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格——加拿大
◎撰文/王贊維、黃淑芳
上人的教義為我的工作帶來深刻的價值,去重視、服務周遭的人。我因此找到人生方向,並順著這個具體方向堅持下去。
擁有「楓葉之國」美譽的加拿大,是人民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良好的社會福利與政策,讓一些年輕人迷失在物欲橫流的環境裏,牽動著楊桂格「回家」的那支指南針,是心中的感恩。
 |
楊桂格(左一)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區為菲律賓海燕風災募款。(攝影/王耀明) |
「我是不在乎別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取了一個中文名「楊桂格」的Gregg Young,十二歲隨著父母從英國到美國,十六歲又移民到加拿大,就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地理學系。回憶往昔,他說自己曾迷失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裏。
讀書、打工、玩線上遊戲以及交女朋友,楊桂格的大學生活在漫無目的、四處找樂子中度過,生活養尊處優,卻鬱鬱寡歡不可終日,對於未來萬般迷茫的他,汲汲找尋生命的意義與出路。
浪跡天涯
二〇〇六年,大學四年級的楊桂格在校園社團博覽會中遇見慈濟,他看見英文版季刊上寫著「Buddhism in Action」,幾個簡單的英文字,卻讓他有了被震撼的感覺。透過幾位慈青的介紹,他了解到慈濟是一個佛教團體,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從臺灣起源,向著世界各大洲拓展開來。
之後,隨著多倫多慈濟志工積極邀約他參與各項活動,期間志工們與他暢論人類對世界應有的責任,從每個人自身做起,一點一滴都能影響周遭社會。
深度的談話內容和慈濟志工緣苦眾生的人間菩薩精神,讓楊桂格感動,遂選擇加入滑鐵盧大學慈青社。
在慈青社的活動中,楊桂格遇到了慈濟資深志工王贊維。一次茶會活動,王贊維與他結緣了一本報導證嚴法師的出版品:《千手佛心(Master of Love and Mercy : Cheng Yen)》與英文《慈濟季刊》。
一一熟讀這些出版品,菩提種子就此在他心中生根發芽,在他之後數年浪跡天涯的旅程中,一路陪伴,於是他和慈濟有了絲絲的連結,不因流浪而結束。
讓楊桂格印象更深刻的是,在大學裏,他曾經修過一些佛教課程。有一次,在一本教科書上看到慈濟的介紹,更是驚訝不已。
原來,自己參加的慈青社,與教科書上介紹的慈濟竟是同源,這讓他更堅定地在大學生活中,不間斷地參與慈青社的活動。
每次到慈濟多倫多會所參加活動,只要看到證嚴法師的英文出版品,他都會請購回家細細品味。
當他決定休學,離開加拿大去遊歷世界時,行囊中也隨身帶著法師的著作,在遇到無法解釋或釋懷的人生困境或瓶頸時,隨時省思書中故事的深切意義,尋找讓自己心靈安身立命的答案。
「離開加拿大的這六年,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我的心渴望與慈濟有聯繫,因為它能加強自我生命的實踐。」楊桂格去到太平洋庫克島(Cook Island)工作四年期間,浪跡天涯之旅與法師的開示,漸漸對他產生影響,他從放蕩無羈到慢慢懂得關懷、幫助別人。在二〇一一年將未完成的學業完成。
二〇一三年回到加拿大滑鐵盧後,因為正職的工作難尋,他只好同時做兩份兼職工作,其中一個是友誼之家(House of Friendship)查爾斯街男住宿中心(Charles Street Men's Hostel)提供街友居住的緊急庇護所,協助街友登記住宿、用餐。
二〇一四年初,王贊維再度邀約睽違已久的楊桂格參與慈濟茶會。當志工介紹慈濟西多倫多在社區的運作概況,楊桂格工作的庇護所正愁第四個星期天,找不到機構願意前來提供熱食。
