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 孝之道
4.10《農三月‧初六》
【靜思小語】孝養長輩,要以禮節表達尊重,用誠懇的態度傳達真情。
老年不灰心
四月十日,與花蓮慈濟醫院羅慶徽副院長談及老年長照,上人表示,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優於以往,許多老年人身體狀況還可以做事、付出,老年生活有重心,比較不容易灰心喪志。
羅副院長也說,接觸到很多長輩表示,如果覺得老了還有用,會比較開心;過去對於老年長照,只想著照顧身體、帶他們做活動,比較沒有照顧到老人家的心情。
年老難免退化,若是家庭無人力看護,只好送往安養機構。「人都會老,老而無用是很痛苦的;只能被人像照顧幼兒一樣地照三餐餵食,非常沒有尊嚴。照顧年長者,要讓他們感受被尊重,不是久久有人來熱鬧一下,久之會讓他們的記憶力衰退得更嚴重,生活功能喪失,完全靠人打理。」
《論語》中,子游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上人說,孝養父母尊長,不只是供應衣食得以生活,更要有一分恭敬至誠之心,用禮節表達尊重,用誠懇的態度傳達真情。
上人表示,慈濟志工在這五十幾年來,出於真誠愛護、陪伴社區裏的獨居長者,用誠懇、有禮的態度照顧老人家,做到該有的禮節及規矩,而且將之視為應盡的本分,希望能夠帶動社會。
希望有心投入老年長照的人,都能培養出這分誠意,用志工精神照顧老人家,把老人家當成親人般貼心敬奉。「慈濟所做的是為人付出的志業,不是職業;世間有情才會美,否則無情冷漠就看不見希望。」
寫歷史的人
上人與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師兄談話,再次強調四大志業都要有人文精髓,不是在口頭上說人文,志業體要有明文規範準則。慈濟人文是慈濟志業的命脈,雖然慈濟醫療與教育一向不與人爭「利」,但也要有為善競爭的積極動力,認定「對的事,做就對了」,而且要積極去做。
「不少慈濟學校的教授與學生並不清楚何謂慈濟人文,只知道出外交流要照顧好形象,也不知道何謂『四大合一』;其實慈善、醫療、教育、人文息息相關,慈濟在全球的人道關懷行動廣受肯定,很期待教授與學生要把身在慈濟學校視為一種光榮。」
「要讓他們知道慈濟是如何建立,知道慈濟為什麼要設學校。當初從慈善救助中發現貧病相依、醫療欠缺,建立醫院以後又發現人才招募不易,所以才決定設立護校、醫學院,培養理想中的人才。」上人表示,所希望培養的人才,就是具有慈濟人文精神,而且「四大合一」,四大志業的同仁們都有相同的精神理念。
「醫療同仁要了解慈濟慈善,而醫療、教育是同一條脈絡,學校與醫院要連貫通達,學校應該知道要為慈濟培養醫療人才;這五十多年來,慈濟為臺灣及國際間所做的一切,都要讓同仁、學生們知道,這都是很寶貴的歷史,而且一路見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
上人提到這次東非伊代風災,若要參照其他機構團體的做法,大可以不必做得這麼辛苦,只要撥一筆款項交給聯合國或其他國際慈善單位就好,志工們何必冒著交通不便與傳染病的危險走入災區,辛苦勘災、籌備物資,還要與當地政府人士接洽、溝通,整理發放名單,堅持親手把物資交到苦難人手中?而且這群自動自發投入災區的慈濟人,都是付出無所求的志工。
上人說,在這樣的時代,有這樣的大災難,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慈濟人,都是書寫歷史的人。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慈濟人是以什麼心情,不顧自身安危而走到苦難人身邊;面對廣大災區、眾多受災者以及重重難關,慈濟人必須用智慧、用方法一一突破,並非盲目地見到人就發物資,而是在勘災以後了解災區大致情況,做好規畫,才能應苦難人的需要做到最適切的救助。
「向來慈濟做救濟,是要做到讓人真正有感受、真的對他們有實際的幫助;若是無法走在最前,就要做到最後。風災已經過了三個星期,國際救援行動較趨緩和,但是得到救濟的大多是重災區外圍的民眾,重災區裏的民眾仍然很無助。我們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發放物資,讓民眾得以安心、安身、安生,不必在收容中心苦熬。」
上人談到,這兩、三年來在慈濟聯合國團隊努力之下,慈濟以環保成果得到國際肯定與認同,才有更大的力量宣導、推動環保。「若是慈濟志業體的主管、同仁無法肯定自己,遇到有人問慈濟在做什麼?卻不知如何回答,不知道慈濟志業體有別於一般機關團體的特色為何,就是不具有我們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上人期待四大一體的慈濟人文,要真正落實在慈濟教育志業當中,「老師、教授們要有整體意識,認知四大志業為一體,頭、身體、手腳都要有共同的意識,神經都可以互動,才是健康團隊,能及時發揮良能。」
全球慈濟人都很珍惜、很重視慈濟學校的師長與同學們,無論是擔任慈濟學校的慈誠爸爸或懿德媽媽,或是師生在外參加活動、到海外做人文交流,慈濟人都呵護備至,不知師生們是否感受得到這分珍惜之心?
今年青海雪災,慈濟人前往勘災發放,二十三年前曾經受助的牧民認出這是當時來發放的團體,拿出珍藏的發放通知單向慈濟人道感恩。「二十幾年前的事情,青海牧民重重地收在心裏,把握機會表達,讓我們感受到很溫暖的人情;他們感恩,我們感動。無論是二十三年前那一次或是今年的青海賑災,都可以對大家分享,證明人間不是冷漠的,在冰凍世界也有溫情,讓我覺得很安慰、很感恩!」
上人對當年曾去青海玉樹發放的王端正師兄說:「這就是歷史,你們不顧自己因為高山症的不適,千里去賑災,是出於一分『覺有情』的菩薩心,世間若沒有這分情,就變得冷漠、殘酷。這樣的事是世間少有,你們應該要清楚這是很寶貴的歷史,將史料收集、保存完整,還要把握機會去做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