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村民,教會我的事
口述‧朱恆民(南非慈濟志工) 整理‧李委煌
 |
恩桑傑災區居民在伊代風災後失去家園,來到收容中心就地取材蓋起茅草屋棲身,嫻熟地撿柴生火煮食。(攝影/朱恆民)
|
東非國家馬拉威環境克難,救災時的採購、運輸、通訊、人力都是困難;
但其實這些都不算真正的挑戰,真正的挑戰是我們的內心,
若是以自己的標準去看當地的一切,會把居民一時的受災變成長期的災難。
馬拉威曾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也是全球收入最低的國家之一;今年四月,我與幾位南非慈濟志工前往馬拉威,了解伊代風災月餘後受災居民生活狀況,並評估後續的發放。
我們到了最大城市布蘭岱(Blantyre)以南,三個最大受災縣,那是聯合國規畫出來的重災區,每個地區因為地理環境不同,各自延伸出的困境也都不同;例如有些地區,居民因為房屋倒塌無處可去,只好暫時住在學校、社區中心等臨時收容所。
在恩桑傑(Nsanje),村民原本住在河邊,受災後不僅無家可歸,連土地都沒了,只好集體遷村;在奇夸瓦(Chikwawa),村落在山坡地上,房屋多半只用泥磚、土磚疊起而沒有水泥,在大雨後就全倒塌了;但是他們的土地還在,可原地重建,只是缺乏工具,多數人尚未著手復建。
從一般人角度來看,無家可歸的居民住在收容所很可憐,我們實地訪查後發現,災前災後,他們的居住條件跟收容所其實是一樣的,生活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反而是有些人不敢輕易離開收容所回家重建,就怕失去「災民」身分,無法再領到救援物資。
馬拉威人非常勤勞,他們有莊稼農作,平日即會曬乾玉米儲存,待需要吃時,再拿到市場請人研磨成玉米粉。伊代氣旋影響了農作物,但畢竟不是全面性的毀損,有淹水的區域,存糧會受損,沒淹水的相對則較單純,將屋損修繕或重建即可。
儘管恩桑傑村民失去家園了,但當地人韌性強,以泥巴和磚塊即可再蓋回一間房,這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我們其實更關切的是他們面對災難的心態。
 |
南非志工朱恆民(右一)實地訪查馬拉威居民生活環境以及災後需求。(攝影/連浩程)
|
慈善組織的反思
在災區,可以看到許多慈善組織的車輛:美國、英國、聯合國機構等,很多慈善團體做定點救濟,世界糧食計畫署(WFP)也設有物資倉庫。
我們關懷奇夸瓦的兩個村,A村因為距離河岸近,八成房子災後都倒塌了,有日本團體提供了帳棚,聯合國機構也在當地設立水塔,確保飲用水安全無虞;政府和其他慈善組織,則發放水桶、睡袋、帳棚、玉米粉、豆類等食品及生活物資。
B村距離河岸較遠,共有一百多戶村民;酋長告訴我們,多數村民們返回家園了,目前只剩三十二戶村民仍住在收容所,多半是老弱婦孺或無重建技能的人,短時間內仍無法回家。
跟A村比較起來,B村受災較輕,所以許多慈善資源往A村送;B村得到的協助少,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重建。村民把塌毀的房屋磚塊再拾回利用,若沒水泥就用泥巴來黏裹,以此復原住房。
A村在收容所的生活物資沒有匱乏,不知是否因此削弱他們復建的動機與意志力,災後一個多月沒有任何一間房被重建起來。
在關懷發放中,我們也反思,慈善團體及物資的進入,是否對居民們造成了衝擊與影響?
