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嵩——菲律賓
◎撰文/凃心怡
付出關懷卻被意外砸傷,家人勸退,但我想起上人說:「我們是自己甘願去幫忙的,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沒有權利抱怨。」
菲律賓,由七千六百四十一個島嶼所組成的國家,常年飽受地震和颱風侵襲,當地華人以閩南裔占多數,閩南語是菲華社區的通行語。牽動著李偉嵩「回家」的那支指南針,是心裏的那句「為什麼」。
 |
慈濟發放慰問金予海燕災區萊特省獨魯萬市警察人員,李偉嵩在現場互動。(攝影/蕭耀華) |
在菲律賓出生成長的李偉嵩,說起話來的口音,半帶點菲律賓腔,時不時幾句流暢的閩南語夾雜其中,身為華僑第三代,菲律賓對李偉嵩而言,不僅是打拚生活的地方,更是故鄉。
談起家族遷徙,李偉嵩仍記得,祖父來自中國沿海省分,在那個生活不易的年代,鼓起膽識飄洋過海來到菲律賓,並開了一間小雜貨店,在物資缺乏的菲律賓鄉下,很快就有了固定的客源,也有了足夠的錢溫飽一家。
「在那個年代,他們認為自己只是過客,總有一天會回到中國去。」李偉嵩笑言,老人家怎麼也想不到,自此家族血脈便在異鄉異地落地生根,也讓血液裏留著華人血統的他,成了菲律賓人。
大火後遍尋解答
家庭,帶著李偉嵩來到菲律賓,而家庭,同時也影響著李偉嵩大半的人生。
「我從父親的身教上,明白了孝順的道理。」印象中,每年祖父生日的一個星期前,父親就會搭船到大城市去,張羅一些島上沒有的稀奇蔬果,並聘請當地廚師,在祖父生日當天辦桌宴客,「但是他自己的生日,卻清清簡簡。」
二十五歲那一年,李偉嵩創業,專做化學實驗儀器,在起草公司名稱時,他就決定以父親的名字命名,「這是對我父親的孝心與尊重,他知道之後,好開心。」
看見父親的笑容,他在心中立下決定,未來他一定要成功,再蓋一間大房子給父母親住,好好地孝順他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正當他即將攀上事業巔峰之際,一場無情的大火吞噬了父母的家,也讓死神無情地砍斷即將過上的好日子。這場火燒光了李偉嵩對生活的熱情,他窩居在自己內心那個黑暗的小角落,不斷喃喃自問:「為什麼會這樣?父母只是平凡人,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為什麼會死得這麼慘?」
他花了九年的時間,試圖解開疑問的鎖,卻屢屢徒勞無功,曾經他也試圖找尋宗教的慰藉,「當時人家介紹我基督教、佛教,尤其佛教,我特別不喜歡,因為佛教說人生是苦,這麼悲觀的宗教,我才不要。」
李偉嵩笑言,但也是在這樣拒絕與尋找的過程,他結識了慈濟志工。當時他問對方:「慈濟是什麼?」志工告訴他:「做善事的。」李偉嵩聽了更不感興趣,回說:「我加入扶輪社,也是在做善事,我沒興趣做重複的事情。」
「一年後,對方又問我要不要回臺灣的靜思精舍看看?我想也沒事,就帶著全家人一起去了。」這一踏上臺灣,抵達花蓮並走入精舍,聽著精舍師父聊起早年慈濟初創的克勤克儉與克難,卻始終未曾放棄照顧苦難人的決心,自詡為鐵漢的李偉嵩竟被勾起了柔情,「我聽了直掉眼淚,以前我根本不會哭的,當時我想,或許我可以在這個團體裏找到答案。」
他想起父親曾告訴過他,「做人,要利益人群、修橋造路。」回饋社會的思想,讓他憶起兒時曾清晰卻被撇在記憶角落的畫面。
李偉嵩語氣中帶著滿滿回憶,「小時候,我們生活環境雖然不是太好,但比起一些菲律賓人,真的是好太多了。」
還記得有一回,他和鄰居玩到中午時提議:「我們先回家吃午飯,吃完再出來玩。」聽了他的話,同伴們面面相覷,童言童語地回他:「就算回家也沒飯吃。」
他這才知道,原來菲律賓人普遍生活並不好過,自家簡單的飯菜,對別人家而言已算奢侈,朋友們家裏大多是一口白飯灑些鹽巴,就是美味佳餚。
這些日常,往後在李偉嵩心裏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直到他投入志工行列,隨著賑災與訪視的腳步走入菲律賓人的生活中,也跟著義診的步伐深入窮困的村莊巷弄裏,童年的記憶逐漸飽和出鮮明色彩,也讓他意識到,原來在生活周遭需要援助的人如此之多。
「行善對我而言,就是另一種行孝的方式,做到當年父親對我的期許。」李偉嵩認為既然無法以物質孝順父母,至少在精神上他可以努力,因此他愈做愈投入,而在其中所獲得的回饋也愈來愈多。
