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回家
  目錄
  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楊桂格——加拿大
  珍妮弗——厄瓜多
  陳樹微——德國
  葛蕾蒂絲.恩葛瑪——南非
  蔡岱霖——莫三比克
  烏丁屯——緬甸
  李偉嵩——菲律賓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回家
  烏丁屯——緬甸
◎撰文/王慈惟

如果上人給予我們金錢,很快就會花完;上人給予我們法水,一輩子都用之不盡!因為苦過,我再窮也要幫助受苦的人。

緬甸,有「亞洲穀倉」美稱,主產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波山米,口感鬆軟香甜,米飯是米粒的三倍長,而被稱為「緬甸魔米」。牽動著烏丁屯「回家」的那支指南針,是相信上人說的話。

烏丁屯一家人雖然生活貧困,但人人臉上掛著微笑,樂於助人。(攝影/蕭耀華)

緬甸是東南亞大陸面積最大的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百分之四十六,總人口有百分之七十五在農村,農業勞力一千八百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的百分之六十四。

烏丁屯(U Thein Tun)原本只是農民中的一人,就因為接觸到了慈濟,感動於證嚴法師的教導,他從一顆小小的善種子長成大樹,又繼續將善種子撒播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讓菩提種子萌芽成林。

 
風災摧毀心血

「那一夜的風颳得像天要掉下來了,我們躲在屋裏,非常驚慌害怕,彷彿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慈濟志工郭寶鈺提起二〇〇八年五月二日,熱帶氣旋納吉斯登陸緬甸的那一刻,心底的害怕,彷彿再度經歷那一夜的強風勁雨,「我們住在仰光市區的高牆磚瓦內,但是郊外成千上萬的鄉親不知如何度過那一夜?」

一念之仁,讓郭寶鈺和慈濟接上了線,隨後十年,只要哪裏有需要,郭寶鈺總是適時出現,從慈善到教育,不放棄任何一個助人的機會。跟隨馬來西亞資深志工,一個農村接一個農村分享證嚴法師創辦慈濟的故事,一個農村接一個農村為貧農發放稻種。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永遠難以預計,每個志工在慈濟所要完成的使命彷如早已安排,那時的郭寶鈺尚不知會為緬甸慈濟寫下別開生面的頁章。

納吉斯風災摧毀了許多農田,帶給人們內心的創痛更是無法言喻,多年之後烏丁屯回憶當年:「大風吹走的不只是田裏的農作物,更是我一輩子的心血。長期在水稻田中幹活,全身病痛又承受災後損失,那時萬念俱灰,以為這輩子再也沒有希望了!」

緬甸許多貧農因稻田被淹沒,畢生積蓄付諸流水,又因原稻種已是借貸購買,無能力再次購買稻種,眼看著生活就要陷入絕境。

烏丁屯表示,「村長告訴我們,有國外團體要來幫助,大家議論紛紛,沒有人相信是真的。我小時候父母就往生了,家裏的田地也被親戚奪走,寄養在叔叔家裏,沒得上學、吃飯也是三餐不繼,我心裏充滿怨恨,更不相信世界會有好人!」

然而,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一群穿著藍衣白褲的外國人來到當地寺廟,鼓勵大家要振作,並告訴他們全世界的慈濟人都在關心他們。這是烏丁屯第一次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接著,拖拉機把一袋又一袋的稻種和肥料運到村落,讓大家帶回家,烏丁屯就如收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般,開心得無法形容。

 
窮人也能助人

這才是一切的開始。一天午後,一群志工來到烏丁屯的家,卻站在屋外不敢踏上臺階,擔心烏丁屯的房子能否負擔大家的重量。烏丁屯熱心地在破舊的竹片地板上鋪上草蓆,這是緬甸的待客之道。

稻種發放之後,烏丁屯再次見到慈濟志工,他說在發放儀式上聽到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積少成多可以幫助人,又聽到另一位農民烏閔壽「日存一把米」,於是自己也開始「日存一把米」行動。

