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感恩
時光飛逝,以慈善濟貧為開端的慈濟,迄今已走過四十一個年頭,而於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次年即發行的《慈濟》月刊,也在本月迎接第四十個生日。回首月刊在種種因緣際會下茁壯,堅定不移樹立報導人間美善的清新風格,我們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
當年證嚴上人帶領少數常住師父及資深慈濟委員,在貧窮落後的後山,篳路藍縷,開啟慈善志業。幾位花東地區的記者也熱誠護持,把當時慈濟人關懷民間疾苦的足跡,以及上人的應機開示記錄下來,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日,《慈濟》雜誌第一期焉然誕生。
這第一份的慈濟刊物,版面規格不過是四開大小的黑白報紙,發行量也僅有三千份,但這一張不起眼的紙,卻是啟發愛心的珍貴酵母,也開啟了今日人文志業的先河。
見證竹筒歲月的艱辛、籌建醫院過程的勞瘁,進而包羅菩薩身影萬象,四十年來,《慈濟》月刊的報導內容,已隨各項志業的擴展,以及慈濟隊伍的壯大而日趨豐富、多元,且從台灣流傳到海外無數角落,搭起溫柔的心靈橋梁。
躍然紙上的,有受苦難者至痛無言的淚水,有扭轉人生、智慧花開的法喜,有草根老菩薩親切敦厚的笑顏,當然更少不了證嚴上人發人深省的教法。而在許多慈濟人的現身說法,以及廣大讀者的回函中,我們也欣喜地發現,那些經由採訪編輯而化成文字篇章的善知識、善訊息,已在社會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有慈濟委員反應,會員夫妻吵架,從月刊學習到「放下執著,原來是善待自己」,因而改善了家庭關係;有人省思「衲履足跡」的字句,逐漸化解內心的無明煩惱;更有身陷鐵窗的囚徒,因為受到月刊感動而徹底悔悟,決心脫離罪惡的人生。奔走長街陋巷的慈濟委員,常常手持《慈濟》月刊,舉圖文為證,傳述證嚴上人的德風典範,和慈濟人的見聞和故事,接引更多人間菩薩加入。
證嚴上人對月刊有為亂世注入清流的深切期許,曾慈示慈濟平面媒體同仁及志工,要像農夫,一字一字用心筆耕,編撰慈濟大藏經。因為「好文章也是大良福田,可作為眾生心靈的安穩樂處。」月刊也不只是慈濟人的道業資糧,許多研究慈濟乃至近代台灣佛教發展的學者,也經常在著述中引用月刊的內容。
歡慶四十,身為月刊工作人員的我們將更精進,也要對無數的訪問對象和護持支援月刊編採工作的志工菩薩,致上最深的感恩之意,也歡迎更多人加入這一大良福田的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