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無盡苦難
撰文‧潘翠微(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海外會務室)
 |
五月十二日在雅瑪郡裘尼斯昆托村發放建材工具包,來自各國的志工隨時討論排解狀況。(攝影/蕭耀華)
|
伊代風災影響東非三國約三百萬人,
慈濟人走得到的災區真的很有限;
前線志工盡力膚慰一村又一村鄉親,
但無論身在何處,只要願意感同身受,
也能走入那個國度給予苦難人擁抱……
四月初,花蓮本會小型勘災團啟程前往莫三比克,五月份,結合多國志工的義診團也陸續出發。隨著抵達伊代風災災區的志工與同仁增加,也代表後勤團隊的人數相對減少,雖不敢用排山倒海來形容所面對的工作量,但每天都是以隨時待命的姿態,迎接每項突來的任務;過程中,無不都是磨合與學習。
公務繁忙,但依然投入每天靜思精舍副執事的任務,換一個工作就是休息。那一天負責清洗環保碗,動線上有三個人通力合作:先以酵素清潔劑去除碗裏的油膩,再經過兩關清水。由於餐碗數量多,動線卡在第一關;感恩有菩薩及時補位,漸漸加快速度,結果最後一關無法消化,累積了很多待過清水的環保碗。
當下想起了前線及後勤團隊的協調及平衡,都需要有足夠及平均的人力,才能夠讓動線順暢,產生運轉無礙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動線上的每個人能夠因應狀況去隨時補位。「補位」是慈濟人最美的哲學,在整體工作中貼心補位,而不讓對方察覺,更是最成功的補位者。
賑災期間,適逢慈濟五十三周年朝山,海內外慈濟人紛紛歸來心靈故鄉。資深同仁必須專注在行政會務,無法兼顧與會眾分享的任務;沒有絲毫的遲疑,我馬上回覆:「我應該可以代勞分享,勇敢一點,也應該沒問題。」
我將一星期來收到的慈濟人動員資料與照片,詳閱後選出精華內容做成簡報;或許是心中對於拿起麥克風還有點抗拒,第一次的分享,我就照著簡報圖說念完。
下臺後反思,從前線送回的相片和故事,難道自己都沒感受嗎?如果連自己都不感動,如何能承擔分享,繼而去感動別人,帶動大家一起為非洲的苦難人募心募愛呢?
慈悲需要學習,同理更需要用「心」感受;而「苦」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消失,最重要是自己能否長養慈悲,心繫受災的人們。
簡報中盡是一個個苦難的考驗。一位婦女遭遇喪夫之痛,經過志工陪伴一個多小時,終於放聲大哭,宣洩痛楚。一位老婆婆將地上沙石與雜草一把一把放進袋子,只因不想遺漏任何一顆掉在地上的豆子,讓志工感到心疼……我自省,更要把握每次的分享,讓更多人知福、惜福、造福。
除了每週一下午在處室會議上簡述前線的動員,還包括不時的小場次朝山分享,短至十分鐘、長至一個小時,幾乎兩、三天一次,也不停更新簡報內容,加上例行的會務行政工作,真的覺得時間不夠用!
也在這個過程中,深深「感受」到莫三比克的「因緣匯聚,使命必達」;辛巴威的「難行能行,善的循環」;馬拉威的「深耕社區,守望相助」,不斷學習設身處地,以同理心去「體會」受災居民身心所承受的苦。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分享及練習,發覺自己愈講愈投入,愈說愈自然。
伊代風災的賑災,從最初急難階段發放物資,到進入中期階段的建材包及種子發放、援助受災的學校修繕,長期階段評估興建大愛屋及學校。這次東非三國的災難,影響約三百萬人,慈濟志工走得到的地區真的有限;但能夠互動到的鄉親,真的是與慈濟人有著深深的緣。
上人說過,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的確,前線團隊親身走到了,膚慰一村又一村鄉親;後勤的團隊也走到了,走入簡報中的苦難世界;因為愛是溫暖的臂彎,愛是寬闊的胸膛,能懷抱天下無盡的苦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