每回在義診現場,候診的民眾總會喚他一聲醫師,一開始,李偉嵩都會耐心解釋:「我不是醫師,我只是志工。」然而,他漸漸地發現,慈濟志工確實扮演著醫師的角色,只是醫治的並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裏的愁苦,「我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心理醫師。」
做孩子的好榜樣
助人之後,李偉嵩笑言,最終受惠的其實是自己。
「一九七九年,我的人生有兩件大事,一是創業,二是結婚。」與愛情長跑七年多的太太結婚,李偉嵩坦言,個性相當大男人的他,未曾將心思放在家庭上,「我的思想是,要有安定的事業,才有美滿的家庭,所以幾乎都在拚事業,很少回家,就連太太生孩子,我都沒陪她去醫院,我覺得我又幫不上忙,去了也不能做什麼。」
隨著七個孩子陸續出生,李偉嵩對孩子更是嚴格,「我都告訴他們,如果沒有前三名畢業,我絕對不可能參加畢業典禮。」
當時的李偉嵩相當自我,對常來家裏暫住的岳母,也是態度惡劣。直到有一回,證嚴法師告訴他:「你要感恩岳母,把你家師姊照顧得美美的,嫁給你當太太。」
「當時我就想,我的孩子沒有機會看到我孝順自己的父母,至少還能看到我孝順他們的外婆,這是我表現身教最好的機會。」從此李偉嵩不僅歡迎岳母常常到家裏走動,甚至要出門玩也會帶著岳母同行。
老人家腳力不好,怕叨擾他們的行程,因此婉拒,李偉嵩還安撫她:「他們小孩子去玩,我在定點陪你聊天,等他們回來。」
岳母人生的最後一里路,李偉嵩把她接回家裏來,不僅請來看護二十四小時照顧,所有的醫療費用也大方支出,直到老人家嚥下最後一口氣。
他這樣的舉動,太太看在眼裏,原本對他的手足也不甚友善的她,就此也改變態度,待李偉嵩的手足如同自己的兄弟姊妹,讓李偉嵩笑說:「這就是善的循環。」
過去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很嚴格,後來他決定跟孩子成為朋友,「現在公司交給他們,做得好,我就恭喜他們;做不好,我就安慰他們,就當作是教育。」
和樂的家庭,成為李偉嵩生命中最圓滿的畫面。
為了讓「母親」安心
二〇一三年,海燕風災為菲律賓帶來災難性的死傷,風災過後,慈濟在帕洛與奧莫克興建大愛村,李偉嵩負責奧莫克大愛村的籌建與關懷事務。
一天,他到奧莫克與村民分享,結束之後,看到村民在慈濟開鑿的井邊愉悅玩水,他急著過去記錄下這幅歡樂的畫面,當他專注在拍照時,突然一名男子走過來,眼神狂亂地朝他的頭砸下石頭,甚至還動手揮拳。
很快的,這名男子被趕過來幫忙的村民制止,村民也以最快的速度,將眼骨裂開、血流如注的李偉嵩送到醫院去。
「我知道這個男人是因為吸毒而造成精神錯亂,可是當下我的心比身體還痛。」想起這兩年多來,對奧莫克大愛村付出的時間與心力,一心只想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怎奈卻獲得如此的回應?
他的遭遇,孩子比他更氣憤,甚至一度氣得說:「爸爸,我看你就不要做了。」
但很快的,他想起在風災救援過程中,也曾遇到許多困難,當時證嚴法師告訴他們:「我們是菩薩,是志工,是我們自己甘願去的,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們沒有權利抱怨。」
遇襲的消息很快就傳回花蓮靜思精舍,精舍師父從臺灣打電話給他:「上人很關心你,希望你能回臺灣,在我們自己的醫院接受治療。」
李偉嵩買了機票,飛回臺灣,抵達醫院時,他感動得不能自己,「院長、主任跟醫護同仁都準備好在等我了,很快就進行檢查,馬上開刀。」
他買機票前,兒女曾有所猶豫,跟他說:「你如果回臺灣,我們就照顧不到你了,確定要回去嗎?」
當時,李偉嵩也心知肚明,菲律賓的人醫團隊早已打點好一切,醫術更是沒話說。然而他沒有太多的猶豫,毅然決然長途奔波返回臺灣接受治療,他告訴孩子:「上人是我心裏的母親,他說什麼,我都要聽話,如果我回臺灣能讓他安心,那麼我就必須回去。」
那一年,一場大火讓他失去了父母,但他也相信,上天待他不薄,在冥冥之中,替他找到了另一個母親,教他行善也行孝,他在心裏許了願,這條慈濟路,他將會做到人生最後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