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十九日 動靜皆是真善美

 

◆6‧19《農五月‧初五》

靜思小語
靜思法脈存於心,慈濟宗門展於行動——心要有「靜之美」,行要有「動之美」。


對治五種習氣

心念散亂奔馳,無法集中,易受外境左右,難以成長智慧。晨語時間上人指出,造成人心馳散的原因不離貪、瞋、癡、散亂、多障,這五種習氣各有對治之方——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即不淨觀、慈悲觀、數息觀、因緣觀與念佛觀。多貪者以「不淨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亂者以「數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上人逐一分析:「此身常流不淨物,何必為滿足這不淨之身的欲望而貪求?日常生活要能簡單化;好發脾氣,要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調伏;不懂道理、不明是非,就要了解因緣果報,便能洞悉世事;心散亂則以數息觀收攝雜念;心思複雜而導致重重煩惱,障礙修行,就要提醒自己『心中有佛,行中有法』。」

《水懺》說,人心無明,會「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上人表示,要回歸清淨本性,就要下功夫修習,運用方法調伏心之雜念。

「要使心不散亂,有多種調伏的方法,數息法是對初學者較為安全的一種。端坐之後,慢慢吐氣、吸氣,觀想氣息達到丹田,再從丹田慢慢呼出,以一出一入為一數,從一到十,心不散亂;如此周而復始,專注於吐納之間,調得呼吸平衡、訓練心念專注,對血液循環也有好處。」

上人教勉大眾,要去除煩惱就要好好修行;而止息雜念心、妄想心,才能通達道理。

民俗中融入人文

端午節乃華人三大節日之一,向來受到極大重視。欣逢佳節,上人於早會時間開示,早期農業社會物資欠乏,人們日常勞碌辛苦,故藉過節時準備豐盛佳餚,聯繫親族感情,也有犒勞自己的意味;而在文化意義上,端午節有其典故傳說,流傳許多美好詩文,於熱鬧慶典中亦增風雅與思古情懷。

「文化是應節、應潮流、應風俗;慈濟人所談的是人文——大愛人文,期待人人都能幸福、喜樂。所以在過年過節時,慈濟人會念及那些孤老無依、貧病困苦者,予以關懷、陪伴。」

各地慈濟人將親手包的粽子,送到收容機構、獨居長者或照顧戶家中,還分送警消單位以及老人院、監獄等。大陸慈濟人則進行「萬『粽』一心」包粽義賣活動,為貧苦學子募助學金或援建甘肅水窖等。

上人教示,慈濟人用心付出,是出於一念平等造福的心,讓富有者能參與、困苦者也可走出心靈的桎梏。如大陸慈濟人包粽義賣活動,有人來包粽,有人捐米、捐油、捐佐料等,參與者都受到啟發;而每粒粽子上都附有靜思語,讓義買粽子的人,心靈也感受人文薰染。板橋慈濟人則邀約感恩戶一起來包粽子,除了讓其家庭能享用,還能與其他貧苦人結緣,皆大歡喜。

「如此拉長情、擴大愛,正是將民俗文化轉為慈濟人文,展現出品德典範!」上人深表肯定。

雙手萬能最美

「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之後,有十七個國家、共兩百多位海外慈濟人續於「人文師資種子研習營」精進,於今圓滿學程;學員們發願將慈濟人文之美,藉由靜思茶道、真善美花道及靜思手語,帶回各僑居地。

人文的範圍很廣闊,真、善、美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能於茶道、花道、手語中以肢體表達。上人開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用心,就能體現真、善、美的人文。剛剛看大家展演,每一個動作都是功夫啊!就如一幅幅能靜又能動的畫作,能令人靜心、專心,甚至悟道。」

上人說,論茶道,人人少不了水,如何從養命之茶,變成滋潤智慧之水,需要學道者用心。論花道,一枝直直的草,經過柔軟的手一「膚」,會柔軟地彎曲。「由你們的手來膚慰這一枝草、美化這一朵花,讓它在盆中展現美好姿態;既是展示盆中花的靜態之美,也是展示手的動態之美。」論手語,各地都有方言,語言不一定能通,透過手語這默默的語言,能打動人人的心坎。

上人期勉大家學會了茶道、花道、手語,能落實於生活,適應各種情境而制宜。「能適應環境、做得恰到好處,就是美。」

茶道、花道、手語,只是慈濟人文之一,上人強調:「慈濟人文離不開雙手,雙手萬能,這雙手能做大小事,能為人群付出最美!期待大家將靜思法脈存於心、慈濟宗門展於行動——心要有『靜之美』,行要有『動之美』,在生活中展現真、善、美!」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