父親潘壘合影。(相片提供/潘翠微)
|
病魔、心魔、睡魔
交相考驗
回想二○一二年,翠微跟我們說她要回精舍做清修士,雖然萬分不捨,但我們同時也為她找到人生方向、確立修行道路而感到歡喜。
但,是否方向確定,修行道路就會通暢無阻呢?在我的記憶中,「病痛」對她來說是一個滿大的考驗。身體瘦弱的她,回到精舍後,時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輕者如發燒、頭痛、腹瀉、胃痛、皮膚過敏等,重者因氣胸、不知名的大病要住院觀察治療。「病魔」如影隨形,讓她的身體、心靈飽受煎熬。
「情願做死,也不要病死!」在書中,她提到回精舍三年多後的一場大病,肉體的痛楚並沒有消磨她的心志,反而更堅定走菩薩道的決心。她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假象,要用意志力跨越身體的痛楚」、「也許是一次因緣,讓自己再好好省視生活的節奏,無論是工作,還是修行。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心靈頻頻發燒,減少雜念。病痛雖苦,只要心不苦,一切總會跨越的。」因為懂得時刻藉事練心,調適生活的步驟,這兩年較少聽她生病,算是克服了「病魔」對她的考驗吧!
除了「病魔」的考驗,黑白分明、自言個性倔強的她,堅持走修行的路,自然要接受「心魔」考驗。在書中她寫道:「自己在未學佛前,看事情的角度只有黑白,總要釐清對與錯,忘記應該取中道灰色的圓融。少了一點同理心,忘記以對方的出發點來思考;少了一點慈悲心,無法體會人傷我痛的感覺。」因為,知道自己的缺點,還有上人給予「心寬念純」的一帖良藥,她不再執有與偏空,取中道而行。
而自我期許很高的她,在求法路上曾經因為覺得自己心中缺少法水、想再精進一點,卻苦無方法,因而焦慮落淚。所幸上人開示:「聞法修行像往地面丟球,球丟得愈用力,彈得愈高;若在地上鋪柔軟棉被,球丟下去,會穩穩留在棉被上。」讓她體悟到──棉被代表的是「踏實」,知道修行沒有捷徑,佛法沒有速成班,只要每天踏實的聞思修,自然就會法入心行,慧命成長。
在書中,也看到一向做事認真的她,對別人的懈怠會耿耿於懷。這種對他人、對事相、對自己執著的「自以為是認真」的修行方式,讓她感覺處處遇到障礙。在一次上人與清修士座談會上,她勇敢地提出心中的煩惱,當時在場的閻雲教授一番話:「有改變就是認真,沒改變就是執著。」如醍醐灌頂點醒了她。
因為願意面對自己的習氣及不足,不斷反觀自省,繼而改往修來,她內心的輕安自在因而自然散發;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久不相見的法親,感覺到她的銳氣少了,面容也愈來愈莊嚴的原因!
在叢林生活,還要面對的一大考驗是「睡魔」。每天清晨三點五十分聽到打板聲後起床做早課、薰法香,是她恆持毅力精進求法的展現,也是為了「珍惜師徒同處一室的累世因緣」。她為了讓自己集中精神不昏沈,即時以七言短句來寫聞法後的心得。
雖然初期因為腦筋轉不過來,總有很多留白的地方,但她並沒有因此放棄,終於愈寫愈順,現在大多在上人開示最後一句「多用心」時,便可以完成當天的晨語心得筆記,並且透過網路即時傳送出去,讓身在不同地方的法親,立刻可以溫習受益。
《二十四節氣聞思修》一書以二十四節氣來比喻修行,除了可以感受她修行路上的艱辛、堅持與努力改正習氣外,更可以一窺她心思細膩、觀察入微的一面;日常生活的一切瑣事,她都可以用來體驗、詮釋佛法。
最近上人宣講《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有段經文這樣寫道:「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意思是菩薩為眾生解諸法義,或以撰集著述共義分明解釋,不分眾生形類;但發心,利益一切。
我心想,這不就是翠微現在所做的嗎?閱讀她的文稿,彷彿心靈被法水潤漬洗滌過般,法喜充滿之餘,也惕勵自己要更精進;相信各位看倌閱後,也會有此感受。
「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會看到希望。」這是翠微曾經跟我們分享的一句話,相信有這句座右銘常伴左右、法在身行的她,未來修行的道路必定會愈來愈寬廣,且如她的名字「翠微」般,沿途山色青翠、風光旖旎。
 |
潘翠微目前在慈濟基金會海外會務室服務,二○一六年十二月底與約旦志工關懷馬拉克省札塔里難民營的敘利亞家庭。(攝影/黃筱哲)
|
清淨心眼中的修行世界
撰文‧陳秀玲(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副主任)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執著在把事做好、把任務完成,
