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演藝。演繹——演藝人員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心得
2011-11
  【推薦序】夢醒人生
  許亞芬:與悟達國師相遇
  陳霆:詮釋反派 警世惕己
  陳宥綺:逆境是禮物
  周又珈:解開層層結
  潘麗麗:做好一生功課
  曾浩綸:正視面具後的自己
  周婷婷:發現苦來自「求」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演藝。演繹——演藝人員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心得
  陳宥綺:逆境是禮物
◎陳怡伶

人生如轉眼即逝的草露,
陳宥綺正向思考眼前遭遇,
發現逆境是一份禮物,
應該要感恩生命中
挫折她的每件事、每個人。

 

小時候,陳宥綺一邊看童話書,一邊與自己對話,演戲天分不經意地流露。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國立藝術大學畢業後,她從事過編劇、演舞臺劇等,也參與過大愛劇場《無處不在》、《金山與麗嬌》、《好願年年》、《幸福的滋味》、《走過好味道》等多部戲的演出。

部部啟人省思的真實人生劇情,像在溽暑飲入一杯清涼水,沁入陳宥綺心扉,比起在商業臺演戲,更令她著迷。

「願意參加『入經藏』演繹嗎?但是要茹素喔!」三月中旬,日本大地震後不久,陳宥綺接到電話邀約。

那時,打開電視報導的畫面盡是日本苦難的災情。器世間天災人禍同悲慟的這段時間,湊巧陳宥綺的工作量略減,且陷入一段情感流逝的傷感中,而最心痛的是遭受同儕莫名毀謗,使她的心情跌進深谷。

聽到證嚴上人推動「大懺悔」,旨在救人心、救地球,陳宥綺不作二想答應了下來。

「能夠參與二十六場演繹,實在是一種福報。」陳宥綺形容自己是不容易開心的人,對待周遭永遠像個冷靜的旁觀者,「投入演繹這大半年,對我的心靈成長是一大超越。」

對於這段轉變的歷程,陳宥綺娓娓道來:「當時很痛苦。為了縮短痛苦期,我參加了一項內觀課程,學習定心、收攝心性、訓練專注。」

短短十天的靜觀,隔絕與外界的接觸,陳宥綺獲知了提升身心靈的養生哲理;接著,參與經藏演繹的因緣,更讓她內心受到淨化昇華,彷彿脫胎換骨。

「五月下旬,首場演繹在花蓮靜思堂進行,舞臺上的我,任淚涕漣。」隨著全臺演繹的日子逐漸逼近,心靈底處與偈頌細相映照,陳宥綺一次次檢視自己的行為,逐漸發現自心世界歸向清朗。她形容,入懺心情是一場「修行之旅」!

 
不要擔心 不要執著

蓋得高樓華廈起,床前又怨沒嬌妻……」陳宥綺穿著大紅綢緞衣,飾演一位奪人夫、又見利思遷的祕書。

「有個男人,因鄉下老家生活不富裕,於是離開父母、太太、孩子,到臺北打拚;他開公司賺了錢,祕書也愛上了他;直到生意被利息壓垮,公司倒閉,朋友一一離開,連祕書也背棄他;當他中風倒地那一刻,父母、太太及孩子又重新接納他、照顧他。」

總導演慈悅多次分析祕書角色的重要性,「她不是配角,是讓男人成敗轉頭空的關鍵人物。」

外貌善良柔順是陳宥綺不爭的事實,要她詮釋一位乖悖、強悍的角色,可是一項挑戰啊!

「如果你不能表現出祕書貪婪、愛名、奪權的無情嘴臉,就很難明確點出『貪欲』的精神。」儘管陳宥綺已經賣力演出,然而慈悅的殷切說明,等於也直接點出了她的弱點,挑戰她的自信心。

當她發現有兩位藝人來學同一個角色,一開始她還可以用微笑克制情緒,可是愈演愈無法假裝不在乎、不在意。「我覺得努力沒有被肯定,心裏實在很受傷。」那天,她的情緒盪到了谷底;走位時,慈悅又一再提醒:「你們不要黏在一起,要把距離拉開、拉開,舞臺很大,臺下看起來才不會覺得距離很小……」

身為一個劇場訓練出身的專業演員,應該懂得定位要走準,甚至情緒、動作都要有默契,才不會影響到團體的美好呈現。陳宥綺對於舞臺上團隊的位置老是走不定,又起了煩惱心。

戲裏戲外的人生,放不掉的貪、瞋、癡、慢、疑,放不掉的爭名奪權……那一夜,陳宥綺感觸橫生,沮喪到極點,獨自開著車離去,孤單地在車上放聲大哭。

「釋放掉累積已久的疲憊和情緒後,我打起精神告訴自己:『重新調整腳步』。」責任感與不服輸的心態,讓陳宥綺想起慈悅的語重心長:「你們要想想,為什麼外行的志工能進入狀況,那是因為他們的身心都真正融入經藏裏!」

這番殷切期許,敲醒了陳宥綺,「對啊,這意味著我『法』還沒入心。」

演技和走位的排練,先後帶給陳宥綺另一番思索。「我只要把自己的戲演好,不要去擔憂會不會被換角。」放下時,她的心頓時變輕鬆了!

