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演藝。演繹——演藝人員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心得
2011-11
  【推薦序】夢醒人生
  許亞芬:與悟達國師相遇
  陳霆:詮釋反派 警世惕己
  陳宥綺:逆境是禮物
  周又珈:解開層層結
  潘麗麗:做好一生功課
  曾浩綸:正視面具後的自己
  周婷婷:發現苦來自「求」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演藝。演繹——演藝人員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心得
  【推薦序】夢醒人生
◎何建明

紅塵滾滾迷自性,三心蔽障煩惱生……」每當「至誠發願」這一段音樂響起,總是讓許多觀眾,不由自主落下眼淚。

的確,「滾滾紅塵」,我們在凡夫的境界裏,不知道輾轉經過多少歲月,仍然找不到那個原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清淨本性;時光流逝,每天隨著日出日落,日復一日,總是隨波逐流,起起伏伏、來來去去,找不到生命的方向,甚至在小情小愛的個人生命中,終日無明暗覆、煩惱纏心。

證嚴上人不捨眾生迷茫,二○一一年慈濟基金會史無前例地舉辦了二十六場《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每一場法會,都邀約兩千零一十六位或一千零八位慈濟志工和社區會眾,共同參與。

這些參加的人員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有大企業的老闆,也有市井小民,人人都必須虔誠齋戒一百零八天,透過研讀證嚴上人講述《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再結合手語與偈頌,不斷精進共修。

這場盛會,籌備時間長達半年,全臺灣有三萬多人全心投入。從臺灣頭到臺灣尾,到處都是共修的道場,人人都在道場中修行,以「法」相「會」,可以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現代版靈山法會」。

透過讀書會共修,大家褪去了傳統宗教儀式的面紗,直接深入《水懺》經文,從唐朝悟達國師嘔心瀝血的著作裏,一字一句,覺察到自己內心各式各樣的煩惱與無明;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心念,例如「貪婪」、「嫉妒」、「自私」、「占有」,無量無邊的煩惱,就好像是一條又一條的繩子、一張又一張的羅網,把自己的心重重疊疊綑綁包覆,終至隨業流轉,不由自己。讀書會讓大家透過共修,「知因果,明是非」,明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

由於這次法會必須透過眾人的肢體弘法,要背讀偈頌、要配合手語動作,還要走位變換隊形。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上了年紀的環保志工,用他們做環保的粗糙雙手,用盡全力舉手、彎腰。為法忘身,他們認真的臉龐,經常讓人動容。

這次也有三、四十位演藝人員參加演出。這群演藝人員從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轉而投入這場《法譬如水》共修大法會。據說,剛開始邀約時,大多數人並不一定明白要參加的是什麼性質的法會?他們必須跟著練習、彩排,一直到一場一場的正式演繹。歷經半年的洗禮,演出的內容不再是娛樂大眾的劇碼,而是為了詮釋佛教《慈悲三昧水懺》經文、一段段真實的生命故事。直到彩排,大家的心從「習以為常」的起起伏伏當中,逐漸沈澱下來。

記得有一次彩排「意望深無底」,隨著歌詞的流轉:「人生恰如一場戲,戲的劇碼叫貪欲……」舞臺上的故事,說到一位從小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受到都市五光十色的引誘,離棄父親,帶著妻兒到都市謀生。隨著他不斷奮鬥,位子愈爬愈高、手段愈來愈凶狠,致使名利薰心「忘了我是誰」,拋家棄子、另結新歡;終因事業失敗,眾叛親離,中風潦倒。

當演繹到「知罪肯懺有悔意,從來罪福不相欺」,「累劫煩惱因意起,我今一一悉懺悔」,這時鄉下年邁的父親已經不久於人世,中風的中年人在舞臺上艱難地爬向自己的父親;而即將死去的父親,心中始終牽掛、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的孩子,在臺上交織成一幅活生生的「人間浮世繪」。

這時我看到好幾位一起彩排的演藝人員,眼中泛著淚光。

應該是這樣的故事,勾起了大家心中共同的善良本性吧!人生不是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念無明,做出錯誤的選擇,一步錯、步步錯,最後落到不可收拾的田地。演藝人員用平常熟悉的表演藝術形式呈現故事,但結合了經文、融合了佛法,就會讓人從心底的最深處,生出深深的悔意。

懺悔業障:語四惡業
人與人之間的言語最容易造業,「惡口、妄語、綺語、兩舌」便是經由口傳而衍生是非衝突、積怨成仇,因此不得不慎語言的力量。若能慈言愛語、與人和合、說真實語、不欺騙,便能轉四惡為四善,與人結善。(攝影/魏晴偉)

《水懺》經文中又說,凡夫起心動念之後,緊接著就會透過身體和言語,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身業有三:「殺、盜、淫」;口業有四:「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意業有三:「貪、瞋、癡」。

演出惡口的潘麗麗,臺上的角色是一位潑辣的媳婦,對自己的先生、公婆、兒媳,天天罵不絕口,到最後家人反目,自己受到最大的傷害。潘麗麗演出之後,到了後臺痛哭失聲,不能自已。

演藝人員們就在這樣的氛圍當中,反覆虔誠演練。終於到了八月份,高雄巨蛋第一場演繹,我看見這些平常光鮮亮麗的演藝人員端坐在後臺,雙手合十,虔敬地隨著音樂誠心祈禱唱誦。輪到他們上場,每一位都是卯足全力、使出渾身解數,希望透過自己的肢體,完美闡釋經文意境。有人甚至西裝褲膝蓋部位都磨破了,由此可知他們用心投入的程度。

最後一場演繹結束之後,在返回臺北的遊覽車上,一位演藝人員很誠懇地告訴我:「參加經藏演繹的這幾個月,感覺好像做了一場很美的夢。現在演繹結束,好像是夢醒了,有一種恍然若失的感覺。」

在搖晃的車廂裏,我看著他,這樣回答:「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才是真的像在做夢,每天迷迷茫茫過日子,完全看不到生命的方向。反觀這幾個月的經藏演繹,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佛法,有機會觀察到自己的習氣,並且下定決心改變習氣,這才真真正正是從夢中醒過來的人生。」

《水懺》經文說,大多數人的一生如果仔細分析,多是渾渾噩噩、迷迷糊糊;帶業而來、隨業流轉,過程中又不斷造業,所以苦惱不斷。罪苦的根源有三: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三是果報障。三障的根源,就是迷茫的人心。

經藏演繹雖然告一段落,但是人生的修行,才剛剛開始。上人期許我們「靈山法會不散」,期望大家把握演繹過程中難得體會到的佛法,開始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上人也在演藝菩薩的圓緣時刻,公開向大家「人間菩薩招生」,期望匯集更多人的善念,共同為天下蒼生付出。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明師難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難得有因緣陪伴這群菩薩,圓滿二十六場經藏演繹,謹以至誠的心,祝福人人真正脫離滾滾紅塵,得大解脫,身心清淨;更能發心立願力行菩薩道,為天下蒼生造福。

(本文作者為大愛電視臺副總監)
終曲:大懺悔
二十六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開啟萬人共修、共赴法筵之門,透過善念共振,人人背塵合覺,匯聚須彌山下的小螞蟻,合心齊力「為臺灣祈禱、為世界祈福」。(攝影/顏霖沼)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