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承諺學說愛、說感恩
◎撰文‧李秀玲 攝影‧劉松島 資料提供‧李明儒、黃瀞萱
浴室裏的嘩啦嘩啦水聲漸息,媽媽幫承諺洗好澡了。「承諺,洗完澡要感恩誰呀?」「感恩媽咪,感恩水、感恩澡盆、感恩地板、感恩電燈、感恩吹風機…… 」
滿滿的感恩心延續到睡前刷牙。爸爸幫他刷完牙後,看著鏡中牙齒亮晶晶的自己,承諺稚嫩的聲音又開始了:「感恩爸比、感恩牙刷、感恩蛀蟲沒在我嘴巴裏長大……」
承諺說愛——
主動打招呼,用感恩心化解冷漠
家住台中的承諺,爸爸媽媽從小都生長在慈濟家庭裏,兩人婚後懷了寶寶,都希望他是「乘願」而來的小菩薩,所以,以此諧音取名「承諺」。
承諺還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媽媽開始吃素、早晚誦經禮佛。嬰兒時期的承諺,情緒穩定、不常哭泣,每天快樂吃、安心睡。活潑又健康的他,至今都跟著媽媽吃素,除了不殺生、與眾生結好緣之外,也讓許多大人發現:原來小孩子吃素也可以這麼健康!
兩位慈青出身的爸爸媽媽說,自己是以師公的靜思語及慈濟理念教育孩子,除了教承諺懂得「感恩、尊重、愛」,也讓承諺時時「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承諺從小聽媽媽說,對待人要有平等心,他不但會對認識的鄰居打招呼,出去散步時,見到在工地灑水的阿伯,會說:「阿伯您好,辛苦了!」只見陌生的阿伯表情從錯愕到靦腆地笑著,並揮手向他們道再見。
跟媽媽出門時,承諺上計程車一定會先說:「司機叔叔您好!」下車時會說:「司機叔叔,感恩!祝福您唷!小心開車,開慢一點……」
通常,司機先生嚴肅的臉孔會頓時變得柔軟而溫暖。原來,化解冷漠、增加人際溫馨的最佳工具,便是主動問好並感恩別人。
有一回,承諺跟爸爸媽媽來到台中慈院工地,遇到一位園藝工人,承諺立刻大聲問好:「阿伯您好!辛苦了!感恩!」
結果阿伯說:「你這個媽媽最可愛,因為沒有一個小孩自己會這麼說……」當下讓媽媽感動莫名,小朋友問好的同時,也帶給人尊重與歡喜!
對承諺來說,「感恩、尊重、愛」是一種自然的習慣,無需害羞;「愛」就是要適時表現出來。那麼,承諺是怎麼向自己的阿公、阿嬤示愛呢?
承諺跟阿公、阿嬤每逢假日才見面,每次見面,他會開心地擁抱兩位長輩說:「我最喜歡您們了!」要回家時,還會雙手合十跟阿公,阿嬤說感恩呢!
承諺這樣做——
重視生活的每件小事、每個小動作
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小動作,常為承諺帶來許多微笑與鼓勵——
‧早上起床見到每一個人說「早安」,睡前道「晚安」。
‧飯後說:「承諺吃飽了,大家請慢用。」
‧自己收拾玩具,無論在那個空間遊戲結束之後,一定物歸原位,不改變原來的位置。
‧洗手時會說:「水開小一點,不能浪費水……」
‧回家後,進玄關會幫忙收外出鞋,將爸媽的鞋子放進鞋櫃。
‧不等爸媽叫喚便主動幫忙做家事,會摺衣物、晾衣服、幫忙提東西……
‧不殺生。承諺說:「殺死蚊子,蚊子會找不到媽媽。」
‧跟爸媽約定時間。例如睡覺或洗澡前,媽媽會事先告知:「再過十到十五分鐘要洗澡囉!」以便他收拾玩具,對自己負責,並減少爭執。
‧臨睡前,感恩今天遭遇的每個人事物,反省今日做錯的事。
每個孩子的優點各有不同,但是生活中對萬事萬物感恩,卻是人人都可以放在心中、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四歲的承諺做得到,你當然也可以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