但翠微工作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修行,
工作是藉事練心、是廣結善緣、是利濟眾生,無不都是累積成就佛道的資糧。
「雖然工作上沒有很大的交集,但很喜歡和你彼此分享一些生活或工作上的感觸。你的部落格我都有定期收看,看完會有種幸福、療癒的感覺,因為裏面很多正向觀念,讓人充滿勇氣來面對生活的種種考驗。希望未來你可以跟更多人,透過不同管道分享這些點點滴滴。這是很棒的法布施!」這一段文字,摘自二○一六年初,我寫給翠微的一封信件中,沒想到一句隨喜讚歎的話,竟促成了一本書的出版。
與翠微雖然同為宗教處海外會務組的同事,但因為負責的國家地區不同,在工作上互動不多。唯有在每週組會前由同仁輪流導讀的讀書會中,才有機會窺見翠微在精舍修行生活的片段與心得。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翠微的導讀,不僅是整理佛經文字、上人開示,更多了自己親身體會佛法之妙樂的感觸,令人眼睛一亮。彷彿環境中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中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可以帶給她無數與佛法相應的體悟。此時,也不禁慚愧,為什麼看到相同的景色、經歷同樣的事件,自己心裏卻沒有激起任何漣漪?我想,那必定是時時把「修行」放在心上的人,才能隨時隨地都有如此自省、反思的功夫。
翠微秉持一念追隨上人的願,放下在香港的工作及生活,回到精舍成為清修士。從翠微身上,常可以照見自己做事的盲點:我們在工作中,常常執著在把事做好、把任務完成,但因為翠微工作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修行,工作是藉事練心、是廣結善緣、是利濟眾生,無不都是累積成就佛道的資糧。
我們的工作,是服務海外志工,協助當地的志業推動。比起投入多少時間做慈濟、辦了多少活動,翠微更關心的是,海外的菩薩家人是否有照顧好自己的心?在人我互動中,心是否有受傷?是否將佛法應用在會務推動上?而來自志工真心的回饋及感恩,就是她最歡喜的事。
這分願力和老實修行的心,讓她在工作上能夠不執著於事項;事無大小,就是用心做好,也不會把太多個人的情緒、煩惱帶到工作上,讓工作跟生活能夠各安其位,達到平衡。
此書以二十四節氣來比喻修行,立春如發心、驚蟄如勇猛、穀雨如薰法、夏至如法忍、大暑如洪爐、白露如輕安、立冬如立願,大寒如使命……隨著四季輪替,也呈現翠微一路以來次第修行的變化與成長。
在這佛法所謂的五濁惡世中,大小三災、夏熱冬寒,實在難以堪忍,但菩薩能化濁世為修行之道場,將自然運行的法則,與佛法的真理相應。
許多人嚮往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身相神通、聖眾俱會;能見佛聞法、增進佛道,還有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無時不在宣流法音……從翠微文章中的字裏行間,也可以感受到,雖然我們身處五濁惡世當中,但其實萬事萬物,無不都有佛法在其中,也在默默對我們說法,單看我們能不能以清淨的心念來體會及感受。
誠如《維摩詰經》所述:「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就是上人說的「心美,看什麼都美!」透過這本書,讓我們一同從修行人清淨的心眼中,感受這個美好的世界。
《24節氣聞思修》.春分
善惡無記見真如

撰文‧潘翠微 攝影‧陳玉萍
〈春分〉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
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歐陽修詩文:「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說明此時正是農家最忙時節,也是春暖花開佳期。
有一天,在精舍看見天上白雲、烏雲各占一方,有如春分時節,晝夜平分;雲層相互拉扯,有如人心善惡拔河,是對是錯,誰是誰非,都只在彼此的一念心。
在菩薩道上修行,有坎坷、有順境,心靈的瞬息萬變,無不都是修心的過程與修身的提醒……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經文一再提到「難」與「不難」,何謂難?何謂不難?
