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 不褪流行的價值
◆6‧24《農五月‧初十》
【靜思小語】
文化,在潮流中形成;人文,則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大乘,從此岸度到彼岸
學佛、行菩薩道,要以「六度」為修行根本,從凡夫的此岸,度過紛紛擾擾的煩惱,到達聖賢的彼岸;過程中,要以「四等」斷除煩惱,再以「四攝法」深入眾生群中,行「四弘誓願」,到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目標。
上人於晨語時解說《水懺》經文:「障學六度、四等煩惱;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之煩惱。」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攝法」則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弘誓願」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在「六度」與「四攝法」中,皆以「布施」為首要之法。上人強調,願意付出、利益他人,才能行菩薩道;而「四攝法」所示皆為入群處眾利他之法,除了布施、愛語、利行,還要「同事」——了解他人,知其苦以應其需去付出。
「眾生形命、壽命短暫,而習氣剛強,難調難伏。要學做菩薩,就要進入眾生苦難的境界去了解,見苦知福、知福造福,輔導人人身心安定。」
上人續道,唯有走入群眾中藉境修心,自我修行也引導他人修行,時時警惕、精進,且要去除煩惱障礙,才能在菩提大道上堅定前行。
教育,指引人生責任
昨日參與慈濟技術學院與慈小兩場畢業典禮,上人於早會時欣言現代社會潮流中,如此莊嚴隆重的畢業典禮十分難得,展現同學的品學兼優與人倫道德。
「看到大家身心健康畢業,成為彬彬有禮的君子,令人開心,也非常安慰。」上人說,師長們用心、用愛陪伴,除了將知識傾囊相授,更培養孩子建立人倫道德。如今已能看到老師們的付出沒有白費。
慈小的畢業典禮,由六年級的哥哥、姊姊牽著幼稚園的弟弟、妹妹前來,表達了一家人的呵護、疼愛之情。上人歡喜道,這分倫理之愛,實在很溫馨。
孩子們小小年紀,上台卻很有秩序,九十度鞠躬敬禮感謝師恩,上人稱歎由孩子們整齊彎腰、恭敬鞠躬的動作中,看到了禮之美!
「禮者,理也;有禮的孩子,就能知理、守倫理。懂得孝順、感恩與愛的孩子,將來就是負責任的社會棟梁,讓社會有愛的希望。」上人強調,慈濟教育不只是讓孩子增長知識,還要教他們倫理道德,「學會選擇人生該做的事、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在正確的方向中,善盡人生的責任。」
「純真的種子與幼苗,需要有好的土壤、淨水、熱情的陽光,以及慇勤的農夫來耕耘,才能從幼苗長成小樹,進一步成為頂天立地的大樹。」
培育大樹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上人說,見到每一顆種子、每一株幼苗都已經成形,再辛苦也覺得有價值!
無明,萬障之首
「『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人如果偏離人生的宗旨與生活的教育,就會脫軌。」內政部副秘書長陳美玲及社會司長黃麗馨來訪,上人分享「宗教」之義,強調真正的教徒不迷信、不偏差。
「有助於心理健康,才是正法。」上人指出,要懂得分辨正法與邪法。「宗教不離生活,宗教要能適用於家庭、社會、人與人之間。生活中要有倫理,若沒有倫理,就沒有人品。」
「人人都有明朗的智慧、德性,只是被無明習氣遮蓋、產生障礙。若能調伏習氣,萬障皆無。」上人表示,慈濟宗門之法,就是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人文交流,取經之旅
慈濟大學暑期教育志工團將前往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交流,教育志業發展處陳乃裕師兄,與慈濟大學何蘊琪、高強華教授,向上人簡報行程及課程內容。
「大家是代表慈大,也是代表慈濟出國交流,要記得是『人文』交流,不是『文化』交流。」上人表示,文化是一種潮流,不同的人、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世代,都有不同的文化。「人文則不同,『人』是人品典範,『文』是文史流芳。能建立人品典範,流芳後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上人提到,與人交流不是給予的心態,要能知己知彼。「這是一趟『取經』之行,要抱著虛心請教的心態前往。在生活中,一定要自我照顧好進退行儀,因為你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可能深刻地印在別人的心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