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回家
  目錄
  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楊桂格——加拿大
  珍妮弗——厄瓜多
  陳樹微——德國
  葛蕾蒂絲.恩葛瑪——南非
  蔡岱霖——莫三比克
  烏丁屯——緬甸
  李偉嵩——菲律賓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回家
  蔡岱霖——莫三比克
◎撰文/凃心怡

現在回想起來,人生一切的遇見,都是美麗的鋪陳。當心有所歸止,望著潮汐澎湃的印度洋,心中的使命感更是澎湃飛揚。

莫三比克,十五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航程最遠之處,即是這塊土地的貝拉港。距離臺灣花蓮,隔著印度洋以及一萬五千公里的里程數,牽動著蔡岱霖「回家」的那支指南針,是因為一場迷惘的婚姻

蔡岱霖(中)向會眾分享證嚴法師開示,保羅(坐椅子者)以葡語翻譯。(攝影/李奕儒)

「第一次要來莫三比克時,我對這裏一無所知。」身材嬌小的蔡岱霖,談起迢迢千里嫁到莫三比克之初,坦言也曾有過惶恐。當時她打電話到外交部,沒想到外交部的答覆並沒有給她任何安慰,「外交部告訴我,他們只知道十幾年前有臺商在這裏以砍伐森林、做木製品為業。」

窮,是蔡岱霖到莫三比克之前的刻板印象,然而實際抵達之後,她卻在這裏同時看見天堂與地獄。

 
富庶貧窮 一線之隔

莫三比克境內平原多,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但大部分土地都沒有開發;即使擁有兩千六百三十公里的海岸線,漁業發達,但因為捕魚設備簡陋,遠洋漁業困窘。莫三比克礦業豐富,卻鮮少開發;工業正在起步階段,以輕工業為主。

莫三比克經濟低落,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與重債窮國。然而,吸引蔡岱霖離開臺灣舒適圈久居此地的,是一顆被緊牽著的跳動的心。

「當時已三十六歲的迪諾是莫三比克五百多位博士中,最年輕的一位。」談起莫三比克本地人的先生傅迪諾(Dino Foi),蔡岱霖話語雖然盡可能平順,然而字句間,都是對先生的讚歎。但是,當初答應先生的求婚時,他們原本決定留在臺灣就業,「以此為前提,母親才答應我們結婚,沒想到在婚禮前兩週卻變了卦。」

當時莫三比克政府通知傅迪諾有個職缺,完全符合他遠渡重洋來臺灣學習的夢想,也就是扮演政府各部會與企業間的橋梁。最後,為了先生的理想,蔡岱霖選擇來到莫三比克這個文化、習俗以及語言都完全陌生的國度,然而她也坦白地說:「每年坐上飛機回臺灣探親,面對娘家親人跟朋友,我都不敢提起心中的失落。」

雖然遠赴窮國,然而先生的工作不斷高升,蔡岱霖的生活跟一般人比起來可謂過得相當寬裕,「我們和佣人出入的門、洗手間等都不同,丈夫提供給我的環境,讓我看不到貧窮的人是如何生活的,看到茅草屋與破敗的鐵皮屋,也事不關己,心中只想著到底何時才能離開這個國家?」親朋好友以為她嫁得好,卻不理解她埋藏在心中的苦楚。

「我曾經完全不解也不喜歡這個國家。」蔡岱霖笑說,初來那幾年,她身邊有一群朋友,每次相約聚餐,總會一起痛批這個國家的不是,「罵完之後覺得心情真好!」

由於先生在政府部門工作,認識不少高官顯要,時常受到招待應酬。「我們出差時住的是總統套房,坐私人飛機,一餐至少要價新臺幣三十萬,開一瓶三萬的酒,卻不能吃完喝光,因為那會顯得很俗氣。」蔡岱霖說,自己當時生活在金字塔頂端,往往回到正常生活,看到的又是極端的貧窮。

