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十七日 從「使命感」出發

 

◆6‧17《農五月‧初三》

靜思小語
發心立願、心甘情願去做,即使再累,也不會感到苦,反而有一分甘美。


不甘願,多苦

早期農業社會飼養雞群,會將木屐繫於雞腳上,使之無法飛高越牆;因活動力受限,故只得無奈地「罔拖罔走、罔拖罔吃」,將就著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去覓食。

在醫療志業體同仁人文營圓緣會上,上人開示,人們大多是「為生活而工作」,就像台灣俗諺「閹雞拖木屐,罔拖罔過」,意即為生活不得不工作的人生,往往會生起「不甘願」的心態,所以人生多苦。

反觀慈濟人志為菩薩,一心為人群付出,是「為工作而生活」。「慈濟人發心立願,即使再辛苦,在做的當中,心甘情願,用甘願的心情去做,就不會感到苦;付出之後,內心有所體會,而能輕安自在,這就是『甘願做、歡喜受』。這樣的人生最快樂!」

上人勉眾,每個人來到人間,富有與否在其次,能六根具足、身體與心靈皆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期待人人皆能「為工作而生活」,以各人之專業長才,發揮真誠的愛為人群付出。

無求,力量大

印尼志工黃榮年與其兄黃鴻年等人來訪。身為印尼華僑的黃鴻年先生表示,過去對佛教的印象就是誦經、燒香,到廟裏拜拜的人大多是有所求。

「然而,來慈濟所見,沒有人是為了名、利而來。在我的認知,人愈自私,團體的力量就會愈薄弱;而上人無所求,並以『無為而治』領導慈濟人,我相信這股善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上人強調,佛陀的教育,正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為人群發心立願。「人生最有意義的就是『付出』。慈濟人以戒為制度,誠正信實;以愛來管理,彼此互愛、不踰矩。對人群懷有使命感,自愛且能愛人,真正活出生命的價值,所以時時法喜充滿!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