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四日 為自己造福

4.13~14《農三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警惕因緣果報,時時謹慎;期待平安有福,要先造福。
把握因緣翻轉苦難
十三日,基金會主管同仁們報告非洲伊代風災的賑災進度並請示數事,上人指示,受災範圍廣大、受災者眾多,慈濟志工以少數人力無法到每一處救助每一個人,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救助有因緣接觸得到的人們;風災發生迄今已逾一個月,急難救助告一段落,朝中、長期援助思考並著手進行。
上人談到目前幾個有慈濟志工的非洲國家,與慈濟的因緣各異,但都是因為民眾貧困、受災而需要救助,人間菩薩才會走到當地付出,也將慈濟種子播入土地,帶動出精進的本土志工。
受到伊代風災重創的莫三比克、辛巴威與馬拉威,都在這次災難發生之前,就已經有慈濟志工,其中馬拉威原本沒有慈濟志工,但是經過南非德本跨國團隊幾次前往愛灑和帶動,今年已經帶出兩個本土社區的志工隊伍,建立真誠情誼。
在風災發生後,莫三比克蔡岱霖師姊夫婦、辛巴威朱金財師兄立即聯繫相關單位,帶著志工前往災區勘查;南非慈濟人則到馬拉威,先在之前結了好緣的青溝貝部落賑災,並帶動村民幫重災戶建屋。
「慈濟慈善救助沒有國籍之分;做慈善工作必須悲智雙運,一旦災難發生,『悲』的分量要重一點,用『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去救助。攸關人的性命存活,做慈善救助不能分別你那邊、我這邊,憑各人的愛惡去幫助人;人間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只要聽到、看到、幫助得到,就要盡心力去付出。」
上人說,急難時期要用慈悲去幫助受災人,從現在開始要提起智慧,考量如何扶助居民面對未來的生活,幫助孩子重回校園繼續受教育。
受災居民平時的生活就很貧苦,慈濟要到災區做大發放,為這次急難救助做一個圓滿的收尾。「這個時候沒辦法用受災戶有沒有錢來評估受助資格,其實大多數居民都非常貧窮,當地工資一天一美元,即使是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也只有一天三美元,所以普遍沒有能力蓋牢固的房子。所以不用再耗費人力與時間去訪查,只要志工能走得到、親手發放,即使並非受災戶,他們也是窮苦到很需要幫助。」
上人表示,大發放完成以後,急難救助告一段落;目前志工正在了解當地建屋習慣與建材,向廠商詢價。此外,若有土地可援建學校,就要儘快進行,讓孩子白天在學校裏上課,晚上校舍還可以作為臨時收容所;加上淨斯福慧床,讓無家可歸的老弱殘疾人過夜,不要讓他們總是棲身殘破帳棚。
「救災若無法走在最前,為受災居民安身、安心,就要做到最後,為他們安身、安生,讓他們有永久的房屋可住,並且輔導農耕或讓他們學得其他謀生、養家的工作技能,這都是我們在國際間做人道援助需要具備的智慧。」
「物資給得再多,總有用盡、吃完的一天,若沒有因緣再進一步援助,他們仍然回歸過去的貧窮生活。但是苦難的人生並非永遠無法轉變,如果有援建的機會,就會像慈濟在臺灣、在海外建設慈濟大愛村一樣,許多人從此安居樂業,孩子也能在慈濟援建的學校裏接受良好的教育,翻轉世代貧苦的生活。」
淨化人心接引菩薩
慈濟五十三周年慶即將到來,多日來陸續有海內外各地的慈濟人回到精舍虔誠朝山。與歸來朝山的臺灣資深慈濟人談話,上人表示,這幾天雖然遵照醫囑休養,仍然關心著臺灣與海外的慈濟會務;資深者要把慈濟人的「家」照顧好,讓法脈精神永續傳承。「慈濟是一個天下大家庭,我們可以從臺灣照顧到這麼廣大的範圍,這是我們的榮耀。」
上人感嘆許多臺灣民眾對於伊代氣旋在非洲造成嚴重災情一無所知,眼光只看著臺灣,不了解臺灣以外的世界。身處科技發達的大時代,眼界要開闊;慈濟人從媒體報導看見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展開人道救助行動,同時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
「臺灣平安有福,是大家共同造福而來的;臺灣要像永不枯竭的湧泉,民眾點點滴滴長期付出。師父期待每一位慈濟人都能造就『千手觀音』,不斷地淨化人心、接引人間菩薩。菩薩要無處不在,用慈眼視眾生;用現在的語彙來說,全球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與天地共生息。」
「眾生共業,現在大家共同製造污染、破壞大地,環保問題嚴重,影響氣候變異,造成四大不調的災難,讓眾生受苦,都在因緣果報的循環中。所以不斷教你們照顧好這個大團體,也要照顧好會員,把流失的會員找回來,最重要的是慈濟人要回歸初發心,見到人就對人說慈濟,邀大家一起做好事;會員要認真帶,委員要認真『箍』。」
上人說,慈濟人的心不能疏離,無論資深者或新進者,都要照顧好慈濟的精神理念,否則慈濟會變成沒有精神脈絡的慈善機構,無法建立歷史,不能傳續法脈。
希望大家藉著救助被伊代氣旋重創的非洲三國,向大眾勸募愛心,呼籲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為世間苦難人盡心力;每天存下三點三元,成為每個月捐新臺幣一百元的慈濟會員,可以幫助無家可歸的受災居民重建家園。
「修學佛法,要讓大家知道要成佛就要行菩薩道,把握機會救拔苦難。因果觀是用來警惕自己時時謹慎,而非用來認定別人就是過去造業,所以現在受苦;要用如同佛菩薩的慈眼視眾生,看見眾生苦難,要發揮慈悲、智慧去救助。」
累積磚塊也能建房
十四日,宜蘭慈濟人分享,原本在社區勸募南門志業園區的建設基金,現在先為國際賑災而募心募愛,請大家隨分隨力,幫助非洲受災居民重建家園。
上人教導,平時該進行的事務還是照常進行,南門園區是宜蘭的慈濟道場,也要邀宜蘭民眾都來關心與護持,讓大家知道慈濟道場是培訓菩薩的道場,是菩薩雲集的道場。
為國際賑災而勸募,不是教人非要捐多少錢不可,而是鼓勵大家每天累積點點滴滴力量,愛心會合起來,可以為極貧苦的人們做很多事。一個竹筒撲滿的零錢也許買不了多少磚塊,但是人人的撲滿倒在一起,可以幫苦難人蓋好幾間房子。要對大眾傳達這樣的觀念,請大家持續發揮愛心力量。
「也要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捐款發揮在什麼地方,救助了多少苦難人;可以引導會眾瀏覽慈濟網頁,收看大愛臺等等。啟發人人發出真誠的善念,有愛才有福,積善之家才有餘慶;如果大家對於人間的苦相不理不睬,冷漠的社會很危險。」
上人教慈濟人帶動大眾將眼界擴及天下,關心人間疾苦,有關心才有悲憫心,有悲憫心才會為世間苦難盡一分心力,有心行善才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