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演藝。演繹——演藝人員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心得
2011-11
  【推薦序】夢醒人生
  許亞芬:與悟達國師相遇
  陳霆:詮釋反派 警世惕己
  陳宥綺:逆境是禮物
  周又珈:解開層層結
  潘麗麗:做好一生功課
  曾浩綸:正視面具後的自己
  周婷婷:發現苦來自「求」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演藝。演繹——演藝人員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心得
  曾浩綸:正視面具後的自己
◎劉秀觀

從小習於驕縱、火爆的個性,
讓曾浩綸眼中只有父母的不是。
善念一次又一次受到啟發後,
他明白要改變的是自己,不是別人,
而父母對他的愛也早就在身邊。

 

從小因為父母工作忙碌,曾浩綸和外婆同住,受到阿姨喜歡唱歌的影響,他對於戲曲及表演也萌生了興趣。在鄉野間,追逐每一場野臺劇;在電視上,看著一齣齣連續劇;甚至買票去欣賞舞臺劇表演,樂此不疲。

從喜歡看別人表演,到變成自己喜歡演戲,曾浩綸談起:「小時候被爸爸打,我就跑給他追。靈機一動,假裝不小心撞到門,跌倒後更假裝昏迷;爸爸看見此景,受到驚嚇,自責與心疼不已。」化解了一次挨打的命運,曾浩綸為自己的演技逼真,感到開心不已。

國中畢業後,曾浩綸考上華崗藝校戲劇科,卻因家人極力反對,而改就讀一般高中,但始終維持著對戲劇的熱愛。高中畢業後,他考上輔仁大學英文系,因無心於學業,決定休學、提前服兵役。

退伍後,曾浩綸考上空服員,過了四年多翱翔於天空的日子,仍按捺不住一心嚮往的興趣,決定參加演員招考,成了臺視演員訓練班的一員,開始走上熱愛的演藝生涯。

 
面具下 憂鬱的心

身為長子的曾浩綸,從小集父母的寵愛於一身,無形中養成他驕縱的個性和暴躁的脾氣;而父母對他的遷就與溺愛,也隱藏著高度的期待,希望他能夠承接家中事業,挑起油漆工程承包工作,他卻堅持走自己的路。

演藝之路,曾浩綸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大紅大紫;十幾年來,雖大多定調於鄉土劇的類型較多,但他仍樂於嘗試各種角色。

無論是飾演好人或壞人,曾浩綸扮演的角色總是十分極端,不是黑社會凶狠的老大,就是忠厚老實甚至智障者;各種角色的揣摩,都需要有顆細密的心思,而他就十足具備這樣的條件。

對一位表演者而言,當鎂光燈打亮那一刻,就必須飾演著別人,而把真正的自己隱藏起來;曾浩綸也不例外,壯碩的身軀下,他內心隱藏著多年的苦,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為此,他作繭自縛,夜夜笙歌,用酗酒來麻痹自己。

他的苦悶,除了來自與父母溝通不良,心中還藏了一個三十多年的祕密——原來,小學一年級時,最疼愛他的阿姨喝農藥輕生了。阿姨自殺當天,他剛好回奶奶家過暑假;他想,若當時能留在阿姨身邊,或許就能挽回這一切。

阿姨留下一封遺書,雖然他當年年紀小,很多字還看不懂,卻聽到員警念出遺書的內容,「我活得好累……」這句話,他一直記得。他覺得自己也走到像阿姨一樣的處境與心情,內心的吶喊,沒有人願意了解。

他怨家人不願傾聽他的心聲,彷彿要將他逼入阿姨的後塵,每當與家人發生爭執時,這句深植在內心的話,就會再次浮現;這個陰影始終籠罩著,加深撕裂他與家人的感情。

內心的苦,曾浩綸不願找人傾訴,日積月累下,終於在一次酒後,開始寫遺書,寫著「我恨○○○……我恨…我恨……」白天,他仍收拾起情緒,帶著面具去面對五光十色的工作。

 
一席話 如同棒喝

由於高中就讀基督教學校,受到行善助人的觀念影響,他平常也會承接一些慈善無酬的演出;二○一一年初,他到宜蘭一家養老院做慈善表演,遇到同來表演的官家宇。官家宇問他,是否願意無酬參與慈濟舞臺劇演出?他心想反正是公益,無酬也無所謂,一口就答應了。