有了體悟,陳宥綺每天更努力、更認真地聆聽偈頌,熟悉音樂旋律。當表演比較自如時,她開始在意化妝和頭髮的重要。

「我覺得這個角色比較狂野、比較外放、比較囂張。」陳宥綺認為,妝如果畫得恰如其分,對建立角色的特質絕對有加分效果,因此她期待妝要畫得濃豔,眼神要畫得犀利,卻連續幾天都無法如願。

陳宥綺的心情又受到影響,「難道這是來考驗我的嗎?」她百思不解,直到和好友黃雅 談心,一個正思惟才冒了出來:「真正演技發揮到極致,外在表相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當陳宥綺不再緊緊抓住自己原有的思考邏輯時,竟遇到了最吻合己意的化妝師。「或許是老天爺要我從中學會不要擔心、不要執著。」

喜好文學、藝術,當過編劇的陳宥綺,經常演出「大愛劇場」,在《清秀家人》中她飾演連家的長女桂香。(照片提供/大愛電視臺)

看淡一切 需要智慧

演技似乎在進步中,然而陳宥綺驚覺內心細微處,還是有那麼多的放不下。

「媽媽,我要去上班了!」媽媽罹患阿茲海默症已經十年,雖然得不到回應,陳宥綺依舊每天和她說說話;那天,媽媽好像突然醒了,眼神凝望著女兒,似乎在告訴她:「我知道了,你安心去上班吧!」

陳宥綺一驚,趕緊放下拎著的背包,回頭緊緊抱住媽媽,淚水狂奔。「但,僅有那一次……」媽媽受病折磨之苦歷歷在目,令她難捨難分;生、老、病、死,使她體悟深刻而寫下:「虛擲生命空轉過,待臨生死悔恨遲。」自我警惕。

「我能原諒對方嗎?他這樣毀謗我?」彩排期間,陳宥綺意外得知四年前因遭人毀謗,而失去一次接戲的機會,怒氣像蜘蛛吐絲網住她的思緒,揮之不去。之後,幾度與對方擦身而過,即使對方面不改色地向她打招呼,她卻故意視而不見。

「無明」像一條繩索緊緊箍住陳宥綺,她不知道該如何才能掙脫。

一場場經藏演繹開始了,「人生茫茫,浮沈無際大海中……」歌聲傳唱進陳宥綺的心中,淚不聽使喚地飆出。此刻,她善解傷害她的人,可能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思及媽媽十多年來的病苦折磨……「唉,人生如轉眼即逝的草露,還有什麼值得計較的呢?」

她靜靜地在筆記本寫下:「身一轉,化百年,魂魄歸,境寂滅,一切皆無常。」原來,看淡一切,需要智慧。

還沒就讀小學,陳宥綺的父母就離異了。

媽媽書讀不多,個性保守,遇人不淑的觀念深植,始終不快樂地過生活。在無法依靠父親經濟補貼的日子,一家人借住舅舅家,媽媽以包裝肥皂、牙刷、洗公寓樓梯等小工維持生計。

這些做小工的往事,陳宥綺印象非常深刻。她說,當時覺得媽媽很辛苦,下課後常去幫忙,從不曾因此感到自卑。眼見媽媽長期把心封閉,她不知不覺中也養成安靜、旁觀的個性,很少能夠融入別人的快樂裏。她質疑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進入演藝圈後,擔心這是個大染缸,所以自我保護色很強。」陳宥綺意識到自己帶給別人孤僻、孤傲的觀感後,提醒自己不該把情感從人群中抽離;她知道唯有投入才能深入,以及廣結善緣的道理。

但是,演繹要的不光是演技,不光是感情的投入而已,更要了解經文,深入經義;而所謂的深入體會經義,是得靠自己確實有懺悔意,才能把經文的真實義淋漓盡致詮釋出來。演繹還沒落幕,陳宥綺的清淨心,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排演而逐漸浮現。

以前只要半年沒收入,陳宥綺心裏就非常有壓力。這回,經紀人告訴她,汽車廣告公司的試鏡已通過,敲定八月十四日入鏡。「天啊!這天是臺北場演繹的最後一天耶!」陳宥綺不想放棄演繹的機會,製位單位又無法配合改期,機會因此失去。

「要是以前,我會因此感到扼腕,但是現在有進步了。」陳宥綺表示,逆境也許就是一份禮物;回想起感情上的挫折,表面上雖是對方背叛她,但其中或許有些功課是她必須學習或克服的。

她正向思考人生中的遭遇,發現每個人到人間各有不同任務,「當他完成他的工作,就會離我而去;所以回頭來看,應該要感恩生命中每一位使我成長的人。」

過去的陳宥綺,努力修練自心,學習如何認識自己;近距離和慈濟人相處後,她說:「我知道該怎樣創造我的未來了。我要把握時間參加培訓做志工,創造今生、來生的善緣,希望這輩子做個有能力去影響、去幫助別人的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