自家隔一條街就是總統府以及各國大使館林立之處,然而車子再往前開五公里,富麗堂皇的景象已不復見,僅留一片望不到盡頭的雜建鐵皮屋。從三百萬美元一棟的房子到長滿鏽斑的貧民區房屋,蔡岱霖不禁想問:「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心念一轉 福田現前

蔡岱霖的原生家庭屬中產階級,母親擔任教職,父親是個老實的生意人,卻遭到好朋友的背棄。父親所有的希望與夢想隨著痛心變質為癌細胞,從發現肝癌到離世僅短短二十三天,那年他才四十八歲。

自此之後,蔡岱霖犧牲自己的學業外出工作,長年在臺灣與中國兩邊跑,忙得沒有喘息的空間,只期待弟弟能順利完成學業。直到自己有了一筆小小的儲蓄,才重返校園補足學業的缺憾。

從十歲就開始親近佛寺的蔡岱霖,一心只想追求簡單而平靜的日子。好不容易在莫三比克找到心所嚮往的生活,卻沒想到世事難料。她開了一間商務顧問與旅遊公司,在工作中卻發現當地人的做事邏輯,實在讓人無法理解,也找不到答案。

而隨著先生在工作方面愈來愈被器重,蔡岱霖鬱悶的心情就更加沈重,因為這跟她原本期待的生活落差太多。「每天我要為應酬梳妝打扮,參與一頓不必然要享受的奢華大餐,同時也看到貧窮在身旁徘徊,那不是我要的。」

先生工作忙碌常應酬喝酒,一度讓她下定決心離開這片土地。

二〇一二年過年前,蔡岱霖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了慈濟,當時的她完全沒想到,這個緣分,竟讓她滿腔的怨與恨,在短短幾年間完全化解為愛與善。

猶記有一回,證嚴法師看著蔡岱霖,輕聲用閩南語問:「你怎會嫁那麼遠?」

這句話,讓她紛擾的大腦突然靜止,自忖:「是因為愛呀!」

「當初不只是因為愛丈夫,其實也愛非洲,愛這裏的原始,愛當地人的豁達慢活,這是我來到莫三比克的初衷。」蔡岱霖不禁陷入回憶的長廊,記得第一次來莫三比克,是因為她正考慮要不要與當時在臺灣念博士的傅迪諾交往。

「我跟他說,我必須先考察莫三比克的環境,才能決定是否要接受他的追求。」那年她三十一歲,對男女交往抱以慎重的態度,為此規畫一個月的莫三比克之旅。

一天,她與傅迪諾共赴一個餐會,主辦者是莫三比克知名大學校長兼任國策顧問。原本蔡岱霖以為排場會很大,結果只有簡單的四菜一湯,沒有過分裝飾,也沒有豪華食材,桌上都是莫三比克一般家庭的傳統菜餚。「我們吃飯、聊天、跳舞,從下午兩點一直到晚上九點,過得好快樂。」

別人認為莫三比克窮,但蔡岱霖卻看見這裏的好,「這裏民風很純樸,人民也很快樂,見面就是吃飯、聊天,跟臺灣很像,步調卻慢很多。在莫三比克,我體驗到什麼叫做『慢活』。」

曾幾何時,這分愛卻被負面情緒填滿,證嚴法師的一問,蔡岱霖的一答,為自己找到了「愛」的出口。「深信因緣的我,原本以為是自己上輩子造業,才會來到非洲,當下我赫然發現,原來不是業,而是滿滿的福田,自己是何等有福與幸運呀!」

 
單薄背影 從心立願

在對莫三比克這片土地感到迷惘之際,蔡岱霖萬萬沒想到,證嚴法師的慈悲身影和智慧法語,讓她找到了對這塊土地的使命感。

回到莫三比克之後,蔡岱霖與南非慈濟志工聯繫,並且決定到當地取經觀摩,不料在出發的前一天,女兒竟然發燒了!