四月初開始彩排,曾浩綸說,每次來到大愛臺,總能讓他紛亂的心瞬間平靜下來;然而回到家後,心情仍舊會蒙上一層陰霾。為了尋求心中的疑問,他主動打電話給慈濟委員蔡佩珊,講述自己苦悶的心境與阿姨往生的陰影。

「沈溺在過去是雜念,憧憬未來是妄想,人要活在當下,事情已經過去,就放下吧!把所有怨恨、煩惱、憂慮、牽掛都放下,勇敢走下去!」除了「放下」,蔡佩珊還鼓勵他要「提起」,「提起你的信心、毅力、勇氣,去造福人群。」

或許是與蔡佩珊一見如故,也或許是兩個多鐘頭的耐心傾聽,曾浩綸開始靜下心來,思索自己的過去,及未來想要走的路。

從決定參與演繹開始,曾浩綸就排除所有行程,將時間全交給慈濟;與慈濟志工密集接觸,他愈深入其中,心裏也就愈加感動。

為了成就這場法會,面對一次又一次嚴格糾正,志工們仍是毫無怨尤地反覆練習手語動作,其中還不乏大企業家及大老闆。他心中一直納悶著,為何他們甘願在這裏,讓別人喊來喊去呢?

心中的疑問,讓他想更進一步去一探究竟。經過一場又一場的觀察,看到人人求法若渴的神情,且每一個動作都很到位,他忍不住也感動掉淚。

五月回花蓮首演前,他還掙扎著要不要接下八月份到美國宣慰僑胞的行程;自花蓮回來後,他跟官家宇說,錢可以再賺,《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機會難逢,這個機緣不能錯過。他毅然推掉美國行程,更積極投入排練。

堅持演藝之路的曾浩綸,因參與經藏演繹而改善了與父母的相處;始終堅定做自己的他,如今不再孤獨。在《客家英雄傳西螺七崁》劇中,他飾演一位嫌貧愛富、迷失自心的貝勒爺。(照片提供/曾浩綸)

忍住怒 笑而不語

「你們三人腳步要一致,動作要一樣,一定要有默契。好!再重來一次!」彩排現場,總導演慈悅反覆地說著。

曾浩綸表示,「入經藏」就是要用心投入其中、用心去體會。「過去,演過很多壞人角色,心裏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這次在『阿修羅道』那一段,飾演一個黑社會的小弟,教唆大哥去放火,當背景畫面出來,想到有人會被燒死……突然覺得心很痛……」

曾浩綸發現,自己的心已經變柔軟了!且每一次彩排,他都有更深一層領悟;回想曾經發生過兩次重大車禍,卻安然無恙,既然命不該絕,就不該如此浪費生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曾浩綸意識到自己不可以再每天過著喝酒的糜爛日子,既沒意義,且浪費生命;於是,他開始躲避酒友,藉口在外地拍戲或睡覺來婉拒邀約,慢慢地,就與他們漸行漸遠了。

自從入經藏後,他也漸漸改變與母親相處的模式。以前脾氣暴躁的他,常與父母惡言相向,媽媽念一句,他回三句;如今,他感到很懺悔,也積極想要改善彼此關係。

「要改變別人之前,先改變自己。」雖然媽媽依舊愛念,但曾浩綸已學會先忍下來不回應,改以笑而不語來面對。

一點一滴的努力,家人其實都看在眼裏。有一天,曾浩綸準備外出參加慈濟骨髓捐贈驗血活動,媽媽突然衝了出來,看著身穿慈濟志工服的兒子,她臉上露出高興的笑容,叮嚀他開車要小心、要注意安全!

回想這一幕,曾浩綸心裏明白,這是一種善的循環。現在,媽媽不但會主動打電話要他回家吃飯,也願意特地為他準備素食;心中嚮往的和樂家庭氛圍,已慢慢感受到了。

經藏演繹結束後,幾個藝人朋友相約一起參加關渡區的慈濟委員見習培訓;家住中壢的曾浩綸,也積極投入社區活動。在慈濟,他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感恩生命中的貴人——蔡佩珊師姊,沒有她的耐心引導,我不會有今天;感恩蕭國川師兄帶領我做環保、宣導骨髓捐贈;感恩徐春盛師兄發掘我對記錄美善人事物的興趣;感恩鄭雲玲師姊引領我參與慈青活動……感恩這一路上陪伴我的志工家人。」

「只要緣深,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曾浩綸已經完全戒除喝酒,接著要努力的目標是戒菸。他向證嚴上人懺悔道,惡習尚未完全戒除;上人回以一句輕輕的話語:「要乖喔!」他決定將這句話,重重地放在心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