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8期
2007-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工筆記‧陽明山車禍關懷
  出版書訊‧《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8期
   十五~十六日 莫陷欲望泥淖

 

◆6‧15~16《農五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
用「無明水」澆灌「愛欲土」,心田將成泥淖,覆蓋智慧之眼。在欲泥中愈陷愈深,難以自拔,他人也無法救拔。


懷抱希望,難行能行

國際知名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及夫人,在中央警察大學謝銀黨校長伉儷等警界人士陪同下,上午到訪精舍。

李博士的母親是佛教徒,一生茹素,三年前以一百零六歲高齡往生;受母親影響,他一直想拜會證嚴上人等宗教人士,盼透過宗教、教育、警察的力量,改善社會。

有感於社會犯罪案件累增,李博士慨言,就其走訪各國所見,社會現況令人擔憂,警察工作愈來愈難做,宗教教育及社會教育日益重要。

「不只警察難為,教育也難教、醫師也難當啊!可說是整個社會的生態。」上人嘆道;然深信人性本善,在慈濟世界亦親見世間善良者多,故社會還沒有到喪失希望的地步。

「若人人能自愛愛人,鑑識專家就輕鬆多了!」上人說。李博士幽默回應,寧願失業,也希望社會人人有愛心,不去犯罪。

「要先去關心別人、疼惜別人,他人才會報以尊重與關心。」上人表示,海外慈濟人於僑居地自愛且愛人,所以能受到當地人的尊重。

謝校長感恩慈濟成立慈警會,對於警員及眷屬有很大的幫助;他本身也學習上人的大愛精神,並將之用於工作上,與民眾產生良好互動,對其個人及周遭的人影響甚大。

清除雜草,顯露慧目

無明,就像心地雜草,無意之間種下種子,隨著時日繁茂滋生,掩蓋了心靈田畝的本來面貌。上人於十六日晨語開示《水懺》經文:「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

「生活中,即使是小小的煩惱,也會影響道心,結下不好的緣而不自知。」上人教眾慎念「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若心起無明、鬱積在心,不但自我傷害,且這顆種子將隨時日顯發,與人結惡緣。若能及早反省、愈早改過,無明煩惱就能愈早清除。」

上人進一步表示,凡夫之所以無法斷除煩惱,是因為經年累月「用無明水澆灌愛欲土」,心田成溼爛泥淖,其上雜草滋生,覆蓋了智慧之眼,所以,不辨正法,顛倒行事,使善根不得相續。

「人間處處陷阱,這黏爛的泥淖,其實是人們以『無明欲水』灌溉而成。」上人解說,一個人深陷無明、心田雜草叢生,就如《地藏經》所說「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一腳踩進泥淖陷阱,將難以自拔,甚至他人也無法救拔。

生活中,究竟為何總是計較、煩惱?「其實都緣自『無明』覆蓋智慧,使人在欲泥中愈陷愈深。」上人開示,既知因緣果報,就要時時自我觀照,莫再為了滿足欲望而顛倒造業。「心靈多一分清淨,就增長一分光明!」

無私大愛,救世良方

人之初,本質清淨純良。但是陷入無明愛欲,年久日深,使人不能自拔,心中的明淨也隨而消失。如何讓心地重回澄明?「開啟大愛,為人群付出,就能『明明德』。」早會時間上人開示。

泰國政府為挽救日益沉淪的人心,三年前成立「復興國家道德力量推廣中心」(Moral Center),直屬於泰國總理,在全球尋求提升倫理道德與價值觀之救世良方。近兩年來,十多次派各領域菁英來慈濟參訪,欲將慈濟志業經驗移植國內。上人指出:「末法壞劫,凡夫欲念熾盛,受無明欲水澆灌而迷茫;救世要從救心開始。要救誰的心?先救自己的心。」

泰國道德中心五月底又派遣一批以大學、中小學校長為主的參訪團前來慈濟。那拿梯(Narathip Pumshup)主任在參訪後表示,深刻體會志工精神的重要,也相信此力量將可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與創新力。如今泰國政府已逐步規定,每家醫院都要有志工,公務人員一年要有五天做志工。而泰國總理相信志工精神能改變世界,正致力推廣道德帶領知識的觀念。

上人欣言,慈濟一顆顆飽滿愛的種子,已開花結果撒向全球;期待更多國家有心廣布愛的種子,則人間淨土不遠!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