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生命無價》線上試閱>>>

《花蓮慈濟醫院•首例連體嬰分割》莉亞與瑞秋
◆【書摘3】安住在大城市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一大清早,莉亞和瑞秋起身盥洗、吃過早飯,回到房間換好制服,飛快朝瑪莉塔和妹妹的臉頰獻上一吻,就由安迪陪同走路上學。途中,莉亞的新皮鞋頻頻鬆脫,安迪好幾次彎腰幫她重繫鞋帶;走到半路,又將她的書包接過來揹上,旋即也將瑞秋的書包往肩上扛;慈父愛女之心展露無遺,安迪咧嘴微笑露出潔亮白牙,顯得相當得意!

距成功分割已逾八年,莉亞和瑞秋這對雙胞胎姊妹九歲了,就讀小學二年級;爸爸安迪是慈濟環保站的職工,媽媽瑪莉塔則在家照顧三歲大的么女海倫(Helen)。談到現況,身為一家之主的安迪充滿了感激:「若無慈濟,兩個女兒根本不可能分割,我們也不可能到馬尼拉居住,更不會擁有現在這麼好的生活��」說到激動處,他揉著雙眼、撫住胸口,久久不能自已!

●醫療與慈善•以愛接力

二○○三年八月中旬,莉亞和瑞秋返菲後,當地慈濟人醫會總幹事、崇仁醫院副院長呂秀泉,領軍接手小姊妹的術後照顧。

「花蓮慈濟醫院把她們成功分割,我們崇仁醫院一定要做好『愛的接力』。」呂秀泉派出最優秀的小兒科團隊,照顧範圍包括傷口處理、生長發育觀察與復健,訓練其身體肌力及對聲音、顏色的辨識力。

考量他們的家鄉位處偏僻,無論是醫療或教育資源都較匱乏,證嚴上人請志工用心和瑪莉塔溝通,希望他們一家四口可以定居在馬尼拉,孩子就醫方便,志工們也可以就近照顧。

志工錢小進挪出一間工廠宿舍,眾人協助重新粉刷油漆、贈送家具,很快地將一個家布置妥當;一個月後,莉亞和瑞秋出院,瑪莉塔一家人搬進宿舍,安迪也在志工協助下,找到一份清潔打掃工作,一天可以賺到三百多披索,是在山上工作的六倍。

從臺灣到菲國參與義診活動的團員,特地帶去學步車當禮物,讓莉亞和瑞秋可以練習走路。「看她們乘坐學步車,自由自在滑行,是件很快樂的事。」錢小進談起當時照顧的心情,既歡喜又戰戰兢兢,因為兩姊妹體質孱弱,返國後仍常生病,「每次一發燒,就趕緊送回崇仁醫院,幸好小兒科主任陳卿卿對她們的身體狀況很了解,總能對症下藥,讓她們很快恢復健康。」

●從鄉村到都市•陪伴適應

二○○四年二月,在馬尼拉住了半年的瑪莉塔告訴志工李偉嵩,他們很想念故鄉和親人,安迪決定帶她們搬回卡林佳。一切準備就緒,菲律賓分會租了一部遊覽車,由四位志工陪同,連同從臺灣帶回的十幾箱行李,浩浩蕩蕩返鄉。李偉嵩送給瑪莉塔一支手機,考量到他們付不起電話費,因此定期傳簡訊問候,請瑪莉塔回電時響鈴一聲就掛斷,再由李偉嵩回撥。

回到沒水、沒電的茅草木板屋,夫妻倆就著一小方農地種些稻米、豆子、蔬菜,兩個孩子就託公婆和大姑的女兒協助照顧。農耕收入要養活公婆在內的六口人,若節省一點還過得去;偏偏莉亞和瑞秋常生病,雖然都是咳嗽、流鼻水等小毛病,但光醫藥費和交通費就得花去不少錢。慈濟在他們返鄉時資助的五萬披索很快就用完了,必須向人借貸。

瑪莉塔說,她老想著「欠慈濟太多了」,因此不願向志工吐露。直到返鄉半年後,颱風侵襲讓農作物全泡湯,日子再也過不下去了,才傳短訊向李偉嵩求援——想回馬尼拉!

瑪莉塔表示,她費了好大的勁才說服安迪搬下山。安迪不識字、不會說菲律賓語,只會講家鄉的原住民語,在大城市難與人溝通;不過,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來,他還是答應一試!李偉嵩告訴安迪:「不會說菲語不要緊,老實、誠懇就是你最好的優點啊!」於是幫他在慈濟環保站安插一份工作;他做事有條不紊,動作敏捷、認真又勤快,很快就獲得同事肯定。

當時慈濟正在興建計順市沓沓倫區環保站,也規畫幫他們蓋一個家。安迪夫婦先在附近找到一間三坪大的木造房,這間斗室沒有窗戶,黑暗、潮溼又悶熱,兩個孩子經常生病。一年後新家終於落成,他們搬進擁有臥房、客廳、廚房、衛浴等全新設備的居所,門口還有一大片土地,是四歲的莉亞和瑞秋跑跳的樂園。

