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十五至十六日 福慧平行

4.15~16《農三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入群處眾,過於理智,會顯得冷漠,但是有福無智更茫然;福與慧要平行並進。

同理心,如同身受

臺灣與東非有六個小時的時差,四月十五日於每週例行的志業體會務報告時,上人談到非洲三國風災援助,感恩在前線的志工與同仁,也感恩守在本會、不分日夜持續與非洲志工聯繫互動的同仁,不是為了職業而上班,是為了志業而投入。希望親自投入的慈濟人與持續了解最新賑災訊息的同仁,要把握機會對其他志業體同仁們分享,讓大家以如同身受的同理心,對世間苦難多關心,見苦才知福。

「我這一生感恩的人很多,因為全球慈濟人不論離我多遙遠,都與我有同樣的精神,從最初延續到現在,在許多國家留下踏實的足跡;大家走得比我更遠、更深入。」

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在這幾十年間做出成果。慈濟大學今年首度參加世界大學排名評比,榮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第六十七名、全亞洲第十名、全臺灣第一名。這項排名是由英國《泰晤士報》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的十七項指標做評比而得。

上人談到日前王本榮校長來精舍,誠懇表示慈大能獲此殊榮,要歸功於全球慈濟人,是慈濟讓慈大具有這分影響力。「無論屬於哪一個志業體,四大志業是共同體;國際認定慈濟對世界、對人心的淨化起作用,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們自己要懂得愛惜,對於這項評比與有榮焉。」

上人說,聯合國的十七項指標,慈濟踏實做到、做出成果,慈濟大學獲此殊榮,要自愛,要讓師生都知道慈濟大學的人文起源,知道慈濟四大志業對社會的貢獻,對大地人群的付出。

慈濟長久以來深入人間苦難之地,為苦難人無私付出。透過網路傳訊、大愛臺的報導,大家可以跟隨全球慈濟人的腳步,看見種種人間苦相。

「見苦知福,要很知足,更要有感恩心,感恩有這麼多人在各行各業努力工作,共同維持社會運作,才有辦法讓我們過著衣食無缺的平安生活。」

上人說,臺灣的土地面積很小,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土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然而慈濟人道援助的力量,可以從小小的臺灣擴及全球五大洲,是慈濟人與臺灣民眾點點滴滴的愛心長久匯聚而來。

最近常教大家不可以忘記「竹筒歲月」的精神,無私助人的愛心要長久維持;在非洲伊代風災發生後,各地慈濟人也發起「竹筒回娘家」。上人表示最希望慈濟人能喚起人人真誠的愛心,無私付出的善念最純粹、最寶貴。

做典範,知而能行

十六日,返回精舍朝山的北區合心組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時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但在人的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今生所面對的一切善惡境界,是過去生造作而得,要把握現在為未來鋪路,善用生命時間讓慧命增長。

世間的人、事、物總是隨著時間變換,所以說世間無常,萬事萬物本質是空,但是談「空」是要教人不執著,在世間做事仍然需要有相;道理想得清楚,方向把握正確,有相而不執著,就能來去自如。

上人表示自己回想這一生,覺得人生時間沒有空過;現在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衰老,而是擔心靜思法脈、慈濟的命脈無法順利傳續。要讓慈濟的精神理念世代傳承,法脈宗門世代永續,就要靠第一代做出典範,知而能行,才能帶動人人共行。期許慈濟人提起早期「見到人就說慈濟」的熱忱,喚起臺灣民眾的愛心,認知人間疾苦,知福、惜福再造福。

為佛教,展現家風

宗教處同仁報告、請示周年慶活動規畫,上人叮嚀所有的活動都要以安全為重,不要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舉辦活動要有明確的精神目標;所說的慈濟「家風」,就是法脈宗門精神。精神理念可以用文字、言語清楚表達,但是更要言行相符。

「精神理念重在實行,有實際接觸、真正去做,才會有感受。」上人說,再如何強調精神綱領,若沒有慈濟人在社區募集大眾的愛心資源,空有綱領也無用。

「雖然我不曾去到哪一個國家弘法,但就是因為全球慈濟人以真誠的愛就地付出,做到讓當地政府肯定,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認同、尊重佛教,這就是『為佛教』。要展現家風,就要表達出形象、規矩,若沒有律儀規矩,就沒有形象。」

上人說,慈濟人一向不與人爭,心靈上很超脫,但還是要守持慈濟行儀,要用禮節表達尊重。「感恩尊重生命愛,和敬無諍共福緣」,慈濟從一開始就是和敬互重,共造福緣,發揮感恩、尊重、愛,將志業從臺灣推展到國際間。

「早期的慈濟人或許沒有高學歷,他們與師父的互動很真誠、很直接,也是用這分心向大眾勸募,連一粒米都要撿回來;現在的慈濟人大多有高知識,懂得規畫、籌辦大活動,可以廣邀各階層人士來參加慈濟活動。是因為過去的扎根,才能有今天的盛況,我們不能忘記踏實走過的每一步,以及早期的慈濟人要把每一粒米都撿回來的真誠之心;現在的慈濟人或許沒辦法像早期的慈濟人那般,挨家挨戶去勸募、去接觸人,但若有心,善用科技工具,會做得更好。」

上人說,平時就要培養一念無私助人的善心,養成行善付出的好習慣;現在則是藉著賑濟伊代風災的「相」,對社會大眾呼籲愛心,讓大家看見人間疾苦,啟發愛心,救助苦難。

「人間最溫馨、最美的是溫情,如果說大家都沒有感情,只是熱鬧辦活動,徒然浪費人力、物力與時間;如果真有情,就要表達真情,不要只強調理智而缺乏感情。如果平時大家有共同一致的『覺有情』方向,有共知、共識,也能共行,才能真正帶動人間菩薩走入人群。」

「臺灣面積很小,雖然現在平安,但不知未來能否維持平安;人生無常,做到了就有福,不是為了求保佑而做,是無所求而付出,做得安心、歡喜、法喜。」上人說,福與慧要平行並進,太偏向理智而缺乏溫情,會顯得冷漠,但是有福無智更茫然;要讓溫情永存人間,就要有接觸、有互動而傳遞真情。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