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1期
2019-06-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生命的禮物
  健康百寶箱
  莫忘九二一
  慈善國際‧澳洲
  慈善國際‧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書訊‧《24節氣聞思修》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1期
  十一至十二日 不求虛名

4.11~12《農三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不為名利做事,而是實至名歸。

四大志業同一法脈

十二日與閻雲教授等人談話,上人表示,名不符實固然不可,但是過度謙虛亦顯虛假;既然已經做出成果,就要有相應的名相,實至名歸。「我們不是為了名而做事,但是要在世間做事,非要有名相不可,有名相才能發揮功能。若沒有人用心、用力,無法成就每一件好事;不是為了虛名,但是明明有做好事卻說沒有做,謙虛過度變成虛假而造成混淆,這也不對。」

「今年有幾項大事,靜思精舍舊大殿完工啟用五十周年,這是慈濟的根。剛啟用那時,我們平日在這個小空間精進,慈濟功德會也在這個小空間辦公,晚上也在這裏休息。還有慈濟科技大學,以前的慈濟護專,今年建校三十周年;而慈濟大學,過去的慈濟醫學院,則是建校二十五周年。」

上人說,最近總是教慈濟人「莫忘那一年」,不是只強調九二一大地震,那一年慈濟在國際間進行多項人道援助,包括科索沃戰禍以及土耳其的八一七地震援助,引起臺灣社會很多批評的聲音;當時才會感慨地說,臺灣也在地震帶上,要像土耳其那樣,不是不可能,不久之後天搖地動,慘痛的震災讓人悲極無言……這是一段深銘於心的記憶。「一九九九年的那幾個月,慈濟在國際間一直在付出,當然不是要向人炫耀,我們自己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

慈濟志業是「四大合一」,不是單方面只有慈善、醫療、教育或人文在慶祝周年,四大志業同一法脈、同一根源,都要知道慈濟從克難中起始,一路堅定志向而走到今天。慈濟不是靠企業、財團支持才能做這麼多利益大眾的好事,而是靠著點點滴滴募捐善款,一塊磚、一塊磚積聚而成的;舉凡建醫院、設學校、建立電視臺,都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慈善。

從慈善救濟中,發現貧病相依的無奈,進而發現花東醫療資源匱乏,即使當時沒有力量,也堅持要向大眾勸募,在花蓮建立一所大醫院。「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做到了,不是因為慈濟有錢,而是人人有心。」

「醫院啟業以後,才發現人才招募更困難,才會前後設立護專和醫學院,後來再會合因緣,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將教育志業構建完成。」

「為什麼還要建立大愛臺?因為感覺到現在的社會大眾觀念偏差,不重視好事;社會一定要有一股『報真導正』的清流,慈濟人做的好事,我們自己也要報,要做出典範,等於當個點燈的人,只要有這支點燃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照亮周圍。所以很期待人文志業是一股清流湧泉,可以持續不斷地宣揚人間好事,也宣導、帶動正確的理念和方法。」

「濟貧」同時「教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施益民教授伉儷來到精舍拜會,並與上人談話。上人表示,慈濟志業是依《法華經》宗旨,力行菩薩道,所謂「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之人,這分情是平等關懷天下眾生的清淨之情;「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的苦有身體上、精神上、環境上的種種苦難,非常複雜,而菩薩以智慧觀察、了解,應機度化。

慈濟從慈善起步時,就在教育大眾知曉世間疾苦,能夠平安度日的有福人,可以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每天省下一點點,會合人人的愛心力量,去幫助貧病苦難人;雖說是「教富濟貧」,其實無論貧富,都能盡一分心力。

「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以及「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的觀念與方法,是慈濟五十多年來不變的原則;從提菜籃的三十位家庭主婦開始落實,由全球慈濟人帶到國際間,也鼓勵、影響了許多受助的貧苦民眾,「濟貧」同時「教富」,引導受助者提振身心力量,自立自強。

「窮人並非永遠是被救的一方,窮人也可以幫助窮人。這個觀念與方法鼓勵了許多困苦的人,讓他們轉貧為富,不是經濟生活變得富有,而是心靈變得富足。《法華經》教菩薩法,就是要教人人富有愛心,成為『覺有情』,以覺悟的智慧與慈悲心,體會眾生的苦。」

上人期盼慈濟教育志業能夠傳承「竹筒歲月」的精神法髓,引導孩子們日日發心行善,此舉不是只教孩子們存零錢捐善款,最主要是由師長的帶動與引導,讓孩子的心愈來愈貼近清淨的佛性。

「眾生皆有佛性,所謂的佛性就是覺悟的心境,學佛就是要藉由佛法修除煩惱,從凡夫心漸漸貼近清淨的佛心。慈濟所要傳達的不是天馬行空的理論,而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方法。也希望學校教育、學術研究要貼近人間,而非讓人難以接近;接受愈高等的教育,人的心性也要同步往上提升,心要有愛、性要單純。」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