志工協助搬遷、慶賀他們喬遷之喜。瑪莉塔欣喜地說:「新房子很大很亮,我們好像從『地獄』搬到了『天堂』!我們住得很舒適、睡得很香甜,連做夢都會笑呢!」為了回報慈濟的幫助,安迪每月捐出一千披索作善款。

●對「慈愛」「慈恩」的期許

遷居之後,志工安排莉亞和瑞秋進入重視生活教育和人格涵養的普濟學院幼稚園。李偉嵩問瑪莉塔,是否願意讓女兒就近就讀這所華人創辦的佛教學校?瑪莉塔說,她並不擔心宗教信仰會衝突,只怕孩子們無法克服語言障礙。後來證明,她們讀寫中文都沒問題,甚至能咬字清晰地讀誦「弟子規」等經典詩詞。

李偉嵩表示,嫻熟華文有助於就業,許多菲律賓人的孩子也在學習,而自幼接觸中華文化,對品德陶冶有潛移默化作用。

「您好,歡迎光臨!」每遇有訪客來環保站,莉亞和瑞秋就會站在門邊恭候,禮貌問安;客人要走時,她們還會伸出小手來輕碰對方的額頭,表示崇敬。若見到她們最敬愛的李偉嵩,更是左一吻、右一吻顯得十分親熱,讓他覺得「沒白疼她們了!」

莉亞文靜、瑞秋活潑,卻同樣體貼和獨立;小小年紀的她們,會利用課餘幫忙父母在住家旁環保站做分類,每週四下午固定跟媽媽和社區志工到各回收點,將資源整理裝載入三輪車內,是很認真的環保小尖兵。

莉亞說,她以後想當老師教導貧窮孩子;瑞秋則想要當醫師,救助貧病的人。李偉嵩說,在她們上幼稚園前,證嚴上人特地幫她們取了中文名字,莉亞叫「慈愛」,瑞秋叫「慈恩」,期望她們做個彬彬有禮、又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從她們力行的善念善行看來,我不辱使命了。」始終陪伴她們的李偉嵩欣慰地說。

●孩子讓父親勇敢起來

在志工用心陪伴下,改變的何止是兩個孩子。瑪莉塔不諱言地說,她曾經視慈濟的幫忙為理所當然,後來碰到了逆境,又住過惡劣環境,終於能體會志工的苦心。「請告訴上人,我現在很認真做環保喔!」瑪莉塔略帶羞愧地說。

瑪莉塔說,當年生下連體嬰,承受村民的指責,她能體諒是因為民風未開;當他們帶著分割後的雙胞胎返鄉時,村民們半信半疑,有人驚歎慈濟醫師的醫術高明,也有人不懷好意地說,免費醫療一定別有意圖。後來,親友不時來到馬尼拉探望,眼見為憑,才終於信任這分大愛原來是真實的。

對於慈濟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安迪一直是點滴在心頭,也希望用加倍的努力來報答。「流汗和辛苦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做環保能維護環境,又可幫助很多人。」

李偉嵩表示,安迪在環保站工作十分勤快,總是做得比別人多、比別人快,假日還常隨志工去發放物資給貧窮人家,也成為慈濟會員。

安迪說,以前在家鄉,收入很少,所需物品都買不起;如今他每月有固定薪水,足以養家又可助人,讓他找到了人生的價值;雖然識字不多,但到了馬尼拉後跟志工學會菲語,與人溝通無礙,能表達內心的想法,勇敢面對人群。

二○○九年凱莎娜颱風造成馬尼拉大淹水,安迪機警地拿起三個大塑膠袋,裝滿寶特瓶和保麗龍,充做船艇搭救了三十幾個人到安全之處避難;李偉嵩說:「他英勇救人事蹟,一時傳為美談,也受到很多人讚賞!」

臺灣遭遇莫拉克水患時,安迪也帶著莉亞和瑞秋到分會捐獻,並表示:「因為在臺灣成功分割,女兒們才有今天。」

***

六月開學日,早早送了莉亞和瑞秋進教室後,安迪就站在門外觀看。新老師與同學們第一次見面,她問大家:「這個暑假做了些什麼?」
輪到莉亞和瑞秋回答時,她們說:「去做環保和到慈濟靜思堂表演手語。」老師大表稱許,而安迪則是笑得更靦腆了!

「小時候因為家貧,我讀不到一個月就輟學了,覺得很遺憾;這未能完成的夢想,總算可以在兩個女兒身上實現了。」安迪說這話時,表情是珍惜和感激。

放學後,莉亞和瑞秋坐在客廳寫功課,下班回來的安迪靠在她們身旁,瑪莉塔則在廚房忙著煮晚餐。不一會兒,莉亞和瑞秋寫完功課,開始用手語練習比著「幸福的臉」,三歲的小妹妹也跟胡亂比畫。

隨著她們清楚唱出「幸福有沒有在我身邊 如果說欲望能夠少一點,快樂就會多一些。」安迪逐漸笑開了,或許他並不明瞭歌詞的涵義,但應該早已體會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直接連結網址,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