 |
馬拉威人生活純樸簡單,並取材自然環境,取用河水或地下水,栽種穀物及蔬菜自足,災後也一如往常。(攝影/連浩程)
|
以互助克服困難
對我們來說,救災最大的壓力就是「運輸」。在恩桑傑時,我們希望能就地採購居民最欠缺的食物,但當地是馬拉威最貧窮的省分之一,整個恩桑傑都被我們買光了,也只拿到不滿六百公斤的玉米粉;不得已下只好到其他區購買,但這樣一來,交通運輸就成了很大挑戰。
當地公路條件非常差,運輸又一定會經過山路,許多卡車常因此故障,所以物資能否準時運抵發放現場,在時間上很難掌握。
此外,五月這場發放,原先名單上領取物資的是六百戶左右,沒想到現場不知從哪多冒出了三百多戶。
酋長告訴我們,其實他們很感恩,慈濟人能來災區對村民這樣伸援、關懷與互動,因為其他團體並不會這樣。我們也跟酋長長說,發放物資終究有限,希望大家可以適量跟鄰人分享,也布施給其他需要的鄰人。
其實,善良純樸的馬拉威人,村民們平常就有互助習慣,只要鄰人有需求,周邊人會一起伸援。災難真的只是一時,他們的良善反而提供了我們學習與反省機會。
非洲部落酋長的身份頗具權威,但我們所遇到的酋長,若沒特別介紹,跟一般村民都一樣。在布蘭岱近郊的青溝貝部落(Ching'ombe),是南非慈濟志工去年起開始關懷的重點區域,酋長高非.馬度卡尼(Godfry Madukani)當時疑惑,怎麼會有外國人團體,來到那麼遠、那麼窮的地方來幫他們?而且態度還很親切謙卑。這也影響了他,改變態度與部落村民互動。
災後,慈濟志工來到部落為村民援建房子,高非就慨然捐出自家林地上的木材,供作建材重建使用。
本土志工富有愛
跟我們同行勘災與賑災的馬拉威本土志工,家裏也很貧窮,但他們卻願意出來付出。家住在布蘭岱的志工喬安(Joana M'dala),為了協助慈濟完成發放,她先行到恩桑傑做「前勘」,取得受災居民資料後,再帶我們過去。
或許我們習以為常也覺得很簡單,就是拍個照然後透過網路傳輸,一些資料就很容易收到,但當地居民根本沒這些設備與條件。所以喬安親自前往受災部落,向十七個村落的十七位酋長取得受災戶的紙本名單;再轉三班公車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十點多。
隔天上午八點多,我收到她傳來第一筆訊息── 她將災戶名單一筆筆鍵入小小的手機,花了超過十個小時,才將六百戶資料傳輸給我。她不怕辛苦,而是扎實一步一腳印做出來;當我收到完整名單,可想而知是多麼感動啊!
本土志工愛琳娜菲(Alina-fe),也是受災戶,自家房子半倒,當我們在布蘭岱青溝貝部落援建時,她就捐了一千五百塊磚給其他住戶。我們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說因為這些人比她更迫切需要,希望他們能儘快重建家園。她每天徒步一小時,從家裏到慈濟建房據點當志工,煮食給工人及志工們吃。
救災最大的挑戰
儘管環境克難,採購、運輸、通訊、人力等都是困難,但其實這些都不算是救災真正的挑戰,因為都是用錢可以解決的事。從我第一次進入當地勘災起,我就一直在思考:我們到底能為受災居民做什麼?
我發現真正的挑戰是我們的內心,因為我們很容易會用自己的環境及標準,去看當地所謂的「災民」,就像先前提到的,很多人是有復原、重建的能力。
身為志工,我們該如何用更有智慧的眼光和做事方法,去真正幫助並利益居民,不要因為一次性的受災,無意間造成他們永久的受災,讓他們反而失去了積極復建家園的能力。
馬拉威人生活純樸簡單,所有生活材料都在他們四周環境,房屋用泥土、樹枝、茅草、蘆葦等材料搭建而成,飲用水是河水或地下水;他們生火不用瓦斯而是用木炭,他們栽種穀物及蔬菜。很多人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日常生活可說是極低度依賴外來物資;連零食也是市場賣的甘蔗,鮮少使用到具有污染性的汽油、塑膠等物質。
若外來慈善團體走進去,給了他們過多物資甚或一些塑膠用品,無意間改變了他們日常生活生態,間接使他們喪失原本習慣及謀生能力……所以我才會說,一場慈善賑災,真正的挑戰其實是我們自己。
 |
伊代風災後慈濟舉辦馬拉威首場大型發放,致贈六百多戶受災家庭每戶二十五公斤的玉米粉。(攝影/朱恆民)
|
只想緊緊抱著她
五月,我們重返恩桑傑發放,由於人力很有限,現場十五、六噸的玉米粉,該如何發出給六百戶?令我們感動的是,很多村民都主動站出來幫忙,他們本身就是受災戶,大家穿起慈濟志工背心,幫忙將一包包玉米粉搬下車,再親手發給鄰人鄉親。
一包玉米粉有二十五公斤重,要扛下車來真的很辛苦,還一連下貨了六百多包;結束後人人滿身大汗,我真心跟每個人道感恩。
我跟他們說:「你們應該要感到驕傲,因為你們幫助了自己與鄉親。」我感受得到他們成為志工時,眼神閃爍出的光芒,看得出他們真正歡喜。
我覺得慈濟走了進來,不是只把物資送給他們而已,而是啟發出大家一分純淨無染的大愛;我們沒有付他們一毛錢,他們是真心真意要來幫助自己的鄉親。
發放期間,我幫一位老奶奶將玉米粉扛到她的小草屋,她很開心,緊緊握著我的手,然後講著我不懂的語言,我知道她在跟我感恩。
居民的衣物簡陋,也因為習慣坐在地上,平常沐浴也不易,身體難免髒污,但當下我毫不猶豫地抱了老奶奶……有一種愛是你不會在意對方是誰,不會在意對方全身多髒,你都會想要緊緊抱著他。
這分愛跨越種族、語言、身分或貧富,完全不去考慮其他、只想真心給她一分扎實的擁抱。那一個擁抱,我覺得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