「不要擔心,我會好好照顧她的。」傅迪諾鼓勵著蔡岱霖,即使他不是很清楚什麼是慈濟,只知道太太的臉上又重新散發愉悅的光彩,於是他告訴蔡岱霖:「不管你要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在先生的支持下,蔡岱霖深入鄉間,期待透過自己微薄的力量,讓她原本既害怕又不捨的貧窮,能看起來有些許的不同。

「我原本覺得自己是要去助人的,卻沒想到反而被幫助了。」第一次見到露蒂絲是在馬夏奇尼的路邊,她窩在一個火爐邊,正將炒好的花生分裝在塑膠袋內,就著火爐熱熔塑膠袋並迅速捏緊封口。

吸引蔡岱霖的不光是露蒂絲的手藝,還有她扭曲變形的雙腳。一問之下,才知道露蒂絲十五歲就發病,雙腳逐漸萎縮無力,隨著年歲增大情況愈糟,最後只能以爬行代替行走。

蔡岱霖原以為露蒂絲的內心應是愁苦的,卻沒想到露蒂絲即使面臨身體殘缺與困頓的家計,卻相當開朗樂觀,「看著她、聽著她的人生故事,我突然覺得過往的自己很幼稚,竟然只是為了不想過自己不喜歡的生活,就要離開先生。」

想起先生也是在比馬夏奇尼更加貧窮數倍的小村長大,靠著到城市打拚的哥哥拉他一把,加上自己半工半讀與努力,才爬到現在這個人人稱羨的位置。蔡岱霖對露蒂絲的敬佩油然而生。

那天回家後,蔡岱霖抱著傅迪諾,誠懇地對他說:「謝謝你!」

而對蔡岱霖全心投入貧民關懷,傅迪諾自然是頭號支持者。蔡岱霖笑著說:「如果再抱怨,我就太超過了。」

二〇一三年元旦,蔡岱霖邀傅迪諾回臺參加慈濟歲末祝福,在匆忙拜見證嚴法師的短暫幾秒鐘,法師提醒他們:「要把心靈的財富帶回去。」

「現在回想起,一切人生的遇見,都是美麗的鋪陳,端看自己有沒有用心體會。」認識慈濟,使蔡岱霖的心重新恢復了活力與正向的能量,「因為聽進去上人所教導,我開始去善解當地,用感恩、善解、包容的心,貼近當地人的心去理解他們。」

「他們曾受葡萄牙殖民近五百年,一九七五年獨立後又內戰將近二十年,世世代代大多無法受教育。若是純粹做慈善,在非洲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我看到這個地方需要佛法,需要上人深入淺出的教導,方能脫離世世代代貧窮文盲的命運。這也是我不顧所有困難,堅持與本土志工向照顧戶不斷愛灑的主要動機。」

「我想把自己回到精舍,回到慧命母親身邊學習到的一切,傳給當地,滋潤這片心靈乾涸、善良卻貧窮的人們。憑著這分堅持,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困難化為投入教育的力量,果真本土志工菩薩也不斷湧出。」

「有了大愛,小情小愛若有瑕疵,也感覺不到了。原來,這就是上人要我們挑天下米籮的歡喜,拉長情、擴大愛,心胸寬潤,才能得到真正法喜。」

而二〇一九年伊代風災所帶來的災情與後續賑災,則讓她對自己有了更深的期許。「首當其衝的貝拉港,幾乎沒有一家的屋頂是完整的,民眾爬到樹上、屋頂躲過一劫,但也有一大群人沒有如此幸運。」

鮮少受熱帶氣旋(臺灣稱為「颱風」)侵襲的莫三比克遭逢大難,慈濟立即送來糧食、盥洗包、建材、農作種子包及文具等緊急救難物資,嘉惠將近二十萬人,蔡岱霖動容地說:「聽聞上人剛動完眼睛手術,閉眼看到的是地獄,睜眼看到的是人間菩薩,上人如此心繫東非災情,我們要邀約更多本土志工來投入啊!」

緊急救難告一段落之後,蔡岱霖回到花蓮拜見證嚴法師,看見法師單薄的身子、年邁的歲數,然而肩上扛的卻是難以計數的重擔。看著老人家如常地起身與坐下,蔡岱霖告訴自己:「身為子女的我們,更要勇敢承擔!」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