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生命無價》線上試閱>>>

◆【作者序】搶救生命,不容等待
◎撰文/黃秀花

時間就像神奇魔術師,可以產生令人難以預料的變化。

二○一一年九月十一日,慈濟醫療二十五周年暨人醫年會中,來自菲律賓的莉亞和瑞秋,又唱又跳熟稔地比著中文歌,吸引了眾人目光;然八年前,出生不到一年的她們,胸腹連體,無法翻身,更別提要自由自在地唱跳了。

那年是二○○三年,SARS疫情席捲全臺,各院皆處於緊張戒備狀態,在人心惶惶、聞「煞」色變之際,為何菲國志工甘冒險將莉亞和瑞秋送來分割?在此之前,並無相關分割案例的慈濟醫院,又為何敢接手呢?

就因「生命無價」,志工不忍兩女嬰繼續纏縛,又屆臨黃金分割期,眼見兩人體弱多病,住在深山就醫十分不便……種種不利條件,讓志工們很心急;而慈院醫療團隊則謹慎以待,會議上坐滿了五、六十人、黑壓壓一片,可見對這首例分割手術的重視。

同一時間,在護兒中心和神經科病房,也有兩個小生命正和病魔搏鬥——早產七百多公克的小湘及罹患重度癲癇的女童薆倫,她們的病症都讓醫護傷透了腦筋,卻也在耐心對治下,奇蹟式地恢復健康。

二○○四年,跨國醫療個案增多。在花蓮慈院,有患巨大型齒堊質瘤的印尼巴淡島男童諾文狄、患纖維性再生不良的印尼少年蘇霏安、患遺傳性神經系統退化症的新加坡潘氏兄妹;在大林慈院,有患水腦及顏面重度畸型的菲律賓孩童傑博……

臺灣因有健保制度,鮮少人會把病拖成這麼嚴重,但這些國外罕疾病童,除了新加坡潘氏兄妹,多居處偏遠,經濟條件差,又缺乏醫療資源,往往一來到慈院,驚悚外貌,就讓人嚇一大跳!

慈善與醫療結合,是慈濟醫院一大特色。志工不忍惡疾危及生命,不遠千里,出錢又出力,送他們來臺醫治;而慈院則是不論病患來自何方,都秉持救人第一、傾全力對治。

事隔七、八年後,再追蹤這些醫療個案,我實際走訪了新加坡、印尼和菲律賓,也奔赴臺南、高雄探訪。

諾文狄已往生六年,慈濟志工仍持續關心這家人,那分情並未因他離去而消褪。拜訪前,我早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觸景傷情;因先前採訪,目睹他經歷多次手術,猶然勇敢和活潑;出院時,我也一路跟隨他回鄉,村人熱鬧歡迎的景象,仍留存於腦海中。

果真,聽媽媽憶起他生前種種,我忍不住淚奔了!訪談結束,諾母站在同一條巷子、同樣抱著孩子跟我們揮別;只是七年前,她抱的是諾文狄,這回卻換成了么兒。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傷?

不過,重撰這些個案近況,更多的是讓人振奮與欣喜!像兩對雙胞胎姊妹,長得健康且漂亮;傑博長高又長壯,在志工協助下,家境也好轉了;薆倫知道要反哺父母,也會自製小禮物感謝醫護;小湘雖弱智,笑容卻可掬……

而長年照顧他們的母親,更教人敬佩,說她們是另類「女強人」,一點都不為過!薆倫的媽媽,當年懷胎五個月還在醫院奔波照顧她;潘氏兄妹的媽媽,至今仍每日幫兩個孩子做復健、料理大小瑣事;小湘的媽媽是外籍配偶,不會寫中文字,卻努力學習抽痰和清理氣切管……歲月在她們臉上烙下了刻痕,卻未減損其愛孩子的心,我真覺得她們都該像竹憲媽媽一樣,獲頒一座「模範母親」獎。

從採訪中,我也發現這些媽媽相濡以沫的真摯友誼。潘氏兄妹動手術時,竹憲媽媽陪在潘母身旁安慰;薆倫痊癒出院,媽媽把她的輪椅轉贈給姿齊,也對潘母多所鼓勵;而同樣就讀啟智學校的薆倫和竹憲,兩位母親常交流心得……

有人說,醫院是生老病死交會所,亦是測試人情冷暖的溫度計;但從採訪中,我卻真實感受到,除了疾病以外,還有很深很濃的人情溫馨面存在。

一件成功醫療的背後,絕不僅是醫療科技的展現,而是很多人愛心和心血的累積。這當中包括醫師、護理人員、檢驗單位、社工、志工……甚至是轉介個案來臺的海外慈濟人;集眾人之力所成,也才有可能讓醫療服務品質不斷往前精進。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直接連結網址,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