郭寶鈺一聽,就問:「大叔,您可不可以示範如何存一把米?」烏丁屯走去小房間,取出米甕抓起了一把米,放入了米撲滿。郭寶鈺往米甕一看,甕內只剩下幾粒白米,轉頭問烏丁屯:「大叔,那您今天晚餐怎麼辦?」

烏丁屯說:「我有辦法!」

長年和農民互動的郭寶鈺知道,烏丁屯的辦法就是到鄰家去借米,於是說:「剛才是示範的,您把剛投入的米取出來吃就可以了!」

烏丁屯卻回答:「這是要救人的米,是不可以再取出來的!」

「當時我懵了,很後悔他那麼窮了,我還讓他投米,把他的晚餐都放進撲滿,他晚上就沒有飯吃了!」郭寶鈺後來回臺灣,流著淚向證嚴法師分享這一段,請示法師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法師開示佛教經典中,迦葉尊者解貧婆七世之貧的故事,解開了郭寶鈺的心結。

郭寶鈺回到緬甸,立即到了烏丁屯的家,分享更多慈濟的故事和證嚴法師的教導。烏丁屯得知法師推廣茹素不殺生,於是不再灑農藥,並對著稻田祈禱和說好話,漸漸的,烏丁屯的農田愈長愈好,逐年豐收。烏丁屯覺得這是法師給予的福報!

 
「米撲滿」獲回響

不久之後,慈濟人邀請烏丁屯參加新進志工研習,從此以後,烏丁屯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宣導「日存一把米」。有一次,在仰光岱枝鎮瑞那滾村推廣「米撲滿」時,農民烏善丁(U San Thein)聽了分享,當天回村莊就帶動三十多位農民響應。

至今,烏丁屯等人共帶動了三十六個村莊,每個月捐出三千公斤的「米撲滿」。除了幫助需要借貸穀種的農民,也將這些愛心米送給七十戶貧困人家,剩餘的則作為醫院每週發放的營養粥。

烏丁屯日存一把米、帶動善效應的故事,法師透過大愛臺向全球開示:「有一位農民烏丁屯,每天抓起一把米,放進塑膠桶(米撲滿)裏。想一想,這一把米是四口之家,每個人八分飽省下的糧食,一個人少兩分,四個人就少了八分;節省八分,剛好多給一個人吃飽。以這樣的概念,慈濟推動『八分飽』的助人行動,源頭就是從烏丁屯開始。」即使簞食瓢飲,也永遠留一口飯給更困窘的人。烏丁屯單純的信念,沒想到成為全球慈濟人學習的榜樣。

從仰光出發到烏丁屯住的丹茵要兩個多小時車程。車子停在大路旁,一群人換上雨鞋,走入一望無際的農田,烏丁屯的住家就在農田當中。

走入田間,大家才了解雙足插在泥濘中無法動彈的困難,想用力把腳抽出來,身體就會失去平衡跌入泥中,而烏丁屯身輕如燕,一會兒跑前、一會兒顧後,幫助大家前進。

看他手指指著看得到的屋子,走起來卻好遙遠,烏丁屯一會兒撥開稻草,讓大家看看田間的小魚,一會兒讓大家在一旁農家稍歇,再鼓勵大家前面就要到了!這樣的過程,還真像《法華經》中所描述的「化城喻品」。

時間一轉,坐在飛往臺北的飛機上,烏丁屯內心激動得無法安睡,沒想到很快就可以見到最敬愛的證嚴法師。

回到「家」的烏丁屯說:「如果上人給我們金錢,我們很快就會花完,上人給予我們法水,一輩子都用之不盡!受證之後,我更要精進跟著上人做慈濟,因為苦過,再窮我也要幫助更加窮困的人,而且我做得到,只要跟著上人所說的做,就一定做得到!我要更加精進,好好地行菩薩道!」

「福種(慈濟發放的優良穀種,被當地農民稱為「福種」)是要把這分福傳下去,讓農民彼此鼓勵就會更有力量。」如今,烏丁屯的生活逐漸改善,亟思回報的他,不僅從每日一把米增加到捐出一畝田的稻作,更身體力行,投入慈濟志工服務人群的行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