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四季
◎撰文‧陳玫君(慈濟道侶叢書主編)
對平面媒體來說,一張好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本刊攝影記者林炎煌說:「如果時間允許,
我願意花更多時間和被拍攝者互動,捕捉他們最自然生動的畫面。」
從最新一期的《慈濟》月刊,一本本往前翻去,翻到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孟琪的照片出現在我眼前,那個為骨髓捐贈宣導海報拍照的小女孩,不知是否還健健康康活著?
我很快就打聽到了她的消息——
「她現在就讀高中了!當時,我曾經聽到一群大學生看著海報交談,又是憐惜又是祝福的;全球慈濟人也都在祝福她耶!她阿嬤說:『那麼多人祝福,當然要好好活著。』」
當初,許多病兒的父母基於種種顧慮而不願意讓孩子曝光,孟琪的母親卻一口就答應,「總是要有人去做!」
慈濟骨髓資料庫目前已逾三十萬筆資料,雖然無法正確統計出一張海報上照片的影響力,但相信很多人是因為愛憐一個小生命,而加入捐贈者行列。
紀實攝影者亞瑟.羅特施坦(Arthur Rothstein)表示:「在人文主義紀實攝影家手中,照相機是記錄文字難以形容的事物的最佳方法。」
對平面媒體來說,一張好照片的確勝過千言萬語。十年前,有感於影像紀實的重要性,《慈濟》月刊同仁開始有攝影工作者的加入,更豐富了刊物影像元素的視覺表現。
三十八歲加入慈濟映象志工,四十七歲因緣際會成為專職攝影記者的林炎煌,在慈濟工作六年多,最大的感受是——學習到「尊重」與「謙卑」。
「如果時間允許,我願意多花時間和被拍攝者互動,捕捉他們最自然生動的畫面。」苦難者的笑容,讓他看見生命之美,也讓他反觀自己是否用歡喜心來面對每一天。
二○○五年,《慈濟》月刊以「伊朗大地震——傷慟與希望」,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十九屆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
資深攝影顏霖沼在發表感言中陳述:「對於一個長年跟隨慈濟賑災團深入世界各個苦難現場的影像工作者來說,面對其他人的痛苦,在道德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壓力、也有不少無奈。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看到災民們展現強韌的生命力,讓我覺得有責任把他們的訊息、屬於人性的品質帶回來,傳遞給大眾知道。」
二○○七年七月,欣逢《慈濟》月刊創刊四十周年,我們將最近十年來在影像上的努力,集結出一本小小攝影集《映象真情》。
本書沒有嚴謹地用攝影家的角度篩選照片,只是憑著一個編輯對照片的感受挑選,並分享每張照片裏的故事。
四季嬗遞,春夏秋冬都有故事在發生著,隨著慈濟人的足跡,翻閱這一張張真情畫面,讓我們將心中的慈悲釋放,讓「感恩、尊重、愛」在人與人之間彌漫。
(本文摘錄自《慈濟月刊‧映象真情》編序)
《慈濟月刊‧映象真情》
一張張「求真、至善、盡美」的攝影作品,在過往的《慈濟》月刊中,無論是封面、封底、雜誌裏的跨頁等,已扮演出最有效的工具,它們一路伴隨我們見證災難、目睹人性,側寫大愛與真情。
‧歡迎隨喜助印索閱本書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文化基金會
‧每月一百元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最新出版叢書
洽詢專線:02-28989000分機1168
‧「慈濟道侶叢書」網站:http://www2.tzuchi.org.tw/tao_publish/index.html
|