佛法要不斷薰習,入群要經得起磨練,遇「不難」心感恩,遇「難」更精進。難與不難,都在自己的一念心。
有一天,辦公室電話聲響起,拿起聽筒,對方傳來非常生氣的聲音,聽得出他很不滿。當下愣住不知如何反應,趕緊把心靜下來,聽清楚來意。
得知是訊息傳達錯誤,讓對方誤會不開心,我誠心道歉,終於讓對方的聲色緩和下來,耐心聽我說明事情緣由,最後輕輕放下聽筒。感恩因為有法,在面對人事物的起心動念時,能將煩惱清淨在源頭,即時消化清理。
心中有法,就有法度。隨著每天薰法香的法水滋潤,發現自己轉念加快了,開始懂得「惡來善往」,廣結善緣。難與不難、是惡是善,每一次的經歷與磨練,無不都成為法的資糧,潤育身心。
精舍生活,每天都會投入副執事工作,與常住師父們一起為這個大家庭付出。一次早齋後,負責洗碗接盤子的崗位,與同組的家人有著無須言語的默契,一切都在順暢中。
突然間自己手一滑,看著整疊盤子從手中滑落,腦中一片空白,只能靜靜看它摔破在地上。「哐啷……」自己被那響亮的碎裂聲嚇到了,看到滿地碎片,腦筋開始想東想西——「盤子好滑,一不小心就……」「今天推車放的位置不一樣,才會……」
事後,有三位師父分別來關心:一位擔心我躲起來哭,請我放寬心;一位問我是不是嚇到了?還有一位師父安慰我說「碎碎平安,保證你一定長命百歲……」更感恩有法親第一句就詢問:「你有受傷嗎?」讓自己感受到大家的愛與關懷。
每當遇到事情,我們總想找出「責任不在我」的藉口來說服自己、讓自己安心。當心中泛起一點點推卸責任的念頭時,趕緊自我提醒:因為自己不用心,才讓本來可以發揮功能的盤子喪失物命。
那次之後,每次捧盤子到推車上,我都會格外小心,提醒自己不要貪快,用心最重要。
想起人我互動時,當自己嘴巴比腦筋快的時候,總會「撞板(廣東話,意指闖禍、搞砸)」,也就是習氣仍未改進的警惕。「從對方的錯誤中,找出自己的責任」,我將這句「靜思語」放在心裏,以去除心中生起推卸責任及埋怨的惡念。
凡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體會,學習轉念也是修行路上的必修功課。轉念,說比做容易,需要不斷地練習、力行,遇境修心。
一次與一位同仁聊到工作近況時,由於已熟悉對方的個性,對話內容比較沒有修飾,本是一句善意的提醒,卻讓對方覺得受傷;在心理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對方冷言地拒絕了善意,自己感到很委屈,也不歡而散。
雖然有點生氣,但靜下心來後,還是寫了訊息表達自己只是出於關心,無意讓他不舒服,誠心致上歉意。
學習轉念,能夠轉惡緣為善緣;放下執著,可以讓愁容變歡顏。從對方回覆的文字中,感受到小風波已成過去,彼此體諒、回歸平靜。
心念像風箏,要遠要近,操控在自己手裏—— 隨心所欲,會讓牽引風箏的線愈放愈長;隨心教育,風箏遨遊天空,也能適時知返。
修行像與另一個自己下圍棋,白棋為善,黑棋為惡。黑棋轉白,白棋轉黑,善惡瞬間一念,造作今生來世的因緣果報。
在人間的菩薩道上,遇到人事物的磨練,由自身心靈的轉念做起,只要匯聚人人的善念,當下即是淨土。
春分時節,晝夜均分,百花盛開,處處美景;白天黑夜,善惡一念,心無暗處,心轉境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