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知行平齊
◆6‧21《農五月‧初七》
【靜思小語】
一般人的通病是「解易行難」——理解容易、力行難。行菩薩道,要致力於「知行平齊」,落實善法。
不執假,不執空
感嘆一般人都是「解易行難」,上人於晨語時說道,修學佛法要致力於「知行平齊」,了解道理就要落實去做。
「一切皆空,世間人卻執持於『有』,在假相中糾纏不清,煩惱不斷;到頭來是一場空。」上人教示,觀空、觀假,易落入執斷的窠臼,所以在運用「假觀」覺悟無常、破除執著的同時,也要知曉「妙有」之理;也就是說,當以「空觀」破除執「有」的心念,更要明了「真空妙有」之道。
「透徹空假二觀,不執空、不執假,才能不昧因果,修於中道,達到輕安自在的境界。」
上人強調,儘管眾生各有因緣果報,卻不能消極放任,隨惡因惡果滋生;不昧因果,既知其現世之苦果緣生於過去之苦因,要引導其接觸真理,斷滅苦因苦果。
上人勉眾要做「智慧分子」,而非「知識分子」。「要能轉知識為智慧。不只是知道——能分辨是非而已;還要覺悟——提起慧性;更重要的是,知行平齊,知而能行,才是大智慧者,才能傳承佛陀法髓。」
雖力有未逮,仍積極而為
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天災、戰亂,日日與貧病飢餓搏鬥,在生死邊緣掙扎。昨天是「世界難民日」,媒體報導全球難民現況,從畫面中看到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國內戰不斷,大人抱著孩子,徒步從一個難民營逃到另一個難民營,烈日下沒水喝、沒食物吃……
「人心不軌,造成了戰亂、人禍。看到這樣的景象,教人如何不心痛!」上人表示,人生本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而當今四大不調的自然災難,加上戰亂的烽火逼迫,更造成許多無奈的人生,實是苦上加苦!
根據統計,今年聯合國難民署在一百一十六個國家,照顧超過兩千萬名流離失所者;而聯合國沒有照顧到的難民,更難以數計。
上人感嘆,許多國家因戰亂而造成人民苦難,雖知其苦而欲伸出援手,但礙於政治、軍事及動亂,亦無法著力,甚是無奈!「雖因力有未逮而感到無奈,卻不能消極放任,還是要積極去救助。」
慈濟人只要腳走得到、手伸得到的地方,就會前往關懷。目前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約旦等國的慈濟人,定期照顧流落到當地的難民。
在馬來西亞,緬甸難民察林和太太以打工度日,生活拮据,總是儘量忍受病痛到慈濟來義診時,才把握機會就診。為了回饋慈濟,察林自告奮勇在慈濟義診現場協助翻譯;從受助的病人、難民,變成助人的義診志工。他表示能幫得上忙,自己的心靈很舒坦。
「能為人服務的人生最有福,能幫助人的人最快樂。」天下苦難人多,上人勉眾要用智慧清水,淨化更多人的心;會合人人的力量,用心、用愛膚慰苦難!
人間藏經,文史流芳
人文志策會中,上人強調慈濟四十一年來,方向沒有偏差,一步步都留下明朗深刻的拓印;人文是慈濟的精神中樞,要準確不偏地掌握慈濟精神,建立人品典範,使文史流芳。
「人的心念不斷地『生、住、異、滅』,要生一念善心很容易,然而『發心容易,恆心難持』,且凡夫總是『知易行難』。慈濟人因為知行平齊,所以能四十一年如一日地堅持,實令人感動!」
上人欣見同仁合心致力於真善美的傳播,勉示要將採訪對象當成一部部經典,用「讀經」的精神投入,才能貼切而深刻地「文史流芳」。
「我們記錄的是當今此時活生生的人,這些寶貴的內容能教化人心。希望人文志業體同仁,好好珍惜這些真善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