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二十五日 聲音的環保

4.25《農三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要提倡「聲音的環保」,多說好話,不說無用或傷人的話、不爭口舌之利。

佛教形象莊嚴

慈濟五十三周年將至,厚賢師伯、仁融法師提早前來拜會祝賀,並關心上人身體狀況。談話中,厚賢師伯表示最近在練習、彩排浴佛典禮;仁融法師補充,法師們已經彩排兩梯次了,有五十幾位投入,法師們今年一樣會注意大家的合掌、走路姿勢與步伐整齊度,每個區塊都有一位知音法師控場。

上人感恩各位法師的用心與成就,把握因緣讓佛教的莊嚴形象呈現在全球大眾面前,也發揮宗教的影響力,凝聚虔誠的心力,導正偏差的人心、改善全球環境。

勇闖心靈關卡

大愛臺同仁們報告近日工作規畫,上人提醒大家,全球暖化的問題,不是發起勸素活動,設計闖關、邀約一餐吃素就能解決,如果不能把環保道理導入人心,也只是為了一次活動而多花時間、多忙碌,徒然增加碳足跡,無法收到成效。要讓人懂得惜福,平等尊重眾生命;要闖的關卡是心靈的關卡,克服口欲堅持茹素。

「舉辦人文活動,要有精神重點,例如以素食、環保為主題,就要用心分析葷食對人體、對心靈、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並且提出科學統計數據。」

上人說,除了教大家「感恩尊重生命愛」,還要「和敬無諍共福緣」,否則現在的人我執深重,人與人之間常起爭執,爭權奪利,也要爭口舌之利,這樣的聲音也是一種垃圾,所以也要提倡「聲音的環保」,要說就要說有用的話、說好話,不要說無用或傷人的話語。

「大愛臺要如清泉,湧出的點滴之水都是清澈無染,泉湧不絕地持續淨化人心。」上人肯定大愛臺運用電視媒體傳播力量,也感恩同仁們隨著慈濟賑災腳步,帶領大眾看見世間苦相,「開啟菩薩心門」,救助苦難眾生。

開啟菩薩心門

晴空下微風輕拂,來自臺灣各地的慈濟志工與會眾,在常住師父的帶領下虔誠朝山。大眾回到定點之後,上人前往主堂、中庭與慈悲廣場為眾開示:「天氣很熱,禮拜時接觸地面,應該也會感到燙,但是大家心靜自然涼,這分虔誠心很令人感動。我們要時時像朝山一樣,無論接觸到什麼境界,仍然把握時間,朝正確的方向精進。步步精進,慧命寸寸增長;點滴積福,日日造福,為臺灣祝福,也為天下祝福。」

與返回精舍朝山的慈友會志工談話,上人談到東非伊代風災居民受災之苦,也嘆言,這些國家的居民長年窮苦,工資微薄,家中人口多,要求得溫飽已經很困難,更無力改善居住環境。

「與他們相較,我們生活在富裕、平安的社會,或許平時總是追求享受,還要挑剔食物好吃、不好吃;昨天我問做壽桃的志工,這顆壽桃如果擺在麵包店,大約賣多少錢?他們回答大約新臺幣三十元,這就差不多是非洲民眾一天的工資了。」此時適巧常住師父們端來剛做好的小壽桃點心,上人笑言:「喔,你們可以吃了。」

「我對你們說這番話,是期待人人打開菩薩的心門,看向菩薩道的那一頭,苦難人這麼多,菩薩一定要邁開腳步,伸手救助苦難眾生;不只是自己發心,要不斷地邀約親友共同行善,合起來的力量可以幫助更多苦難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