王贊維當下就回應:「慈濟以雪中送炭的精神,作為慈悲喜捨的依歸。我們會盡快找時間訪視地區遊民中心,研擬協助的方法。」同年六月,慈濟志工加入提供熱食的服務,讓楊桂格對「Buddhism in Action」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事理相證
二十一歲的楊桂格曾接觸藏傳佛教,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但是,對於佛教各個宗派的修行法門感到困惑不已,有些甚至帶有迷信與神祕色彩。而慈濟最為吸引他的是——在全世界實踐「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最為貼近佛陀的真實教法。
楊桂格大量閱讀證嚴法師出版品、收看「靜思晨語」。自從有英文的「靜思妙蓮華」網站,他也會「薰法香」,勤讀法師的法華經開示,更透過網路與美國加州薰法團隊一起共修,彼此交流心得。
培訓志工期間,他在社區為來加拿大尋求庇護的難民開辦英文會話中心、參與慈濟訪視,雖然生活非常忙碌,但是已習慣正向思考的他說:「其實,可以再多做一些。」
加拿大領土廣大,每一次在多倫多舉行見習培訓課程,住在滑鐵盧的楊桂格都必須克服許多困難才能成行,兩份兼職工作排假不易又沒有開車,每次都需要安排共乘,冬天風雪季,再冷也要開上近兩小時車程……
當志工們邀請他回臺參加授證營隊時,腦海中回顧過去兩年的見習培訓課程,大家無私的付出陪伴,讓他的心中充滿了感恩。
楊桂格把自己身上有的錢,精打細算了無數次。把志工們告訴他該準備的受證制服、回臺灣的機票與食宿、請假回臺期間沒有收入的狀況,想了又想、算了又算,終於能夠成行,踏上「回心靈的家」之路。
當他別上「佛心師志」的胸章,禁不住滿心的悸動,馬上跟遠在加拿大的媽媽視訊,媽媽非常開心,還跟現場的學員們熱情打招呼。他激動地說:「我沒有辜負父母對我的期望。」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授證典禮上,跪在證嚴法師面前,雙眼目不轉睛地看著法師慈祥的面容,楊桂格的心中無比激動。法師期許他能多承擔,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勤耕福田,未來能成為加拿大社會與慈濟的橋梁,發揚法脈宗門。
參加此次營隊,相當多的課程分享讓楊桂格感動落淚。分分秒秒懺悔自己空過時日,為自己找了太多懈怠的理由與藉口。看到那麼多國家的慈濟志工戮力付出,讓他自慚形穢,自我期許回加拿大後,要更努力精進在菩薩道上。
目前,楊桂格在聯合勸募(United Way)支援的一個基金會中有一份全職工作,主要是幫助一些有零星打工收入的遊民,尋找容身的住處。因為工作關係,一直在接觸無家可歸,或精神、身體健康有狀況,以及吸毒成癮的人。「上人的教義,為我的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價值,去重視、服務周遭的人。」楊桂格開心地分享。
「上人的法給了我更好的視野,讓我更了解人間的愛。鼓勵我找到人生的方向,然後順著這個具體方向堅持下去。」曾經放蕩、曾經心靈空虛、到處尋尋覓覓的楊桂格如今發現:「透過實踐,佛法是具體的,是美好的。」善良、樂於助人的他,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
王贊維分享陪伴楊桂格的經驗:「每次跟他接觸,總覺得自己不夠精進,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志工,只是看了一本有關上人的著作,逢人就介紹慈濟,真的讓我自嘆不如。」
楊桂格常常思考,如何運用慈濟精神在當地做些事?尤其他從國外回來的時候,尋找自己能夠負擔得起的住房非常困難,這也是他投身於幫助街友找房子的工作原因之一。
雖然離證嚴法師很遠,但是他的心一直都貼近著法師的心,隨時都思考著如何解救苦難的人。他不只一次跟王贊維提到:「如果有國際賑災的機會,一定要告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